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588 篇文章 |
|
诗是先于语言存在的。反过来说,如果以语言去得到诗,那个诗是语言之诗,那就不是诗,根本就没有诗。比如翻译诗,像那种终极之诗,就比如说你这两首诗,我举个例子,你随便用什么语言翻译,任何一个另外一种语言的外国人,比如英语、法语,什么语言翻译过去,他们绝对一下就能看到,如果他能感觉到这首诗,一下他就能理解,不会有任何歧义。而...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5-30 15:24 |
于坚 本体浑厚,所指强大,唯一写出代表作的中国名家,但语言敏感度差,缺乏可读性,代表作和非代表作差异巨大。余光中 立意清新的大众化诗人。胡弦 中国最好的编辑诗人之一, 智性与知性相得益彰,平实中暗埋杀机,缺点是本体不够强壮,硬度不足。马休 小李飞刀般的民间杀手,语言精粹,诗风干练,比百分之八十鲁奖诗人出色,也是朴拙不够。北...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5-27 11:42 |
如果是屈原《天问》帕斯《太阳石》这样的智性诗,他就是中年智慧男,如果是里尔克《严重的时刻》,李商隐《无题》那样的智性诗,他就是个年轻帅哥。比如帕斯《像一个人听着雨声》这首诗,人家本来让你倾听他诉说的真理,结果你弄成“诉衷情”了,人家本来要你漫不经心地听,结果你偏不准人家漫不经心,一首活生生的智性诗翻译成四不像的抒情诗...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5-20 09:15 |
在后现代伦理学界,“列维纳斯、利奥塔尔以及德里达后期哲学中对''''''''他者’的重视,一种宗教性特别强的他者伦理学也有着想修复后现代过于破碎的伦理现状的意图,而麦金泰尔追寻美德的观念以及中国学者张康之等人的后工业社会伦理探究都是希望在后现代氛围中重建一种既旧又新的德性伦理。” ⑤这些不同学科...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4-06 16:58 |
谈诗是困难的,谈自己的诗尤难,因“身在此山中”。敬文东:您在《室友》中写道:“让笑声不可抑制地/总在语言转换的那个机关/被你摸到,巫师的变形术/还有谁比你更精通此道?”而在《系统故障》里,您谈到了爱、终极等,在这首诗的结尾,您用复沓的方式谈到了诗:“诗是什么?/诗是系统的故障/诗是什么?/诗是系统的故障/诗是什么?/诗是系统... 阅3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3-10 10:19 |
卢山 ◎ 在河里闪着银子的光 我一直认为诗歌写作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产型的。对于他诗歌的写法我不再赘述,引述整首诗歌就是为了让读者从整体上去感受运涛诗歌里这种孤绝、悲壮的气场。这些生活的绊脚石也时不时地在他的诗歌里冒出头角来。我曾在诗歌里写到“三十岁的牙齿要比二十岁更加锋锐/敢于吃螺丝钉/啃硬骨头”,1991年出生的运涛...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3-08 10:21 |
“90后”诗歌的“技术主义”倾向。“90后”诗歌的“技术主义”倾向在构造自己的诗歌形态时借用了小说、散文和戏剧的写作技巧,通过对话、独白、意识流、戏剧化、创设情境等方式组织诗歌的整体结构,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的整体诗意。“90后”诗歌基本上走的是“语态诗”的写作路径,废弃了对诗歌外在建筑美感的经营与对音节、韵律形式的有意建构...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2-26 20:50 |
“第三代”诗歌批判︱“第三代诗歌”精神的历史性终结。“第三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最重要的诗歌运动,它是中国诗歌真正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即个人主义成为诗歌美学的圭臬。口语解构诗歌精神的终结。洪子诚说,如果把第三代看成是后朦胧诗的青年先锋诗歌写作整体,则“''''''''反崇高’、'''... 阅13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2-21 17:27 |
“第三代”诗歌批判︱第三代诗歌的语言悖论与姿态偏至。“第三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最重要的诗歌运动,它是中国诗歌真正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即个人主义成为诗歌美学的圭臬。在诗歌技巧上,朦胧诗比较注重象征、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此有意无意地对抗前代诗歌书写的直白传声筒式诗歌风格,使得追求诗歌深度的宏大叙事成为朦胧诗的... 阅201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3-02-21 17:24 |
“第三代”诗歌批判︱在诗轴上盘旋的 “第三代”(2)正如反假崇高是为了抵达真崇高那样,第三代的“反诗”并非仿效驱逐诗人的柏拉图,而是为了在自己的理想国赢得真诗。北岛的诗势一直在变,体现在他早年的诗道选择和中后期在风格上的腾挪,这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因为每一诗人都是如此这般地翻山越岭的。日后无论是谁作为第三代转轴上的替换者,... 阅4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2-21 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