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企鹅小星星 2015-01-28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

 

摘 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最后、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从国际(地区)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形势的紧迫性,抓紧系统研究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快经营转型步伐,提升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水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中央银行不再通过行政命令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但可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资源—资金的价格指标,对各类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放开利率管制,使之反映资金资源的稀缺性,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简介

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基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国金融机构之间利率机制的形成。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由此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19981999年,人行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9月,放开了外汇贷款利率;2002年上半年,将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提升至30%2003年,再将金融机构对所有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50%2004年初,扩大贷款利率上浮上限至70%,同年1028,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至此,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治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逐步推进贷款利率放开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贷款方面,20051月,央行决定房贷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200810,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3720,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存款方面,2005921,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20126,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720,央行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金融界公认,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二、利率市场化推进趋势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通过加快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金融改革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先行一步。利率作为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存款管上限”使得资金价格仍不能反映市场真实需求,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扭曲,制约了我国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转型。《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微观条件已基本具备。从宏观环境看,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方面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有所预期,不会形成较大冲击。从微观主体看,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主要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财务硬约束初步建立,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从市场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短期资金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已逐步形成。国债期货也已经于96平稳上市,由于有最广泛的投资者参与,形成一个市场共同认可的利率,构建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目前,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市场(如:信托等信用债市场、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已经成为改革的“第二战场”。由于正规金融渠道信贷规模的严厉管控,社会资金供求渠道不畅,常见利率在18%左右,部分短期借贷利率达到30%以上,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已经成行。存款利率的管制表面上看是保护了银行,再叠加上高企的存款准备金率、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严格的资本金要求、严格的表外理财资产限制,实际上也是限制了正规金融渠道的发展,给互联网金融以及信托、租赁、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甚至于一些非法集资创造了发展机遇,金融市场客观上已经形成资金分流。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比例已经下降至52%左右。与其应付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无序竞争,不如应对统一监管平台下的同业竞争。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已经成为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需求。

(三)利率市场化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在要求。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使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即使对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也能取得稳定的利差收入,银行更倾向于选择大企业,而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服务中小企业。利率市场化特别是本次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一方面,银行大企业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压缩,服务中小企业的动力增强;另一方面,取消贷款利率上限,使银行可以更好地根据风险收益情况确定贷款利率,也增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预测。下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采取的步骤和措施包括:

一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体系的风险会随之增大,银行具有准公共属性,若出现无序破产,将会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需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利益进行保护;同时,应该依法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如:1971年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日本,为防止利率市场化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于1986年对此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英国在实施利率自由化之前,未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结果导致银行危机发生,花费高额成本进行救助。

二是推出存款替代性的产品,比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推出针对居民和企业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发行过大额可转让存单,有经验。考虑到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金额一般都比较高,因此如果能够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并逐步降低金额起点,如: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可对目前银行理财市场进行规范,对银行的冲击也相对可控。

三是减少存款利率期限档次,放开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一般存款基准利率有活期、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共7个期限档次,如果包括零存整取、通知存款等基准利率在内,则存款的基准利率至少有13个期限档次。可按照“先长后短、先定后活”原则,逐步减少存款利率期限档次,率先放开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五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不到0.3%,放开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小。

四是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目前存款利率最高可以上浮10%,今后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到允许上浮20%等等,并最终取消上限。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竞争加剧、利差收窄?利润下降。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仍然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目前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差高达2.75%,由于贷款利率上浮,实际利差远超3%,世所罕见。首先,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为招揽存款势必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水平。其二,优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较强,导致贷款利率难以明显提升。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以台湾为例,20世纪80年代前期,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在3.11%左右,利率市场化以后,2011年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对于利息收入占比在80%以上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其盈利能力面临重大考验。其三,利率市场化还将伴随金融脱媒的进一步发展,居民将有更多存款之外的投资渠道,企业将有更多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因此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也会受限。经济史上,各国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银行危机。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管制后,集体亏损了三年,主要由于有限资源下,台湾银行业过多,产生了过度激烈的竞争,使台湾银行业成为艰苦行业。

(二)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首先,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骤然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率如何定价,必须综合考虑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利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判断。存款、贷款如何定价,期限结构如何确定,都依赖于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其次,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将是一种常态,并且波动幅度也将加剧,这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将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存在结构性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通过提前支取再投入方式套取较高利率,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贷新贷提前偿还前高利率贷款,即选择权风险;利率变动频繁情况下,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快,由于“短借长贷”,长期贷款利率却还没有调整,导致利差收窄,即期限错配风险,等等都加大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仍然难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要,不可避免要选择一部分高风险客户,此即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一旦对行业、企业、产品判断失误,或者管理环节出现漏洞,或者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冲击,形成不良资产、甚至于出现大额损失也将不可避免。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各类客户的信贷行为对利率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存取、贷款还款行为,将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对低风险、优质资产运用项目,同业竞争区趋于激烈,导致利率下浮,商业银行为保持利润的适度增长,不得不投放一些风险较高、回报较高的项目,一旦判断失误,形成不良资产,信贷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回收,将会形成流动性风险,也会促使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五)中小银行面临风险较大。一般而言,由于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处于有利位置,而广大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因推进利率市场化,造成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仅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就有200多家中小银行倒闭,这给其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近年来,受益于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在满足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小商业银行总体而言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综合竞争力较弱,其主要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存贷利差收入;流动性管理主要依赖银行间拆借市场支撑。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出现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甚至破产倒闭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最后逐渐稳定的过程。尽管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但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增加了银行的危机感和转型动力,大多数银行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及早筹划应对之策,。

