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专门出版中国图书的法国女人

 宏文图书网 2005-09-18
 
 

  安博兰用两根手指头交叉成十字告诉我,在中文图书的法文翻译出版工作领域里,她已经做了“11年”。

  不过,安博兰说自己从小的志愿是当一名医生,但是快要考大学的时候,当时的男朋友不同意她当医生,安博兰就改变了自己的志愿。

当时他们两个都很想去国外读书,在空间是选择德文、日文还是中文犹豫不决的时候,安博兰读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艺术方面的书,因此很快让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这样开始她与中国的不解之缘。1970年,她开始学习汉语。1973年,她开始在北京法国驻华使馆工作,两年后,她到台北继续学习中文。

  回忆起这段学习汉语的经历,安博兰还记忆犹新,一天8个小时的课程让她至今还觉得苦不堪言。不过,因为回报远远大于付出,因此她很开心地说“值得”。

  在精通了汉语之后,安博兰开始尝试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

  1987年,她把残雪新作《黄泥街》译成法文,在法国寻求出版却无人接受。中国经典图书如《易经》、《庄子》、“毛选”和鲁迅,早已译成了法文,但现代当代小说则很少有出版社感兴趣。

  “像巴金、沈从文这样重要的华文作家,如果法国人能读到,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我喜欢小说,喜欢翻译。我决定自己做出版社,专门翻译出版中国现代和当代小说。”

  安博兰说这是她成立蓝色中国出版社的契机。1994年,她成立“蓝色中国”出版社。

  还没等记者问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安博兰就告诉记者,在唐朝时期,读书人远游时,都会把书装在一个蓝色的盒子里,加上蓝色又是安博兰本人特别喜欢的颜色,这就是蓝色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

  蓝色中国出版社是一个人的出版社,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都是靠安博兰独自打理。对于她来说,一周七天天天都是工作日,而她的家也是她的办公室。

  “如今,蓝色中国出版社不只在法国,甚至在欧洲都是第一个专门出版中国作家图书的出版社,其他语言的图书我不出版。”安博兰向记者介绍时,很强调“专门出版中国图书”。

  不过安博兰的话一点都不夸张,我们从一个数据上就要以看出来,蓝色中国翻译出版的作品中,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作品有巴金、沈从文、郁达夫、鲁迅、丁玲、朱自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家有王蒙、迟子建、蒋子丹、冯骥才、张承志、残雪、刘心武、韩少功等等;上个世纪70年代作家有朱天文、朱天心、戴莱、九丹。而对于更年轻的作家她也同样关注。

  安博兰说她有很多喜欢的中国作家,如王蒙、刘心武、贾平凹这些大家是不用说了,而在年轻一代里迟子健、蒋子丹都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中国作家图书的翻译出版,让法国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特殊地方的特殊作品。”尤其在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时,安博兰显得更有成就感。

  在法国出版了如此多的中国图书,那她选书方面有什么标准呢?

  安博兰说标准很多,但最重要的标准是“我喜欢某一个故事,并且要那个故事写得很丰富。”她所喜欢的故事还是倾向于那种能表现中国韵味的作品。即将在2006年出版的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就让她觉得很有意思。

  在采访安博兰之前,就知道她对我们中国一些新书出版信息和对于青年作家的动态都十分关注,因此当记者问到她会不会把我们目前出版很热门的青春文学翻译推介到法国去时,她立即追问青春文学是什么,并掏出一个笔记本就要记下来,她的认真劲让人大吃一惊。

  而谈到她在这个工作里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安博兰觉得与中国作家从书本到人的认识过程很让她感到有趣。

  “我看过某个作家的书之后,再跟这个作家联系,这种过程往往让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我在看一本书后,没办法知道作者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

  而对于中国作品的法文出版,安博兰显得信心十足,随着中国作品在法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前很少有中文书翻译成法文本,而现在越来越多,中国的各个年代和各种风格作家的作品在法国都能见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