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生态巨变 能否锻造未来金牛(下)

 平常心 2005-12-09
【热点】股市生态巨变 能否锻造未来金牛(下)

www.hexun.com  【2005.12.09 08:35】国际金融报/王栋 

把握主力脉搏


  增量萍踪侠影 存量流向“沟渠”  

  不仅如此,而且有限的存量资金还出现了“无奈向沟渠”的一种流向———排队“炒废纸”,这就更加剧了A股的水土流失现状。直观地看起来,所谓 的“转折年”和“拐点”的说法已经很难成立了

  年内还剩下最后3个交易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条件,回头来审视这一年股市的生态巨变。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今年最具震撼力且影响巨大的动作。这一年股市资金面的变化,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开闸放水”而有显著改观。研究启动“改革”以来,市场血脉———资金流的枯盈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

  增量资金有雷无雨

  毋庸置疑,管理层在扩大股市资金供给方面,已经拿出了空前的魄力。

  下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股份、企业年金入市、银行号基金新发,成为新增资金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而国有企业入市、社保资金、保险资金、QFII新增额度等则是全年一直在拓宽的供给渠道。

  这一系列的利好消息,放在以往,每一条都属于惊雷般的“特大利好”。但在今年却是“旱雷”的效果,尽管闸门开了,管道里却没有水,干渴的股市没有享受到天降甘霖!

  一系列积极务实的政策,却没有为股市输入源头活水。其中原因到底何在,引人深思。

  有机构曾经缜密推算:从理论上看,2005年,机构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是基金资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和QFII资金,五机构合计2005年大约可为股市贡献2900亿元资金。

  可是实际上,却出现了QFII与本土机构进出“股市围城”的效果。从10月末开始,上证180、沪深300和深成指就大幅破位,其中深成指曾经接近年内新低。这很明显是以基金、券商为代表的境内机构重仓股被抛售。

  QFII却继续加大买进A股的力度。以宝钢为例,第三季度瑞银增持4477.55万股至12203万股,成为其第一大流通股股东,高盛则因新买进而持有8947.75万股,成为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摩根增持788.46万股为第四大流通股股东。德意志银行持有3658.85万股鞍钢新轧成为其第二大流通股股东,花旗银行则以持有1757.93万股名列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第三季度,就有10家QFII对19只G股进行了建仓。其中,高盛公司对G宝钢增持市值达到3.89亿元,排名第二位的是花旗环球对G民生以及G丰原等6只G股新买入共计1.1亿元。G华靖、G申能、G中化、G龙盛、G上港等品种也出现了QFII的建仓。

  除了QFII的大手笔资金入市,敏感的人们还可以发现,最近两个月新增的QFII投资额度以及新增机构也在加速。

  相形之下,本土机构中,券商正在埋头权证投机,赚一点蝇头小利,基金则根本无所作为。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则属于“萍踪侠影”状态,传说中存在,可是现实中却难以看到身影。

  而中小投资者越来越厌恶股市。目前我国A股市场个人资金存量仍然占有最大份额。市场资金最大的富矿其实是储蓄资金,但是没有赚钱效应,只有“花掉财富于无形”的效果,如何吸引庞大的储蓄资金进场?

  可以说,缺信心,所以缺增量资金;也可以说,缺增量资金,所以缺信心。这真是股改时代,沪深股市的一个悖论。

  存量资金排队“炒废”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10月份沪深A股的市盈率分别围绕16倍和17倍波动,但这6个月期间,月均换手率沪市A股为28%,深市A股为34%。这一组数据显示,尽管市盈率相比去年降低了20%以上,但是A股市场的吸引力并没有增强。

  5、6、7三个月份———启动改革初期,市场成交情况无论与今年前4个月相比,还是与去年同期比较,并没有显著变化。这3个月沪市成交4030亿元,日均不到66亿元。

  而在8月份和9月份,是市场对改革的预期最为良好的阶段,在这两个月的45个交易日中,沪A股的日均成交额为118亿元。但是,进入10月份,市场又恢复了初期的淡静,日均成交额滑落到80亿元,从此进一步趋于清淡至今日。

  应该着重提一笔的是:在宝钢和中化国际等央企完成了变身“G股”的过程之后,也正是市场“股改”信心大幅回落的开始。尽管认为宝钢等“承诺失信”打击了股改信心的看法带有一定主观性,但是笔者认为,决策者还是应该对这种巧合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8月18日宝钢完成股改,当天就因为场内资金出逃而产生今年最长的一根阴线;8月22日宝钢权证上市,从这一天开始的“权证狂热”导致了A股市场资金面的进一步紧张,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整个11月沪市A股成交了1405.3亿元,同期宝钢权证成交了454亿元。到了11月下旬,市场由“宝钢权证”独领风骚,过渡到了宝钢权证、武钢权证等“6大权证闹革命”的局面。甚至出现了6只权证的成交额超过两市全部A股的局面。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从5月份以来,市场的资金面并没有令人振奋的改观,即使是在6月上旬指数跌破1000点之际和7月下旬再度考验1000点的时候,所出现的“神秘资金”,也是属于保守性的护盘力量,仅仅是被动性的、临时性的抄底作业而已。

  就市场交易状况而言,存量资金捉襟见肘的状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而且有限的存量资金还出现了“无奈向沟渠”的一种流向———排队“炒废纸”,这就更加剧了A股的水土流失现状。直观地看起来,所谓的“转折年”和“拐点”的说法已经很难成立了。因此,希望仍在增量资金,这是当前市场走出困境的惟一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