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17 篇文章 |
|
数字化系统到底是工具还是神器?认知的误区其实大部分的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困惑的,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满心期待做数字化转型,而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心中的数字神话变成了“聊斋鬼屋”,究其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如下认知问题:第一,技术万能论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认为引进了数字化系统就等于完成了所谓的数字化转型... 阅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5-07-11 07:09 |
盘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那些既要还要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企业的一个必答题,但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总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缺乏融合性,造成各部门的关注点不同,比如信息部门考虑更多的是技术实现的难度,采购部门则考虑的是实现成本,而业务部门则在盘算如何绕过新系统继续原来的工作方式。而不同企业的业务模...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10 07:12 |
比如某电商企业领导吐槽自己公司的电商业务做的好差,和头部某某企业差距太大了,严重怀疑相关部门的业务能力不行,后来老杨与领导口中的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聊天才得知,该企业电商部门也是经历了多年经营,踩了很多坑,最关键的是人家5000万的营收里有近4000万是用来做平台的技术投入及网络运营。做企业数字化需要的是实干,所以奉劝企业领导...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9 07:09 |
软件公司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软件有问题自然就会想到软件公司,所以企业领导也自然的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不明显那就是软件公司的问题,什么问题呢?第四,企业管理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这就造成了软件产品必须要不断的迭代以此来满足业务场景,但对于大部分软件公司而言软件交付即终点,即使有运维和迭代也是建立在所谓“金钱”基础上,为什... 阅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5-07-07 07:12 |
技术VS业务:企业数字化主导权该由谁执掌?老杨认为业务部门主导数字化项目建设,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业务需求的精准把握,也就是说自己的业务痛点自己最清楚,这样在数字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能够确保数字化系统的功能紧密围绕业务需求展开,开发出的功能更贴合实际工作场景,真正解决业务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综上所述... 阅1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4 07:09 |
是不是与当前某些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很相像, 若数字化转型方案仅被高层视为短期政绩工具,即使技术再先进,也仅仅是一个政绩体现的工具而已,为什么很多企业数字化总是做不好?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鱼长侍式的人物存在,也暴露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三大风险:1.流程漏洞风险他利用“荔枝使” 权限模糊的漏洞,肆意操控运输物资与资金,在现代企业... 阅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7-01 08:09 |
老一辈搞不定的数字化转型,企二代能否破局?对此老杨颇有感触,同时也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由老一辈企业家执掌的公司,尽管资源雄厚,往往受限于思维惯性、技术认知不足或组织变革阻力等各种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但一些企业由企二代接班后却能快速推进数字化建设并产生可见价值,那么问题来了:数字化转型是否已经成... 阅4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27 08:09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内大部分软件公司的收费模式:标准软件产品费用+实施费用,而所谓的实施成本也是经过严格计算的人天价格,如果此时企业有个性化开发需求,那么通用的收费模式均是按人天计算成本,也就是说作为企业此时支付的是工时费,而非“软件价值成果费用”,而软件公司赚取的是“加班费”,而非软件产品成功上线后所提升的利润分成。 阅5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26 07:09 |
长安的荔枝保鲜难,CIO破局更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存博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最近《长安的荔枝》这部电视剧爆火,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小吏李善德需在交通闭塞、保鲜技术匮乏的古代,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的新鲜荔枝,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限时运抵长安的故事 。而电视剧中主人公李善德不正是现代企业CIO的真... 阅10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25 07:09 |
3.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业务与技术的割裂行为最终导致系统与业务脱节,比如业务部门认为“数字化建设那就是信息部门的事儿”,进而消极参与需求调研,总爱说那句:“你们看着办”,但却在使用后抱怨“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系统”,如果上级问责就一句“这是信息部门搞的破系统”,归咎于信息部门“选型失误”。3.某些企业的高层或业务部门绕过信息部... 阅7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5-06-24 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