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碧水蓝天 2006-03-21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是难以确定的。目前,主要依据人的主观感受、适应社会的情况或根据统计学的方法所确定的正常值来制定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它们各有优点,也同时各有局限性,无论哪一个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至今尚无统一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王登峰、张伯源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 提出心理健康八项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 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心理健康者的特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笔者认为,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是使已属于心理健康范围的人达到更佳的健康状态,并提出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所应具有的七个特点: 1.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 2.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 3.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4.充满自信、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5.情绪波幅不大、心境良好:6.善与人处;7.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

    我们要想研究心理保健方面的问题,恐怕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知道了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我们才有可能分清哪些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哪些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哪些是常态的还是变态的。然而,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依然悬而未决。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难产”的原因就在于心理活动是在非常复杂的系统之上所进行的非常复杂的活动。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丰富多样的,对它们进行分类或作程度上的分界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众多的, 目前,人们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只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远算不上真正揭开了蒙在上面的“面纱”,至于还有没有至今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可以肯定地说,现代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还有数不清的谜正等待人们去一个一个地破解。鉴于上述原因,相信大家对时至今日还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我们每个人进行心理保健都会提供实际的帮助。

    一、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确定依据的多元化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在制定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时,就很难只采用一种确定依据。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采用三种依据来确定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一)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依据

    当一个人经常遭受比较严重的忧郁、焦虑和敌意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时,就会感受到烦恼和痛苦,并认为这种烦恼和痛苦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总有想控制但又不能控制的回忆、怀疑或毫无意义的念头以及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洗手等行为时,他会很想摆脱这种状况;当一个人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不敢见陌生人、不敢去公共场所,因为他害怕在这些场合他会脸红、心跳、发抖、出汗和笨拙时,他会急于寻求医生的帮助;当一个人经常失眠、头痛、感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易兴奋、易疲劳和情感脆弱的时侯,他会觉得自己病得很严重,并且他会四处去打听或寻找灵法妙药。

    对于上述的这些情况,根据人的主观感受来作出正常与否的判断,一般是可以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心理病态都能靠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例如精神病,这是心理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但精神病患者总是坚决不承认自己是病人,越是严重的患者就越是不承认。可见 ,以人的主观感受作为标准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二)以适应社会的情况为依据

    每个人都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即使到深山中“出家”,也同样离不开社会。通过观察一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是处于和谐状态还是处于对立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情况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上及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上。例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弄得比较“僵”,他经常抱怨领导不好,同事也不好。于是,又换了一个单位,可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难道他的命运就这样糟糕?天底下难相处的人都让他碰上了?显然不是,而是他自己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以适应社会的情况为标准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有很充分的道理,同时也很有可行性,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标准的局限性。

    问题比较清楚,使用这种标准必然要参照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伦理规范,因此,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作出的判断是会有差异的。另外,什么样的情况算作适应社会,什么样的情况算作不适应社会,要想对此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倘若只靠判断者来判断,那么,不同的判断者对同一个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受判断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

    (三)以统计学所确定的正常值为依据根据统计学来确定正常值的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在较大的人群中,某种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呈正态曲线,即“两头小、中间大”。大多数人居于中间,被认为是正常;少部分人位于两端,则被视为异常。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异常就是对平均值的过分偏离。如果其数值是单侧有意义的,则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一般定在95%处,其含义是在人群中有5%的人是异常的;如果其数值是双侧有意义的,则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一般定在97.5%和2.5%两处,其含义是位于两端的各有2.5%的人属于异常。所谓正常值就是某心理特征在上述分界处所得到的测量值。例如:在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同时存在兴奋和抑制两种相反的过程或状态,但对个人来说,谁强谁弱一般是有差别的,在人群中,这种个人差别程度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有些人兴奋方面略占优势;有些人抑制方面略占优势;有些人则大致平衡。绝大多数的人的情况都是如此,因而被视为正常。而位于两端的人是极少数,他们或者兴奋方面过强、或者抑制方面过强,因而被认为是异常。各种心理测验和临床心理实验方法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就是这种标准。这种标准有许多优点,如得到的数据比较客观,检测方法规范,容易被人掌握,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简便易行等。

    这种标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因为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目前很难量化,且不一定是正态分布。有些虽然呈正态分布,但位于某一端的未必是“有病”或“不健康”,可能恰恰相反,是更为优秀的状态。从上面的情况看,这几种判断标准都有很充分的道理,也都有很充分的优点,但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是能单独解决全部问题的。这也是它们长期并存的原因。利用这几种标准来判断比较严重的心理病态都是比较容易、比较准确的,但在临界状态(也称边缘状态)进行判断时,则都显得比较困难。

    二、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在了解心理健康判断标准之前,有必要先知道怎样才算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接着,它具体提出的健康标志是:除了众所周知的没有病理改变和机能障碍外,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②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⑤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⑥体重得当,身体匀称;⑦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在这十项标志中,我们都会注意到其中②、③、④、⑤都是对心理方面提出的要求;①是对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提出的要求;其余五项是生理方面的标志。这十项标志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健康的概念,而且我们从中还知道了健康在心理方面的基本要求。

    目前,心理健康判断标准众多,还缺乏公认的标准。下面我们选择几种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标准作介绍。

    (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还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王效道提出的标准

    王效道主编的《心理卫生》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7条评估标准: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等。

    (三)坎布斯提出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念

    能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虽然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意,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

    2.恰当地认同他人

    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别人而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

    3.面对和接受现实

    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并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效率。

