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少阳病提纲见于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于,目眩也。”本条例作提纲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清代柯琴所云:“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其理如下:少阳病只是口苦、咽干,介于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它既有别于太阳病以脉证为提纲,也不同于阳明...
关于胃痛用穴治疗的诸多疑惑。尺胃是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胃痛和胃病的一个新穴,笔者自己患胃痛时,此处压痛非常明显,之后在临床中发现:凡是胃痛或胃病的患者。脐胃穴也是高树中教授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胃痛和胃病的一个新穴,因为穴在脐部又主要用于治疗胃病,故名“脐胃”。胃在腹部,所以与腹气街有关,胃痛在腹部的压痛点一般都比较固定,即脐...
王叔和对仲景之法及脉学有何贡献?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和编次《伤寒论》的医家,编在《伤寒例》中云:“余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目前流行的《伤寒论》十卷本,是王叔和撰辑的,假如没有王叔和,《伤寒论》很有可能是不会流传于后世的。至仲景《伤寒论》,以人迎、寸口、跌阳三部取则,是一种“...
浅析五脏与神志的关系及其具体病候表现。如《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荣,荣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说明神、魂、魄、意、志均寄舍于五脏,五脏所藏精气是神志活动的基础,故五脏虚实可产生如下病变: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五脏所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伤寒论》中使用大承气汤的辩证,除用小承气汤试探,服后转矢气者,为里有燥屎,可下,不转屎气者,不可下外(见原文214条“……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尚有其它几个方面可资辨证:原文225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如《类经·藏象类》所说:“夫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未有形气衰而神能王者,亦未有神即散而形独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所以说,人体内脏的盛衰,气血的虚实,与神的衰旺密切相关,并关系到人的寿夭。《灵枢·天年》明确指出,人之寿夭关键在于人体脏腑强弱,气血盛衰,内脏形质强固,营卫调和,气血旺盛,则能长寿;也就...
上古时期有哪些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关于我国上古医药的起源,主要有伏羲、神农和黄帝三种传说:可以尽管不承认传说是确有其事,但从这些传说和假托中,不仅能反映医药学上的外治法早于内治法,同时就社会生产劳动的难度来看,“播莳五谷(当时称为艰食)的神农阶段,是要比豢养牺牲(鲜食)的伏羲阶段,复杂、高级得多”,那么社会生产发展层次的...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比较。在《伤寒论》中的太阳蓄血证可分为轻证、重证和缓证三型,分述如下:论中第128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第129条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说明脉气是禀受于胃,因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赖水谷以养,《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大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气口”所以切脉按寸口的变化,可以察知胃气的盛衰,故《内经...
大、小结胸证与脏结该如何鉴别?结胸证的成因有失治误治之异,大小结胸证同属阳热实证,但病机、证治不同,邪结有偏上偏下之分,故其脉象也不尽相同,临床应予以鉴别,分析如下:二.小结胸证。总结热实结胸,有热与水结和热与痰结之不同,又因邪结有轻重,病位有大小,病势有缓急,故有大、小陷胸证之分。结胸乃水热互结,结于胸所致,属阳热实...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