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29 篇文章 |
|
a) K@Bi80/NrGO||K@Bi80/NrGO、K@NrGO||K@NrGO、K@rGO|||K@rGO 和 K||K 对称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速率测试。d) K@Bi80/NrGO||K@Bi80/NrGO、K@NrGO||K@NrGO、K@rGO|||K@rGO 和 K||K 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a) K@Bi60/NrGO、K@Bi80/NrGO 和 K@Bi100/NrGO 对称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特性。b)K@Bi60/NrGO、K@Bi80/NrGO和K@Bi100/NrGO对称电池...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8 09:39 |
在此,来自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的Xiaojian Bai和田纳西大学的Shang-ShunZhang等研究者证明了在单轴自旋一磁体FeI2中,三种基本准粒子之间存在强量子相互作用。在此,研究者证明了在单轴自旋一磁体FeI2中,三种基本准粒子之间存在强量子相互作用。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稳定基塔耶夫磁体中的量子自旋液体及其分数化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研究...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8 09:39 |
本研究提出了在SiC/SiO2复合泡沫内构建磁性纳米镍通道的新策略,用于合成Ni/SiC/SiO2多孔复合材料(NSPC)。原位反应生成的SiC/SiO2纤维具有大量的层错和异质结,进一步促进了EMW的耗散。2D images of RL ofHPSA-1, HPSA-2, HPSA-3, and HPSA-4 (a-d), RL of HPSA-1 (e), HPSA-2 (f), HPSA-3(g), and HPSA-4 (h) at different thickness. (i) Com...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7 20:45 |
南科大《Nature》子刊:范德华铁电材料在压力下的异常极化增强!在相变温度为~320 K的CIPS中发现了室温铁电性(Liuet al.),并且在~4 nm的薄CIPS中观察到可切换的面外极化。计算得到的面外自发极化和面内自发极化分别为0.97和8.0μC cm?2。在此,研究者报道了室温下流体静压驱动的CIPS自发极化增强56.5%,这与通常的压力诱导的铁电性抑制相反。...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7 20:45 |
《Acta Materialia》:一种提高Se合金化单晶热电性能的有效途径!来自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重庆大学的学者通过布里奇曼法生长GeSb2(Te1-xSex)4 (x = 0、0.05、0.07、0.1和0.15)单晶进行热电性能研究,单晶利用各向异性的低晶格热导率,Se-合金化作为优化热电性能的策略。Se 掺杂样品的 GeSb(A1)–SeTe和 GeSb(A2)–SeTe。(b) GeS...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7 20:45 |
华南理工《Adv Mater》:用于高效氧还原反应的亲水表面分级有序大孔-中孔电催化剂。I) H-3DOM-Co/ONC 和 Pt/C 在 0.5 V、转速1600 rpm 下的甲醇耐受性测试图 5. A) N2吸附-脱附等温线,B) 根据非局域密度泛函理论模型计算的孔径分布,C) 比外表面积和总表面积,D) O 含量,E) 水接触角,以及F) C-Co/NC、3DOM-Co/NC、H-3DOM-Co/NC 和 H-3DOM-Co...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6 14:09 |
吴凡团队《ACS Nano》: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与室温液态锂负极的稳定界面硫化物固态电解质(SE)由于其高离子导电性、良好的机械延展性和与电极的良好界面接触而被认为是商业化最有前途的固态电解质之一。目前已经获得了多种化学/电化学稳定、高Li+电导率和电子绝缘的界面保护层,包括PEO-LiTFSI和β-Li3PS4/S界面层,这些界面保护层与有机液态电极...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6 14:09 |
对HT-WS试样在α单相区进行变形(50%变形量)、球化,魏氏组织中丰富的缺陷使其无需很大的变形(30%变形量)即可通过充分几何动态再结晶实现晶粒细化,细化后的晶粒可以通过发生晶界滑动而实现晶粒刚体转动,这种转动随机性较大,可有效削弱原始组织中的“微织构带”缺陷。图2. 1—热处理所得魏氏组织(HT-WS),2—热压缩所得魏氏组织(HC-WS...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5 14:42 |
尽管如此,由于镁合金腐蚀的复杂性,目前对于镁合金腐蚀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特别是合金析出相对镁合金腐蚀阴极反应的影响。通过使用未经优化吸附结构的氢原子Voronoi邻居的几何和化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了不同吸附构型的氢吸附能。此外,作者发现具有强氢吸附的表面比弱氢吸附表面向氢原子转移更多的电子。图5. (a) 氢强吸附表面和 (b) ...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4 22:21 |
一种已加工表面反常的孪晶界分布特征。因此,研究切削加工诱导零件表面孪晶的演化和分布规律,对于零件表面使役性能服役失效及主动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西安交通大学张俊教授团队采用EBSD和TEM方法表征了高导无氧铜受金属切削作用诱导产生的微观组织,首次报道了一种已加工表面反常的孪晶界分布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解析模型,分析计算了...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3-09-23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