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20 篇文章 |
|
李展飞:祛魅,他们其实没有那么牛逼。这个支点,就藏在一本本读过的书、一点点攒下的见识里。可当她终于放下手机,踏踏实实地读了半年书,反而说:"现在哪怕穿T恤牛仔裤,也比以前背名牌包时更自在。"对困难祛魅:书里藏着破局的钥匙。书读多了,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困难是"神秘"的。书读到一定程度,你会拥有一种"通...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16 21:39 |
李展飞:警惕,你每天刷的短视频,正在摧毁你深度思考的能力。短视频以其裂变式的传播力重塑了知识传递的路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编织了一张碎片化的认知网络,让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记住一句话:真正的知识,不是你记住了多少碎片,也不是你被算法推送了多少同类信息,而是你...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15 10:27 |
李展飞:我靠王阳明和山姆?沃尔顿,预判了两家店的死亡——赚钱的秘密从不在远方从老家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家已经倒闭的饭店。这么一个小事,没人管,看起来不起眼,细想起来,这个不是小事,涉及到顾客的隐私和顾客的用餐体验的事,是小事吗?就像王阳明说的 “心外无物”,当心里只有 “赚钱” 这个 “人欲”,自然看不见顾客 “被尊重” 这个...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13 16:27 |
李展飞:家长会,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在场。实际调研显示,76% 的教师会在学生在场时回避三类话题:学生社交障碍的具体表现、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整建议、学业困难的真实归因分析,这直接导致家长会沦为形式化的成绩通报,丧失了家校协同的教育价值。教育社会学研究发现,当子女在场时,52% 的家长会刻意美化家庭教育状况,39% 的家长拒绝承认教育困...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9 12:33 |
反对 “满堂灌” 的观点常以 “学生主体性” 为论据,认为过度讲授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思考。相比之下,优秀教师的 “满堂灌” 能保证知识传递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让学生在专注倾听中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这正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提升成绩的核心保障。对于资深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 “满堂灌” 不是落后的教学方式,而是基于学情的理性选择 —— 它承... 阅5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8 17:00 |
行为上:聚焦行动本身,如匠人执着于技艺精进,享受 “做” 的过程而非 “成名” 的结果。而执着于 “顺应本性” 的人,如陶渊明执着于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在认清自我价值后做出的主动选择,而非对外部结果的强求。举个例子,职场人应该以 “提升专业能力” 为执着,将 “升职” 视为可能的结果之一,而非唯一目标 —— 若能力达标而未升职...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3 09:24 |
飞哥传书|写给2022级同学的第178封信:写在痛定之后。25日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我能想象到,有些同学的世界仿佛突然被乌云笼罩,陷入了无尽的后悔与痛苦之中。托马斯?卡莱尔说过:“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此刻的难过与痛苦,恰恰证明了你们对未来的期待,对梦想的执着。一天晚饭后,我偶然发现东方的天空挂着一道绚丽的彩虹。人...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2 21:33 |
李展飞:由西华毕业生喊校长下来想到的这几天看了西华大学毕业典礼学生雨中喊校长下来的事,一直想写点什么。如果表示尊敬,应称其他名字如字、号等,但是自己称呼自己的时候,应称名,不能称字,自称称字,是一种自大的行为。比如我的老师们,有时与老同学私下聊起当年的老师们,不自觉的就要连名带姓说,为什么呢,因为你直接说“李老师”,...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2 09:39 |
[原]李展飞:一篇迟到的分享 后来慢慢才感觉到,大概是魏老师的那个时代,主要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和时代都与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镇西老师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这两位都是初中老师,与我教的高中也有很大差异。问100个,会有99个答:老师。我们的老师往往都感慨,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可能老师们没注意到,那就是老师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老师——...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29 21:21 |
[原]李展飞:向内求 李展飞:向内求与老领导们小聚,一位跟我相熟的老领导感慨,这个世道不好,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重用,展飞有能力、有才华,管理能力也好经验也好都具备,但是没放在应该的位置上。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往往就不能百依百顺,不能百依百顺就有不确定性,就难以掌控。三是对他人零期望,不要对他人有过高的期望,这样可以...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15 1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