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考试研究

 冯虚御风 2005-12-08


杭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 娄雨奇
  第一大题考查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去年相比,其特点在于题型基本稳定,能力考点分布更趋合理,难度略有提高。第1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这道题的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命题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选项中出现  
的三个与其他读音不同的字“盥”、“隘”、“谄”都是属于此类现象。第2题考查辨识错别字,更注重对成语、俗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别字的考查,本题只要考生平时注重积累,应试时合理运用方法筛选,不应构成障碍。第3题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变化,它摒弃了去年考“词语意义的解释”,回归到“选词填句”这一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从压缩题量的角度出发,今年将实词与虚词一起考,客观上降低了辨识的难度。第4、5题分别考查恰当使用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试题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这已成为前6题中最稳定的两道小题。第6题往年通常考“语意连贯”,或许是为了避免命题单一的尴尬,今年命题者又奠出“语意明确”这一考点,但渗透了“新闻标题”这一元素,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一段关于“温室效应”的现代文,延续了去年《沙尘暴》这一类科普作品的体例,3个题目涉及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1个题目为推断题,在取材、命题、难度上显示了这一大题的稳定性。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选文出自《资治通鉴》,延续了这一类文章选自经典的记传文的高考传统。第11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不拘泥于大纲的120个实词,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A选项考“讽”字,即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中多次出现),知识迁移(“哂”字在现代汉语中既有“哂笑:讥笑”义项)、联系语境分析(C、D选项均可联系上下文作出判断)的能力。第12题中的四个文言虚词都是在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的“熟面孔”,像“以”、“因”等字多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本题四个选项中还都涉及到课文的语句,指引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应充分重视课本的阅读。13、14题都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重点在对信息的筛选、提取,概括与分析的考查上,题型、难度较稳定。与往年文言文阅读比较,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首次出现了作者评述的议论性文段(“臣光曰……”),与之对应的是第15题即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这一题型较新,但又完全符合考纲要求,这一变化明晰了高考更注重对学生在阅读中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指向。

  第四大题包含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三项内容。翻译题延续去年的体例,选自文言文阅读语段,在题目的衔接上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诗歌鉴赏题验证了考前我们的预测——“诗眼”的赏析和动词的锤炼。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王维的《过香积寺》文字浅易,鉴赏点明晰,我们不仅思索,文学作品的鉴赏常有见仁见智的差别,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故而尽管诗歌鉴赏题变为了开放性较强的主观题,但从评判尺度的角度出发,命题者不会作茧自缚,选择模糊性强、鉴赏难度高的点来命题,这在去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也可见一斑。名句名篇默写避“热”就“冷”(如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上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对今后备考有三点启示:1、背诵的原则是围绕名句背相关文段,既反对片言只语的“截句”式摘记,也无需长篇累牍的背诵;2、避免写错别字;3、立足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延续了散文的体例,4道题目的题型、难度与去年保持一致。

  第六大题属于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23题无非是把以往的语意连贯题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了主观题,难度应不高;24题既涉及句式的改动,又受到“下定义”的限制,25题的命题形式与立意都较新颖,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以上两题对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抑或引领。今年亦然。材料引出了一个关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引领考生掠去浮华,去探询现象背后的实质。从这一点看,高考的思辨性大大增强,就它的现实意义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审题而言,考生只要抓住话题中“感情”与“认知”这两个概念进行牵线搭桥,就会走出思维的瓶颈。值得一提的是,“认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实际上涵盖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经验性的内容(如: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文学也是认知的一种途径,因为有了爱憎,于是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话题作文的诀窍是“化大为小,小中见大”,要避免泛泛而谈,考生则应在“亲”和“疏”上选取一点作文,当然也可谈两者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一言以蔽之,今年的语文试题注重与新大纲的衔接,比较鲜明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为“语文究竟学什么”提出了有益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