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全解析!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创下多个第一 趋势解读(附作文原题)

 心上耕田 2015-06-08


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北京近6.8万名考生开始走进高考迎来人生大考。北京高考第一科语文创下了多个第一次:今年高考语文大作文首次尝试“二选一”,微写作和大作文文体首次尝试真正文体不限,可写诗歌,实现了写作文体上的全放开;今年高考语文首次设置“多文本阅读”板块,信息多、文字量大,对考生跳读和略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今年在命题上设置了更多的开放式命题,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反映出北京高考语文对于名著经典阅读的引导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

今天,走出语文考场的考生们也反映,今年作文不好写,考生们选择“深入灵魂的热爱”的人数更多些。另外,有考生们反映今年题量大,阅读材料多,这也正好反映了北京高考要增加阅读量的政策指引。

新变化
大作文首次“二选一”
写作首次尝试真正文体不限
中学生的经历、性格、兴趣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话题内容,不同的文体写作,其适应程度也很不相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作文题目,学生的写作水平常常表现出浮动的状态。为更真实的测试出学生稳定的写作能力,给不同特点的学生更多选择,2015年高考语文设置二选一作文试题。
两道大作文题各自独立、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写人,写成记叙文;第二题侧重写物,可记叙,可议论,文体不限。第一题引导考生和在校生学英雄、赞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在此基础上,大作文二命题首次尝试真正文体不限、可写诗歌,实现了写作文体上的全开放。
微写作三直接要求写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对于考生而言,意味着写作形式更灵活,表达更自由,利于文学性创作,利于有创意地表达,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201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题如下:

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②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
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点评:
微写作三选一“接地气”
微写作三个题目分别从名著阅读、社会现象和具有想象空间的物象设计情境命题,紧密贴合考生生活实际。从熟悉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个章节或片断,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做出劝说,以“圆”为题抒发感悟,这些题目容易激发写作兴趣,触发感受和思考。
微写作,依旧承袭去年“三选一”的形式,体现了选择性,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从内容上看,第一题是名著阅读的考查,要求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四部作品中选择一部,加以介绍。体现了《课标》对名著阅读的重视,也体现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出的“加强经典名著阅读”,“提倡阅读整本书”的要求。第二题,写一条对如吸烟、赛场京骂等社会不文明现象的进行劝说的短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第三题,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为爱好文学、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这些题目,贴近生活,接地气,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为考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创新读写结合式命题作文
“作文一”要求考生选择一位中华英雄,叙述和他(她)一起生活一天的故事,考生不仅要通过多年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英雄事迹,还要依据经验、通过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这就为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有利于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传承和发扬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
大作文,第一次出现了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以“考生为本”,让考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对考生兴趣爱好的尊重。
第一题,“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生活一天”。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英雄主义理想,增强民族自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我心目中”这一要求,又给学生提供了选择,让考生“有的写,喜欢写”,体现了不与考生为敌的人文化特点。
第二题,结合《说起梅花》的阅读文本,要求学生结合生活,选择一种使自己“渗入灵魂的热爱”的“物”,展开写作。联系阅读,读写结合,命制作文题目,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创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规律,对转变当前教学读写割裂的偏向,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今年增加题量的情况下,又能让考生减少构思时间,提高写作速度。
两道作文题,各自独立,有所侧重。一道记叙文,一道题不限文体,甚至连过去常见的“诗歌除外”也不再要求了。这样,两道作文,从不同文体、不同维度,为考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首次设置多文本阅读”板块
为进一步强化阅读,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首次设置“多文本阅读”板块。
多文本阅读是指多个非连续性的现代文文本阅读,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多、文字量大,对学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
试卷围绕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的危机和挑战、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创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选取了三则话题不同但内容相关的文本材料,构成阅读材料的主体内容,共计2533字。试题既有基于单个文本材料阅读的考查,也有基于多个文本材料对比阅读的考查。


点评:

跳读、略读很重要
专家:海淀教研员 黄玉慧
北京卷中首次设置长阅读考查,颇具创新特色。这一创新题目贯彻落实了《北京语文学科改进意见》改革精神,坚持了能力立意与文化立意的导向。
多文本阅读关照到王选团队的科研开发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突出了王选等当代科学家立足民族文化视角、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选料的角度说,所选材料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三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多、文字量大,对学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较高要求。试题围绕20世纪中国印刷术业遇到的危机与挑战、汉字激光排照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创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选取了三则话题不同但内容相关的文本材料。三个文本将中国的汉字印刷术与世界强国的印刷技术的发展进行对比,从中国领先西方数百年、被成为“文明之母” 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印刷术说起,最后写到国产照排系统——精密汉字照排系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汉字编辑排版系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水平,使外国公司退出了中国市场,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获全胜。这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可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是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题型看,题目设问清晰,考查指向明确。考查综合性强,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与阅读考查结合在一起。同时,这一部分的考查注重基础。一是题目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第5小题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第8题对成语的理解。二是考查了学生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提取、整合、归纳概括能力。
这些题目总体看来,所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渗透了对学生运用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的考查。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题目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情怀,这些题目贴近学生的日常复习,贴近教师的教学,试题对学生来说,不乏亲切之感。
这些题目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语文阅读教学既有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对学生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将其作为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新趋势
开放性主观试题增多
开放性试题结论不求唯一、答案不求统一,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合理、自圆其说即可。如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提供两种标点,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试题不考查答案的对与错,而重在区分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
为进一步突出选拔功能,试卷加大差别赋分的力度,包括客观试题的不同选项带来的分数差别。这些都利于思维灵活性、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外多读名著 且阅读整本书
倡导阅读经典名著。例如微写作第①小题,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题目所列的四部名著或是“高中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或是公认的当代文学名著,但均尚未进入教材。学生要完成“用一句话表达推荐内容”和“简要陈述理由”的要求,必须熟悉所推荐的内容,并能够将其有条理的概括表达出来。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著,且阅读整本书。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
命题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立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为贯通试卷的主线。“文化立意”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
“作文一”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或古代或近当代的中华英雄,想象与他(她)共同生活一天来叙写故事、再造形象、抒发情感,有利于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传承和发扬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
文学作品阅读借对梅花沉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寄寓的独特的民族品格的理解,引导考生对悠久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切的感知和认同。
文言文阅读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唯才是举、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以及公私分明、依法治国的法制思想,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多文本阅读关照到王选团队的科研开发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突出了王选等当代科学家立足民族文化视角、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试卷在能力考查中浸润着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体现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引导性功能,而且彰显了高考应当承担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

