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duane1982 2005-11-19

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解学仁

摘要】: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是预设的、可确定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具有构建性与非线性特点,课程在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中形成与发展,师生是平等的,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以另一种更重要的形式出现,本文提出教师在四个方面的作用:课程网络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社区课堂的协调者。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  教师  多尔  反思  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生成与变化受教师角色的价值观支配,不同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决对权威的地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强调以学生经验重组展开教学,教师处于从属协作的地位。通过对传统的课程观进行批判与吸收,以美国课程专家多尔(William E.Doll,Jr.)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本文在对后现代课程观论述的基础上对教师角色作一探讨。

一.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课程观

1.后现代课程观的简述

 “后现代”是相对“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由笛卡尔与康德所肇始,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技术理性”是它的本质,利用规律、规则、秩序、效率可控制一切,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与宇宙观为基础,强调“自然是自足而简单的”。以此构建的课程具有因果确定性与线性序列性,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展开,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现代课程观最具代表性的课程理论是泰勒原理,即“4w”说。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出现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描述了一个有别与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程度不同,出现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以福柯为代表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与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他们都对传统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进行批判与解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反对只注重认知与智力的学习理论,反对严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学观,反对教师的权威作用。

2.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它的理论基础。多尔认为“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料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这种作为过程的课程具有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这种课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多尔在运用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观点、原则、问题与方法考察课程领域后,提出了“4R”说: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以取代泰勒原理为核心的现代课程理论。

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课程的多种可能性与解释”,课程内在的“疑问性(problematics)”、“干扰性”和“可能性”,不仅使课程具有丰富性,而且赋予课程以存在意义。多尔还认为不同学科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终极语汇也是课程丰富性的原因。

回归性:是一个人与环境、他人与文化进行反思性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自我感的方式。多尔认为,循环的反思是转化性课程的核心,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与终点,单循环反思中个体能力得以螺旋式发展。

关联性:关联概念对后现代的转化性课程很重要,包括教育学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学的关系指:“课程结构内部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循环过程而发展课程深度”,文化的关系指“课程外部的那些文化的或宇宙的关系,这些关系形成了课程以产生的巨大母体。” 不仅强调文化的背景性与局部性,而且强调文化的全球性。

严密性:多尔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重要的,他使转化性课程不至于陷入极端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维我语。” 现代课程观严密性概念只强调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的精确性。而后现代课程观的严密性包含解释性与不确定性。

可见多尔沿着“哲学观-教育观-课程观”的思路路线,初步建构了一种后现代的课程模型。

在此课程模型中,多尔对教师在后现代课程中的角色也作了论述。多尔认为:“在技术理性为主导的课程中,教师仅仅当作‘车轮上的齿轮(cogs in the wheel)’,是‘生产线上的技术管理员(production the technocrat)’,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无权考虑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在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为了使对话保持继续、使探索不断延续下去,探索过程中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取代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而且这种转变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而不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这种转变能够实现,“我相信在新的课程概念中将出现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并形成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开放的、互动地、共同的对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这决定师生是平等的,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情境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其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网络的开发者

后现代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意味着课程是开放的、复杂的、转变的。一个开放的系统,流动、变化、干扰是必需的,是系统自组织的契机与源泉;复杂性意味着非线性和非简单对立,开放性与复杂性表示课程涉及面很广,如图所示,而且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甚至作用后形成新的要素,在流动的交叉的非线性的自组织作用中形成一种网状的综合的课程结构;转变性指系统从远离平衡状态到形成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是突发的,随时间的纵向展开中课程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笔者把这一个涉及因素多,层次交错的课程称之为课程网络。其中隐藏在师生背后的文化观、社会观,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不同学生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师生交往中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不可确定的内容都对课程产生影响。课程已不再是具体编制的教材,不再是脱离教师、学生和情境的知识的组织,不再是他人实际的,简单排列的、序列化的步骤材料,它的含义已远远超越现代课程。

在这丰富的课程网络上,教师仅仅是各平等因素中的一个,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但他是一个关键的点,是平等因素中的首席。要在这种复杂网络中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变化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对课程建构与解构,走在学生还没有看到的地方。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发挥课程变化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生成文本,促进课程向有利于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要有转变课程的技能,了解课程开发的特点,随时优化课程结构,熟悉与掌握课程自组织中的可能情况、突变情况。因此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

2.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后现代课程的教学过程是面对丰富的、不确定的网络式课程而展开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实现个人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化”,逐渐完成个人对文化的占有。

