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86028838 IP属地:内蒙古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7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管得住嘴,沉得住气,藏得住事,稳得住心窗里窗外2024-05-05 11:03文|窗里窗外。二、沉得住气。每逢变故,须沉得住气,不为外物所扰。夫唯能沉气者,方能洞察先机,化险为夷。此乃沉得住气之典范也。三、藏得住事。然人心难测,不可轻泄己事。是以,必须藏得住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管得住嘴,沉得住气,藏得住事,稳得住心”,此四者乃处...
参阳明心法,修大学之道:“格物”之辩修齐-圣贤智慧2024-04-04 09:50.他对“事”的定义是“意之所发”,也就是由意识造作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动作就是事,而要格的就是这个“意识“的造作。”格“即正也,修正意识的造作,这是”去恶“,将其归于正道,这就是”为善“。格物的第一步要先能觉察,很多人连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觉察不到,那这样只能被...
心学探秘:‘心’的本质解读国学-小染2024-05-10 22:20.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心”被视为人的本心,即天理,也就是行为准则。总的来说,心学中的“心”是一个涵盖了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复杂概念,它既是人的内在世界,也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王阳明强调,心学的目标在于寻求心与理的统一,即让本心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始终保持其...
《王阳明大传》:历时25年写完的传记,带你深入了解王阳明沁说2019-12-15 17:46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三、良知和致良知。神秀有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将王阳明晚年时期的“致良知”说和“良知”论做比较,“良知”论时的阳明心学,更接近神秀...
说明双重人格不可取。明朝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样理解?这个成语实际上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由明代“心学”大儒王阳明(1472年——1529年)提出,他是在总结完“儒家学说”的精髓,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而提出。许多人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属于那种“双重人格”,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完全偏离...
知行合一,境由心生风云雄霸2024-05-07 17:40.王阳明创立的解决一切心灵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12年克尽全功。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王阳明:凡事向内求,人生就顺了浑忖者2024-04-11 16:55.王阳明在致良知中所说的“格物”,指的是“去人欲,存天理。”这里所谓的“物”,指的是人欲。所谓的“根基”就是自己的那颗心,去得一份人欲,便可得到一份天理。同时,减少私欲也包括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就好。悟空慧心通透,显然知道答案,却不嗔不怒不恼...
阳明心学远超你想象:虚拟世界,相由心生,随机而动,亦真亦假逃跑吧橙哥2024-05-04 11:01.2.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其内心的映射,看似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其实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自身有限认知的体现,每个人的情绪都是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和客观世界未必相符。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
除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还给了三个字的“私方”何老师说话2024-03-24 13:21芜湖市教师。循天则,这三个字,简单而又深邃,如同阳明先生的心学一样,直抵人心,又奥妙无穷。顺着天道自然法则走,让咱的思维、理念、言行,都能跟天道的法则合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你要是把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比作天上的星...
而这个圣人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心外去求,所以万事万物的理,就在心里,本心自性里头一切具足。所以,我们不能从外面去探究万事万物的理,这样是探究不完的,因为万事万物太多了,且万事万物还在不断的变化。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你遇到这个事,本心自性自然会随感而应,从而发出这个事的理。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