(一)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性。如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社会资金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早跟上时代改革发展的步伐,将成为被淘汰、边缘化的对象。应进一步提高对应对利率市场化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彻底摈弃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会放缓的任何幻想,抓紧制定、统筹谋划经营转型战略,稳步实施,积极应对,逐步实现经营转型、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经营转型步伐。目前,国内银行业外延粗放增长特征依然明显,过度依赖规模扩张,过度依赖利差收入,过度依赖大客户、大项目。经营转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型综合服务商业模式,调整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趋势下,以融资为核心纽带的银企关系将不断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将成为维护客户关系的基本要求,银行必须尽快实现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从“融资”向“融资+融智”转变,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贷款利息以外的多元化收入占比

一是打造全金融服务平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存、贷、汇、卡、代理、租赁、信托、债券、顾问等综合服务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全方位综合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层次、规模、领域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搭建产品全、手续简、服务优、效益好、效率高的“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即“金融百货公司”,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重塑最广泛客户服务理念,提高客户市场占有率。目前,商业银行最大弊端是以所谓“二八定律”重视大客户,轻视中小客户,给社会公众以“目光短浅“、“嫌穷爱富”的负面印象。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已完全可实现对各类客户的平等优质服务,更何况客户质量永远是在动态发展变化中。“摆开八仙桌,铜壶煮三江,来得都是客,走后细思量”。应充分学习敞开大门、来者即客、“公开、平等、高效、交互”的互联网精神,以高科技手段支持每一位客户(不论层级、规模、区域)使用体验。对不同的客户,都有相应的服务手段,适时适度开展资产业务。4G时代即将来临,即使最偏僻乡村居民,也可因互联网终端成为你的客户,客户占有率就是市场占有率,传统金融机构要重塑客户中心理念,确立“最广泛、全覆盖”的客户经营指导思想和模式。

2.转型重视零售业务发展,调整资产业务结构。利率市场化叠加金融脱媒,将导致大客户、大项目业务利差明显缩减,规模明显缩减,零售业务将以其客户广泛、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成为各家银行资产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金融脱媒、利率价格战最容易在大公司及优质项目领域发生,但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对价格不敏感,只要通过精细化、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实现资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稳步推进,亦步亦趋,不可操之过急。

3.加强金融创新,开拓新的收入渠道。

一是资产业务创新。在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并购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要积极研究和参与试点资产证券化。这是解决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银行管理流动性、盘活不良资产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从政府角度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处理也可能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解决,这不仅可以化解银行信贷风险,也能为优质地方融资平台提供可持续的市场资金来源。

二是负债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影响最大,我国当前负债产品单一问题十分突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将是银行负债产品创新与监管逐步放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必须抓住的机遇。比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存款账户附加功能等,附加账户服务功能将成为吸收存款、控制存款成本的重要手段,现在就可以细加研究,如农行最近推出的账户自动理财服务。其二,继续创新理财业务,理财是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接最紧密的产品,尽管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但仍是带动储蓄的有效工具,不排除监管部门通过规范理财资金运用的方式实现理财业务负债化,在合规、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实现客户和银行双赢。

三是中间业务及交易业务创新。其一是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比如代收付、POS、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完善现金管理产品,加强同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锁定公司业务客户资金。其二是围绕“融智”业务的创新,比如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等投行业务创新。其三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流稳定,甚至封闭式运转等目标。交易业务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促进利率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和交易,比如利率上限、下限、掉期等。同时,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提高。根据美、日等国经验,中国债券市场仍有3-5倍的增长空间。商业银行利用这些利率衍生工具、债券工具既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用来规避自身的风险,增加收入。

(三)提高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

1.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利率风险管理目标,一是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二是通过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承担着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信贷资产业务仍然是主体业务,利差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利率风险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必须要大力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有效评价、改进完善。

2.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在存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应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和资金成本,包括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定价的基本方法是成本加成并同时考虑市场均衡,标准化定价与差异化定价相结合。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及早建立一套可操作性高的资金定价体系,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

3.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重要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科学地治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诸如GDP增长速度、价格走势、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消费的增长情况和就业等。另外,也要看其他国家尤其是联系紧密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动向,要密切关注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提高,使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内容,应切实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系统,提升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处置、管理和对冲能力。如:在集团层面控制整体利率风险,将各子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通过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风险较大的资产在资本市场出售,迅速回收资金,获得中间价差,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收益率,降低利率风险敞口。通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金融市场对冲利率风险。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的利率风险较小,对利率风险管理没引起高度的重视,缺少掌握利率风险管理基本原理、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赶快抓紧对人才的培养,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做好准备。

 

 

 

 

 

 

 

 

 

 

 

 

安徽银行业研究报告索引

 

                                                             

2013年第1   基于转换成本的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转换意愿实证研究策   杨树  贾瑞跃

2013年第2    商业银行拓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研究                   郑中华  殷尹

2013年第3    关联企业贷款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工商银行课题组  

2013年第4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营销模式探析                       

2013年第5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