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海股份外资并购概念成空 中化接替和黄收购黄海橡胶

 胡琳柟 2006-02-20
黄海股份外资并购概念成空 中化接替和黄收购黄海橡胶




  和黄并购概念破灭
  在资本市场上,有关黄海股份(600579.SH)的外资概念仍被热炒,投资者对之希望殷切:“携手李嘉诚,价值严重低估。”
  资本市场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化工集团重组黄海橡胶集团(下称黄海橡胶)的协议签订之时,李嘉诚与黄海橡胶合资一事便彻底划上了句号,资本市场上有关李嘉诚借道黄海橡胶曲线进入黄海股份的预期至此破灭。
  2月15日,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和记黄埔(下称和黄)与黄海橡胶的合资几乎成功。2002年5月初,在香港举行的“2002青岛推介会”上,黄海橡胶与和黄、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签订合作备忘录,三方合资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2002年10月23日,三方再次签署合资协议。随后谈判以拉力赛的形式进行,进展虽慢却渐渐接近成功。和黄是诚心诚意要合资,谈判过程中,甚至“还将部分合资款打过来了”,知情人士说。
  遗憾的是,最后在关键问题上和黄与黄海橡胶没有达成一致。黄海橡胶希望和黄能承担部分债务,但和黄却不愿将黄海橡胶的包袱纳入合资项目,“它只要子午胎项目,连斜交胎这种非优质资产也被排除在合作项目之外”。
  和黄只要优质资产不愿打包承担包袱的想法显然不符合黄海橡胶与青岛市的利益考虑,“其实黄海橡胶是很愿意与和黄合作的”。在谈判久拖未决之后,青岛市国资委主动出面,找到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与和黄不同,它是债务包袱一并接收,这正合政府心意。最后青岛市国资委拍板决定,选择中国化工全面重组黄海橡胶。”
  2005年3月,青岛市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于大江对本报记者说,虽然中国化工集团与黄海橡胶签订了合作协议,但黄海橡胶“与和黄的合资谈判仍在继续”。当时与中国化工签订的是框架协议,尚存变数,因此黄海橡胶与和黄的合作之意并未彻底断绝。
  在2006年2月6日,黄海股份发布公告,称中国化工集团属下的中车汽修(集团)总公司(下称中车)联合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同为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公司)全面收购黄海橡胶,其中中车收购的股份比例为90%。既然中国化工集团重组黄海橡胶已成事实,“与和黄的合作也由此划上句号”。
  当初,黄海橡胶与和黄、倍耐力三方签订的合资协议约定,三方合资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由于黄海股份也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因此资本市场认为,和黄意在借道黄海橡胶谋取黄海股份,黄海股份的外资并购概念由此形成,并一度热炒。
  由于黄海橡胶持有黄海股份121929360股国有法人股,占黄海股份总股本的56.45%,中车完成收购黄海橡胶后,已成为黄海股份实际控制人。黄海股份的外资并购概念彻底破灭。
  债务之谜
  沉重的债务使黄海橡胶的合作之路历经坎坷。
  本报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在与和黄谈判之前,黄海橡胶还和别的跨国公司谈过,最早还有意和双星合作。但精明的汪海不愿承担黄海橡胶的债务,他婉言谢绝了青岛市政府,转而相中华青轮胎。
  黄海橡胶的债务到底有多大,至今未有具体数字公布。按2005年黄海橡胶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黄海橡胶当时的总资产为64.74亿元。黄海股份2月6日公布的收购报告书透露:“中车集团、装备公司与青岛市国资委同意,参照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以2005年6月30日为基准日的评估报告及补充文件的评估结果,确认黄海集团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为人民币1725万元。”据此推算,黄海橡胶的债务是以十亿计的庞大数目。
  根据收购报告书,截至2005年11月30日,中车总资产约35亿元,负债约26亿元,净资产约9亿元。无论是黄海橡胶的资产规模,还是其庞大的负债,对中车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以中车的资产规模,要消化黄海橡胶这头大象并非易事,尤其是黄海橡胶庞大的债务。
  中车如何化解黄海橡胶的债务至今仍无公开消息。知情人士透露,中车起初不想接黄海橡胶的债务,要求青岛市想办法解决,青岛市不得不划出1000亩土地作补偿。“中车这才愿意接手黄海橡胶,并拿出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黄海橡胶职工医疗费用等支出。公告中的1000多万元不能完全算作收购款,黄海橡胶实际是整体划转中化。”这一消息截至发稿时,未能得到青岛市政府证实。
  黄海橡胶内部人士认为,公司虽然有许多贷款,但这些贷款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线,马上可以产生利润,企业的生产经营照常进行,因此不是真正的包袱。
  声势直逼佳通
  中车吞并黄海之后,至少将获得两大利好。
  一方面,吃进黄海橡胶这世界轮胎业第23强,等于强势切入轮胎业,加上中车最早兼并的太原橡胶厂(现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在世界轮胎业排名第61位),在国内轮胎业的地位已由名不见经传步入第一梯队。中车目前的总资产为100亿元人民币,其轮胎资产估计在90%左右,划转的黄海橡胶近65亿元的总资产功不可没。中车的购并战车仍然一路向前,黄海橡胶内部人士透露,中车将兼并桂林轮胎厂和新疆一家轮胎厂。桂林轮胎厂在业界地位不低,“在计划经济时代享有中国轮胎技术研究中心的地位,国内新橡胶的应用,轮胎新产品发布都离不开桂林轮胎厂的参与,它的技术实力比较强,主要产品是工程胎。”如果中车将这两家轮胎厂顺利纳入版图,其“轮胎资产规模和生产实力将不亚于佳通轮胎,但中车享受的政策优势肯定是佳通轮胎无法比拟的。它现在的发展声势实际已经直逼佳通”。
  另一方面,中车吃下黄海橡胶,间接控股黄海股份,不仅获得一个融资平台,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个价值不菲的“壳”,“中车完全可以将已有的优质轮胎资源装进去,拓宽其在轮胎业的发展空间”。
  在业界看来,中车以35亿元的资产规模吃下近65亿元资产规模的黄海橡胶,无异于蛇吞象,下一步就看其消化能力如何。据本报记者了解,中车收购的模式是,派高管过去,被收购企业其他人员、级别基本不变,“是国企管国企的模式”。目前,黄海橡胶董事长高巨谦已调到中车北京总部任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