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37 篇文章 |
|
精通中、英、法等语种,是“诗译英法唯一人”,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为英法文,同时也把众多西方名著翻译成中文,促进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1939年,将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的翻译“处女作”。“文革”期间开始翻译毛泽东诗词。“三美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审美标准,“三化论”是译诗的方法论,“...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4-17 20:38 |
蒲华辅的妻子名叫郭德贤,1924年生人,截止蒲华辅被捕叛变之时,郭德贤也才年仅25岁。郭德贤和蒲华辅都是老党员,地下工作经验丰富,当时郭德贤和蒲华辅的家,在位于成都新南门外致民路附近的中坝菜园的一个小公馆里,和国民党政府的一个科长同属于一个屋檐之下,可谓是把灯下黑玩到了极致。蒲华辅被捕的当天曾经交代过郭德贤,自己会在晚上九... 阅1 转自历来现实 公众公开 25-04-15 07:45 |
从延安一叙看傅斯年与毛泽东两种人生的不同结局。1918年夏天,毛泽东从湖南乡下来到了北大,那时候,他碰见了很有名气的胡适和北大的学生头儿傅斯年。想当年他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如今和毛泽东这样的大人物比起来,傅斯年就像是站在聚光灯外的普通智囊、能言善辩的“牵线人”,完全被毛泽东的光芒给盖住了。大家最终也没能看到傅斯年和毛泽... 阅3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3-23 10:56 |
宋庆龄:毛主席改变了中国,但没能改变人性中的贪婪!1982年中共中央整理宋庆龄遗物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扉页发现的批注“他改变了中国,但没能改变人性中的贪婪”。宋庆龄在1956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文中指出,毛主席让“人民共和国的理想”从口号变为现实。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但宋庆龄看到,教育无法彻底消除... 阅3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3-22 19:23 |
1929年,毛泽东在给中央的回信中明确表示:“若中央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这封信被保存在中共历史档案材料中,在后来革命历史研究中被发现。这一推荐不仅基于对刘伯承军事才能的认可,更凸显恽代英在党政领域的独特优... 阅8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3-10 14:33 |
万万没想到,在焦裕禄带领下防沙种的泡桐,竟制成了中国30%乐器。但如今,兰考早已今非昔比,它有了自己的骄傲——泡桐!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民族乐器厂的琵琶大师张连根发现了泡桐木板的音乐天赋,从此,泡桐和民族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当年焦裕禄种泡桐治沙一样,把技术引回兰考!当年,为了治理风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下了大片的泡...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3-06 21:54 |
最具象征性的一幕是1945年苏联红场阅兵,朱可夫骑着白马威风凛凛地出场,这在当时的苏联几乎成为他高调的象征。斯大林一方面欣赏朱可夫的指挥才能,一方面却对朱可夫的“高调”表现心存戒备。斯大林觉得,朱可夫这样下去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于是他以“军内纪律不佳”为由,将朱可夫调任至次要的军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接手政权,曾一度...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1-26 06:12 |
1949年12月,毛主席有机会击毙蒋介石,为什么又放弃了。电报的内容正是关于蒋介石即将飞越广州上空的情报,以及叶剑英请求指示的紧急请求。周恩来点头表示理解:"而且,如果蒋介石安全到达台湾,反而可能会加速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崩溃。但此时的蒋介石并不知道,就在几个小时前,他的飞机飞越广州上空时,共产党的高层已经做出了不击落他飞机... 阅4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1-10 23:22 |
从时空方面考据:合影里的妇女是李云鹤还是曾志?1939年5月-6月,萧三陪同卡尔曼在延安进行采访和拍摄,可以说,萧三的回忆对于我们了解卡尔曼当时在延安的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萧三《忆苏联电影摄影师卡尔曼在延安的日子》。根据萧三《忆苏联电影摄影师卡尔曼在延安的日子》,卡尔曼在1939年6月初拍摄了毛泽东工作、休息的画面。(三)曾... 阅1 转自James5291 公众公开 24-12-28 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