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正童 IP属地:广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0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脉象能看病吗?脉象是人体气血的一个窗口,也是雨睛表。人体内的变化情况,通过脉象得到反映。脉象十分复杂,让人不好把握,这是中医的基础和难点。需要摸很多人很多次的脉才能摸出脉经所讲的二十八种脉象。在摸脉上,张仲景仍然是中医界学习的对象,伤寒论十分注重脉象,时常靠脉象把握疾病的深浅缓急和变化方向。这就是从脉象判断疾病是否向...
这些问题皆与胃密切关。打呃,古代叫哕,是气机上逆所致,呃声连连,有声无物,很似干呕。打呃大多由胃中寒,胃阳虚所致。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是庸医误治致使胃虚寒,无阳纳物,阴气逆上。可见,对于胃气虚寒而打呃,古代医家认为情况不是很好。现代名医刘渡舟认为,这种情况必须要补胃气,补阳虚,用丁萸理...
张仲景用红枣为什么老是要“擘”?伤寒论中经常看到有一个字叫“擘”,比如含红枣的汤方中都记载“大枣十二枚,擘”这样的话。伤寒论特意记下这个动作,表明了红枣在煎煮前应先用手指擘破,使它容易煎出药味,这才是目的。这不仅是要更易煎出味,也因为红枣软,容易掰开,节省了时间,为治病救人争分夺秒,可见张仲景是一位十分细致认真而且讲...
经方之效始于洞察阴阳六经。因投顺接阴阳之乌梅丸加减。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四小时后,时当属寅,经气虽至太阴,但终因气虚卫表不固,故大汗如洗,及至黎明,不仅经气“复会寸口”,抑且“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正当白昼阳旺,故阳气振奋而使寒止汗收,战栗平复。进而选用乌梅丸方,寒热平调,承顺阴阳,再佐沙参润...
中医爱好者往往进入了死搬硬套的死胡同,往往给自己自治的时候出现了套用的“硬道理”,以致找不到方向,把病情折腾得一塌糊涂。见过一个患者用自己的中医知识来医治自己的感冒,结果辨来辨去,这个证很象,那个证也象,这个证不是,那个证也不是。所以,中医实践中,最大的体会莫过于:病不会按套路出牌,一般不会按书上说生病。
厥而心下悸,为何要先治水?如果厥而心下悸,揭示了心下有停水,即胃有寒饮。心下悸,就是心至胃上这一位置会动。这是由于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水为易动之物,心下停水,如置有堰塞,水受气而动,水动则摇心,水受阳而蒸,水气冲动则撞心。所以,心下有停水,心必有悸动。因为治厥要用温法,水气未去火先旺...
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无限大的极点。宋朝著名理学家认为太极就是无极的化身,是无声无息无动无静的混沌无极状态,变成了有一动一静的太极。其实,太极是古代哲学家对能感知存在确又无法表达的万物最原始状态的抽象概括,他们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因为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太极是宇宙万物之原。
中医不当背锅侠。连张仲景这么谦虚,所以有的人在经过一系列的严重误治后,将最后的关头寄托于中医,是不是想多了?也许是中医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有太多的神奇故事,只有死马当活马医的时候才想起中医,实在太可悲了。如果连恢复的基础都没有了,中医也只能望病兴叹,这不是医术的问题,是生命的缘分尽了。即使是济世为人为本,但愿中...
当个中医也得讲情商。这时的御医们都知道,其实皇帝就是长智齿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就是没有敢说。机灵的徐之才早已料到皇上会有一问,心里也知道皇上就是长智齿了,其实不是什么病。于是赶紧上前拜贺说:”恭喜皇上,皇上长的是智齿呀,长智齿的人都会聪明长寿。这个徐之才,家里是中医世家,他也很出名,对中医有很深的认识,后来他写了...
中医看病为什么要把脉?脉的状态叫脉象,如今沿用的脉象有二十八种,均沿用清代李士材的总结而来。脉象的变化非常玄妙,需要细心洞察和思考。脉象变紧意味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张景岳认为这是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以致在脉象上显得有失柔和。总之脉象变化的细节充分反映内在的情况。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3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