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考语文考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昵称35356602 2017-01-11

2017年北京市春季会考刚刚结束,相信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一定对试题还记忆犹新。小编第一时间给大家找来了语文会考题目的命题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的语文命题中都有哪些亮点和创新↓↓↓

2017年春季高中语文会考试题,着力落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相关精神,继续落实北京市《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在2016年春、夏季会考试题的改革基础上,坚持改革方向,巩固改革成果,继续积极的改革尝试。从“选拔”向“展示”转变,紧扣《课程标准》,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打通课内外教学、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用已有材料解决现实问题,这些命题趋向继续得到强化。总体保持整体稳定、局部调整、稳中有变的北京语文会考特色。

 壹 

命题材料的选取,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彰显文化内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学生在作答试卷的同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言文选文《兰亭集序》写景优美,情感表达丰富,在与老庄学说主张的鲜明对比之中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本篇也被后人誉为书法艺术“国之瑰宝”,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试卷选择这一文本,意在增强考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命题来说,本大题虽为原型题,但增加了一道具有文化内涵的知识性填空:

原题重现

文中“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除“癸”之外还有  ①    ②  等九个,“地支”除“丑”之外还有  ③    ④  等十一个。(每空填一字)(2分)

这道题增加了文言文试题中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随文考查,意在体现文言文试题“言”中须有“文”的文化立意。

选答题实用类文本选材为花文化,意在增加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发现;试题中创设的“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的生活情境,传递出珍视革命传统,敬重革命前辈的价值观导向。作文题中有“立春节气的故事”,回应了当今的“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文化热点,从其中一个节气的角度,从想象写作的角度,调动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唤起文化自信。

 贰 

坚持体现会考性质,试卷结构继续保持“二选一”选答形式,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偏好和差异性发展。从2015春季开始的作文选做。从2015夏季开始的阅读选作是北京高中语文会考做出的较大改变,2016年、2017年连续保持试题的选择性。允许考生选择具有不同文本特点的阅读材料(实用类阅读/论述类阅读),意在发现学生强项,突出个性优势,让学生充分展示基本学科素养。出于水平性考试性质的考量,命题者力求用这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材料将学生的阅读爱好和特长展示出来,把学生的最佳状态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基本学科素养。

原题重现

现代文阅读文本的文字量依然保持必要的长度,考查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及策略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大。作文仍然设置两个个题目,一个强调形象思维,想象“如果一个古人穿越到当今,你希望他是谁?会发生怎样的与节气有关的故事”;一个题目强调逻辑思维,读写结合,与名著阅读《红楼梦》选文相关联,谈艺术作品中的“热闹”“平淡”,让学生在考试中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结合《红楼梦》谈艺术作品中的“热闹”“平淡”这道题,话题聚焦于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规律的探究,充分体现语文会考的学科属性,在语文基础与写作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叁 

阅读考查回归语文核心素养,在2016年两次会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高中应阅读的经典名著的考查,实现以考试评价“倒逼”名著阅读进课堂的目的。在“文学常识”版块,用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考查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的一般性的了解,综合考查考生对于名著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避免单纯的记忆性的考查。如:

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

插图一(《巴黎圣母院》)

插图二(《红楼梦》)

这道题,灵活引入插图资源,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基本情况,并提供选择空间;同时也能从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口”,综合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概括的高中语文阅读基本能力。

另外,今年在“名著阅读”板块,以精读文本考查的方式,落实学生对《会考说明》规定考查的六部名著(今年选其四)的日常阅读。北京会考坚持以课外文本精读的方式考查名著阅读,已经是连续第3次。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1

试卷中原著精彩文本的呈现,使得学生在考场上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优质的言语实践,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启发、感染和熏陶,有利于考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

相对学生的平时阅读而言,原著文本的再次呈现,可以让学生在考场上不必过多回忆文本内容,可以尽情思考,便于在试卷中展现其思维过程。

3

在我市推广名著阅读初始阶段,学生的实际阅读普遍存在水平不一,落实不够理想的问题,对于名著阅读不够的考生,试卷中原著文本的直接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名著的畏惧感,减轻名著阅读的教学、备考负担,鼓励学生接近名著,甚至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走进名著,从而积极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原题重现

……

今年的试题把《红楼梦》中的三段课外文本作为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材料,采取节选组合的方式,覆盖原作更广的阅读范围,进一步突出整本书阅读的意味。命题坚持突出名著阅读考查特点,不求深、不求难,着眼于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更加注重选择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对于经典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如:

选段三中宝钗说到“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下面的内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昨儿”诸多人物的笑,却没有写宝钗的反应。此时宝钗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根据你对以上三段选文或其他章节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此时宝钗的行为和心理。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120字。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开放性较强,属于创新题,力求在阅读名著的考查中激发兴趣,突出个性。

再如:

阅读传统文学名著的策略之一,是在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基础上,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激发我们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丰富、深化我们对作品、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有同学读完《红楼梦》之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联系本大题三段选文中的内容,或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所联系的内容具体,观点明确,分条写出至少两条理由。

这道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来感悟和评价作品人物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举一反三,从这本书能够联想到其他书,联想到自己,跟他的自我体验和积累能结合起来。

 肆 

在落实对语文基本能力全面考查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开放和拓展、联系和整合的考查力度,探索对语文素养的水平性考查方式。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突出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理解,重在思维方法,给教学导向在于促进教学聚焦思维方法的培养。如上文所述“阅读传统文学名著的策略”的提示和介绍。

原题重现

试卷着眼于运用,追求向课外延伸。命题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兴趣,题目的命制,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除了名著阅读中举过的例子对“理想女生”的讨论,比如实用类阅读题,要求考生筛选、运用文章中介绍的相关信息在拟想的情境中赠花、表达;论述类阅读题,要求考生筛选、运用文章中介绍的相关信息面对具体的诗歌鉴赏文字作出分析、判断、修改。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追求试题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再现真实生活中的的真实行为,展现真实思维过程,表现真实个性。

内容来源: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