多尔将杜威、怀特海与诠释学联系起来,形成后现代课程意义上的过程的概念---对话的,转变的自组织过程。正如他所说“过程---尤其是自组织过程---是后现代转变性教育学的根本要素”“我自己的课程乌托邦要看到这一互动的、解释的、复杂的过程无休止的扩散下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的互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的知识或观点不是预设的”,往往在“未经探索的联系中”、在“半遮半掩和半透明的可能中”逐渐的创造出来的。多尔认为自组织的结果有两种走向,一种有意义的,“保持会话继续”,为再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种“可能导向某种混乱,这种混乱并不会引导我们走向新的和更为复杂的秩序,而是导向毁灭的深渊”。自组织发生的原因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即各干扰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干扰是发生自组织的前提,不同的干扰及不同的干扰方式都影响教学过程,这犹如物理学中的多体问题,比如简单的太阳---地球---月球三体问题,由于月球的存在,“微扰理论”不再适用,小量引起大的变化。

作为教学过程中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教师,不仅影响教学过程的走向,而且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效果。

如果教学过程出现课堂秩序失控,学生随意发表意见而浪费时间,出现低效率、低水平现象,那么比现代课程观所提倡的预设的知识传授还要糟糕,这是我们特别是多尔所不愿看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干扰者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反思:灵活地收集信息,对过去所采用的行为的重新构建或解构,对得到的意义重新评价,迅速判断现在的情景,形成对未来的决定,“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都联系起来的网络”。通过反思,艺术的促进课程不平衡的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甚至毁灭,保证下一步向更高水平的“动”进行。

只保持“对话”继续是不够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教师还必须反思,保证学生能积极自主反思,积极与文本对话,创造出更多灵感;特别在学生与其他因素作用时有许多交接点,这些是具有催化作用的点,是“保持在学生能力成长边缘上”的点,教师如果在这些点出现时及时给与正确的干扰,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必然引发一种快乐。

3.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不仅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而且面对剧增的知识,学生无所适从。多尔认为在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领域”,知识的探讨与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去发现已经存在于某处的实在,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去解释‘上帝微笑的回声’”,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师生通过不断对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在不断探究课程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多尔在吸收杜威的“做中学”观点与施瓦布的课程范式(paradigm)中积极因素,提出后现代课程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实践,主张理论应当植根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

实践教学,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围绕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循环学习中,在此过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参与发现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在自我学习中内在能量得以释放。

由于情境是复杂多变的,课程的严密性又要求防止课程走向弥散,考虑到学生受制于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足以保证在自我学习中不使学习走向弥散。因此在学习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要做出及时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自我学习,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景或问题,组织好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模仿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展开教学,结合学生通过一定程度的体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4.社区课堂的协调者

社区教育即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学校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多层、多维的立体网络教育体系,其根本宗旨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从现代课程观看,学校教育成了“闲暇阶段”的专利,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观念上出现了一些误解:过分强调组织化的、有序化的学校教育的特有作用,学生只能在学校里学到东西,同时学校有忽视甚至脱离社会教育的倾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成为现代课程观的一种理念。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在校五天,不及社会一天”从某一侧面反应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多尔所倡导的后现代课程观并没有提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问题,但从后现代课程的组成要素以及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理念看,多尔提倡的教学课堂一定是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的社区课堂。多尔认为后现代型社区,是一个“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王国”,是一个“动态的社区”。在这社区不仅包括语义化的知识、生成的知识,还包括诸如行为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前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以及管理社区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人。社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认知,更主要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社区不仅承担教学功能,还包含社会道德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与维持社区发展所相应的知识与行为规范,符合社区的宗教信仰、风俗传统以及各种集体信仰。

教师在社区教育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能力,而且要有协调社区中各因素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学习中与社区中各种各样的资源发生作用,在实践学习中如何正确的对待发生的事。不仅要协调校内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学校领导、实验员和图书管理员等,还要协调社区资源中家长、教育管理员、参观社区服务等活动地点所涉及的管理者。

 

后现代课程观相对现代课程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上所提的开发者、反思者、促进者和协调者只是从某一侧面提出教师角色,同时教师也是研究者、激励着、合作者、人际关系学家、启动者、心理咨询者等。但后现代课程观所决定的教师的角色与后现代课程一样,充满着期待,后现代课程观所普遍持有的过渡批判、怀疑、解构,评价的多元化以及不确定性、偶然性等方面的过渡推崇,给人以振奋外,也让人感到存在着偏激和否定弥漫化的问题,教师在此中有时会无所适从,课堂形式上的胡乱、无序理解成了后现代课程教学中的非线性。因此后现代课程的实施将是一个漫长的、逐渐靠近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将是一个长逐渐的问题。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odernist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s, knowledge is pre-set and definable, while teachers are just the carriers of knowledge. In William E. Doll Jr.’s opinion, curriculums of post-modernists have the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ness and non-linearity. The curriculums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the open, interactive and mutual communication. Taking the seat of honor, the teacher is equal to the student.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s to be showed in another important way. The essay defines the four roles of the teacher: the developer of the network of the curriculums, the self-examiner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promoter of the student’s study and the coordinator of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Key words】:curriculums of post-modernistteachersDollway of learning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王红宇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

[2]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  2002年第10

[3]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4]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5] 蔡铁权   后现代课程观与创新思维的自组织理论基础  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

[6] 汪霞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2卷第2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来信告知,我站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