共 3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桑菊饮【出处】《温病条辨》【组成】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原文】《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温病条辨·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
小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 麻黄(去节,9克),白芍(9克),细辛(6克),干姜(6克),甘草(6克),桂枝(去皮,9克),五味子(6克),半夏(洗,9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禁忌】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出处】《伤寒论》【组成】 麻黄(6克),附子(9克),细辛(3克)。【功效】温经解表助阳。【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踡卧,苔白,脉沉。【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禁忌】若少阴阳虚而见...
麻黄汤。【出处】《伤寒论》【组成】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大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 麻黄(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2克),生姜(9克),大枣(3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禁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组成】 黄芪(18克),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陈皮(6克),升麻(6克),北柴胡(6克),白术(9克)。【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
【功效】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阳衰阴胜,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泻,脉弱;
黄连汤。【组成】黄连9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分三次服。【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主治】伤寒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者。【方解】本方为清泄上热、温散下寒为主,佐以和胃降逆之剂。本方与半夏泻心汤,药味仅一味之差。
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半夏(洗)9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甘草(炙)6克 黄连3克 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分三次服。【功效】清热除痞,和胃降逆。【主治】心下痞硬,但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方解】本方所治证,为邪热内陷心下,寒热互结,同时中气受伤,升降 失常所致。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