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房地产业的五年牛市,上海商业银行系统个人购房贷款增量共增长了近5倍,但这一增势在2005年止步,而且一减就是83.6%,远高于此前业界预测的58.71%的下降幅度。
由于房地产类贷款比重更大,有银行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内资银行可能从提升业务量的角度出发,再次放宽已经收紧的房贷政策。
银行将放开房贷业务?
上述业内人士称,在上海市银监局2006年新年年会上,有相关人士谈及,2006年应该将房地产类贷款排除在宏观调控之外。业内人士由此推测,上海今年的房贷政策可能在鼓励自住的基调之下,对贷款成数、优惠利率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放宽举措。该人士认为,此次新年年会上银监局的半公开表态,只是对银行业实际放开房贷业务给出了官方认可。对于上海市银监局是否确实给出了这种信号,银监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以房地产政策敏感为由拒绝了记者昨天的采访要求。
其实早在去年底,上海各商业银行已经纷纷传出消息,打破第二套购房只能贷款七成,实行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为6.12%)的硬性限制。一些按时还贷的优质客户可以在购买第二套住房时享受贷款八成、优惠利率(五年期以上5.508%)的待遇。
“在业务大幅下降之时,我们是不愿意因政策严格而放弃任何一个好客户的。”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说。
房贷业务的增减变化对内资银行的收益可谓权重不轻。某商业银行北京分行高层向记者介绍,该行房地产类贷款业务占全部贷款业务的50%左右。而这一比重相当于内资银行的平均水平。“不让我们做房地产贷款,能做什么?”该人士表示,而令他更担心的是,内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拒绝的房贷业务正在被外资银行抢占。
房贷增量减少了83.6%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部发布《2005年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银行系统的房贷增量仅为199.4亿元,同比少增529亿元。也就是说,相比于2004年,房贷增量减少了83.6%。分析人士介绍,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内资银行,去年上半年调控之前,房贷增势都十分明显,而全年房贷增量的下降只源于去年7月至12月房贷余额连续6个月的负增长。至去年12月,有关方面就已预测,至2005年底,包括银行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上海市个人住房信贷资产余额将达到3078亿元,比上年增加352亿元,增量减少58.71%。
一方面是房地产贷款业务量下降导致的银行收益减少,另一方面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还贷风险犹在。相比于此前央行一贯的预警房贷风险的口径,此次《报告》已经将这两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报告》提示,如果房地产交易量继续较长时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将进一步加剧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不但会影响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的质量,还会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从而影响全年贷款总量的投放和银行利润的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外资银行贷款业务中,房地产类贷款比重已经上升至14.4%。对此,沪上某外资银行个人消费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这部分上升的业务大多也来自上半年的景气市场。但是,外资银行人士并不认同抢占房地产市场一说。据他介绍,外资银行提供的房贷产品几乎都是美元贷款,有限的人民币贷款业务多向短期类项目发放。另外,由于美元房贷利率都在6%至6.5%之间,高于人民币贷款利率,因此未来的房贷业务同样存在拓展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