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中医关于打呼噜的辨证论治法。「中医关于打呼噜的辨证论治法」中医将鼾症分痰湿、阳虚、脾虚三种证型: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多见于年轻人。舌淡苔白, 脉沉迟,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刚入睡就打呼噜, 呼吸短促甚至停止, 白天神情淡漠, 困倦乏力, 饮食无味, 面色少华, 舌质淡, 苔薄, 脉细弱,此证多见于中...
阴缩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病因病机】3.久病、重病、或伤寒重病初愈、房室不节、恣情纵欲遂致阴缩。伤寒直中阴缩,为外感寒邪直中厥阴,起病急骤,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沉寒痼冷阴缩,乃久病脾肾阳虚,复受饮食冷物重伤脾阳,治宜温补脾肾之阳;瘥后劳复阴缩,乃久病房室不节,当以补气温阳为治;而亡阳虚脱阴缩乃危急重症,可因久病...
3)分部:沉在左寸,胸部寒痰壅胸满,心悸气短,胸痛头眩;左关得沉,肝郁胁痛,脘胀腹满,食少心烦喜怒;左尺沉脉,肾寒腰痛小便频浊,少腹胀满。(4)兼脉:沉滑脉为痰食,脉沉实内有积滞,沉数主内热,脉沉紧则阴寒冷痛,脉沉弦痰饮壅闭,脉沉缓内郁寒湿,沉涩为血虚气滞,脉沉微为阳微气虚。(2)病证:寒证。(2)病证:主肝胆病,诸痛、痰饮。右寸弦者,胸满痰嗽气短;右...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治法]益气固表 敛汗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药用黄芪、防风、白术、生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小儿夜啼中医辩证论治。《幼幼集成.夜啼证治》说:“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3.胎禀脏气失和,喂养调护失宜 由于先天禀赋有偏,后天调护不当,而致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诸因,皆可夜啼不止。一、证候辨别1.辨疾病轻重 小儿夜间啼哭,白天入睡,哭时声调一致,又无其它...
配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海藻、金银花、连翘、昆布、浙贝母、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甘草等。配方:党参、白术、黄芪、当归、昆布、海藻、生龙牡各、三棱、莪术、元参、浙贝母、皂角刺等。证见:乳房胀痛,可触及包块质地较硬,情志不舒,月经提前量多,有血块,经来腹痛,或伴有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等病史。配方:枸杞子、菊花...
经络疼痛、冷热、酸麻、肿胀的最全解释。经络不通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疼痛,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有莫名的疼痛,那说明的是此处经络不通。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经络疏通方法。中医认为,经络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各个脏腑的...
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部位和手法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
介绍一个与推腹和悸痞有关的穴位——痞根穴介绍一个与推腹和悸痞有关的穴位——痞根穴。痞块的来源有很多种,有气节气郁,食积、痰积,瘀血等等。一般说来,右腹部的痞块以食积为多,左腹部的痞块以血块为多。痞块在肚脐之上为热证,在下为寒证。它是在人体正气不足、寒热失调、清浊相干、情志内伤、劳损过度、气机紊乱以及气滞血瘀 的情况下,...
治疗腹水的穴位有哪些?(一)厉兑穴: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将对侧手的四指放在脚底,托着脚,拇指放在脚背,大拇指弯曲,用指甲垂直掐按在穴位处,有刺痛感,或者直接掐按手指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左右两侧穴位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至3分钟,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揉。(四)复溜穴:正坐垂足,将一只脚抬起,放在另一只脚的膝盖...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