其他具体解读
【文学类阅读试题解析】
传统文化考查
阅读与作文均有涉猎

点评专家通州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徐南南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说起梅花》,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秉承的稳定性与创新意识,取材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梅花”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很好地体现出中学语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点很明确,语文基础题整体难度不大,体现了基础性,如第20题,考查字义,重视对学生12年的学习积累考查,突出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检测。
阅读主观题进一步开放,与大作文的写作“深入灵魂的热爱”相联系,体现出阅读延伸是大延伸,加大了语用能力、阅读能力、判断信息能力的考查,通过这种阅读考查,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语文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命题技术角度,命题在加大题量的同时,在题干上为考生搭设了必要台阶,如25题,题干中的“书香”“诗心”点出答题的方向和范围,帮助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答题,有效控制整体难度。
今年的文学类阅读与作文的第②题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文化视野和文化思考的考查,同时也是在学生阅读、写作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文以载道”的思想,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突出了试题“文化立意和能力立意”的特点。
作文第②题要求学生通过“《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所生发出来的联想,表达自己对一物(植物、动手、器物)发表议论、记叙或抒情。这样的命题创新是考查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通过读文,为写作提供借鉴,学生通过阅读《说起梅花》一文,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如思路、取材、写作手法等,有利于学生快速构思作文,临场发挥。这种读写联系的命题思路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应该说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阅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阅读运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的:如何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守正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试题解析】
材料和题量增加
命题形式和答题要求简洁

点评专家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高级教师 盛志武

2015年北京语文卷的文言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市语文学科指导意见的践行。
比如阅读材料选择了《吕氏春秋》中的《去私》,该文本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唯才是举、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以及公私分明、依法治国的法制思想,倡导积极的价值导向。同时,命题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尊重,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具体说来,命题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其一,与课内结合。与往年相比,选择了两个文言文阅读素材,其中第二个素材源自课内所学的课文,及《论语·侍坐》篇,使得高考考查与教材有了联系。
其二,开放性。《论语·侍坐》篇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而标点的不同源自对文本的解读不同,那种解读更合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这使得学生有了选择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体现了命题在学生认知要求上的开放。
其三,深入文本内容。文言文学习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还应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论语·侍坐》篇的探究性考查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另外,文言文第一则材料后的试题也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如由断句改为翻译,理解“善”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熟语描述人物等。这意味着文言文学习不仅仅要注意“语言”,还要关注文本的“阅读”。
其四,简洁性。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和题量增加,但文命题形式和答题要求上却显得清晰而简洁。如选择题的选项的表述字数明显减少,第13要求用两个熟语来描述人物,这就有效降低了答题的文字量,体现了命题的简洁性。

【古诗词阅读题解析】
传承经典 “小活多宽”

点评专家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 高级教师 张芮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词阅读题,发挥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对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选文和命制题目方面,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古诗词阅读题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有着天然的优势,本大题的核心阅读材料是苏轼的《醉翁操》,作者是学生熟悉的作者,素材是学生熟悉的素材,这又体现了命题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良苦用心。相信学生会在惊喜之中信心满满地解答这部分题目。
在试题命制方面,不再使用以往常见的多项选择题,而是使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选项简短、明确、清爽,便于学生解题,不额外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为学生的深入思考、优质作答铺设了台阶。而第二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更是将传统文化的视野继续拓宽开去,体现出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小活多宽”的特色。
理解性默写题此次融入了古诗词阅读题,共计6分,考查的是学生熟悉的、认知度高的名篇中的名句,体现了试题与义务教育联系、与旧知联系的整体性思维和课内课外适度整合的命题思想。同时,与古诗词文本相结合的理解性默写,丰富了作为阅读延伸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学习资源、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的创新,也拓宽了“阅读延伸”的概念,即阅读延伸不是一种题型,而是一种思考。这对于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有益于学生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一道主观性试题,从《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思想切入,明确体现了高考试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面导向,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后一次机会,显现了高考这一高中语文最后一课的实际价值,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自觉上,充分发挥了语文试卷的特有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