    (四)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的标准

    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曾合著了一本《变态心理学》,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个标准共有10条:(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五)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标准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整理,提出了八条心理健康的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外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储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 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几种心理健康标准尽管表述方式不完全相同,但在重要的方面本质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相对来说,我们认为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归纳和表述两方面都比较好。

    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的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但心理健康与病态之间很难找到确切的界限,因而在有些情况下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判断都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态,既不代表过去,也不代表将来,但与过去和将来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的眼光。

    (4)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仅仅反映了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的境界。每一个人都应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马斯洛的心理健康观

    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tow,1908-1970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gy)的代表人物。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上,都是对它们的突破和扬弃,所以人们称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第三思潮。(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美国学术界甚至有人认为,到下一个世纪,马斯洛在心理学界将会成为比弗洛伊德和华生更有影响的人物。马斯洛在心理健康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前面已经介绍了他提出的著名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我们认为,我们在思考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的问题时,很有必要参考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研究情况。

    (一)马斯洛的研究特点

    马斯洛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只把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态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只靠研究动物行为来理解人的行为。马斯洛认为研究精神病患者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够的;研究动物是有价值的,但也是不够的。马斯洛说: “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马斯洛还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而老鼠除了生理动机之外显然很少有别的什么动机了。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鸽,既然动物有其独特的天性,人类也应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仅研究“一般的人”(averagemen)而不去研究“不断发展的那一部分”(即出类拔萃的人),人类就永远也不会认识人类的真正特点和潜力。马斯洛第一次把“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范畴。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的人。他们也有本能需要,但他们在满足本能需要的同时,并没有成为这些需要的俘虏。马斯洛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优秀人物,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林肯、杰裴逊、爱因斯坦、罗斯福、惠特曼、贝多芬、弗洛伊德等。

    在行为主义学家的眼里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并往往机械地、简单地把人的行为理解为S-R(刺激-反应)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的心理活动放到了化学的和物理的层次上。在弗洛伊德学派的眼里,无意识的冲动和本能是强有力的,人的行为就受这些无法感知的、数不清的力量支配着。马斯洛的学说与之相比较,表现为更强调人的主观活动。他认为,驱动人类的的确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和本能的基本需要,但这些需要不仅是生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更高级的需要就出现了,而且起主导的作用。

    在心理治疗上,马斯洛认为重点应该是相对健康的人,而不是精神失调的患者。在健康的人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健康的人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有效,这样就会更好地造福人类。在他的倡导下,美国成立许多精神发展中心。这些机构的服务宗旨就是帮助健康的人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在解决心理问题时,他不像精神分析家那样必需了解患者病态心理的历史,而是注重患者的现在和未来。他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既有不健康的成分,也有健康的成分,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展现并发扬无意识中的健康部分。

    (二)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马斯洛曾作了一个比喻: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或怎么才能跑得更快些,你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会去研究跑得特别快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知道一个人更快地跑完一英里的潜力。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一般可理解为能对天赋、能力、潜力等充分开拓和利用的人)是人类的优秀代表,他们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会有一些缺点和陋习,但他们都属于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研究心理健康的特征应该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心理健康的,例如:拜伦、梵·高、瓦格纳等。马斯洛在研究历史人物或著名人物的同时,还研究了一些正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和一些孩子作为补充。马斯洛通过对他的研究对象的习惯、特点、个性和能力的研究, 总结出了自我实现者,即他认为的心理健康者的特征。可以说,马斯洛的研究角度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者有如下共同特征:

    1.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强

    表现为较少感情用事,能用客观的态度去看生活的真实面目。判断力和识别假象的能力远超过普通人,即使在配偶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因此目光敏锐,做事总是更清醒、更有决心。同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对问题的认识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歪曲。神经症患者不仅在感情上属于病态,在认识上也是错误的不能正确的理解现实。欲望和偏见对人的感觉(如光感、触觉、味觉)的灵敏性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病人的身上表现较多。由于他们有较强的洞察力, “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所以有人称他们具有“明净的眼睛”。(the inno-centeye)他们不惧怕环境,也不惧怕自己,几乎不会被未知的或神秘的东西所吓倒,反会被它们所吸引。

    2.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

    一般人会毫无必要地为许多事情感到内疚和羞愧,并产生无谓的焦虑。神经症病人的情形就更为严重,常会为罪恶感、羞耻感和焦虑感中的1-2种而丧失生活的能力,而心理健康的人则很少受它们的影响。他们接受自然,不会因为自然的不合心意而愤愤不平。神经症病人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这些人总是生活在反感和厌恶的情绪中。例如:一个心理健康的妇女不会为自己的性别而烦恼,而性变态的人则不一定。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悦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能悦纳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例如:身高、相貌等。

   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绝对没有罪恶感、羞耻感和焦虑感,而是说他们很少有。如果有的话,通常只因下列四种情况而发生:①可以改进的缺点,如懒惰、漫不经心、发脾气和伤害他人等;②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如偏见、嫉妒、猜疑;③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④所属的种族、文化或群体的缺点。

    他们表现为很少有自我冲突,不会跟自己过不去。马斯洛认为,真、善、美在一般人身上只是一般相联着,而在神经症病人身上则关联性很差。 “只是在进化了的成熟人身上,在自我实现的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身上,它们才高度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在所有实际活动中,它们都可以说是融为一体的”。他们所要的东西与人们普遍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东西是相符的。因此,他们几乎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来防御自身。他们并不害怕自己的欲望,他们的冲动是与理智相符的。他们很少对是非善恶迷惑不清,他们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按照自己对正确行为的认识来行事。马斯洛发现,他们既自私又无私。事实上这两者是合为一体的。他们从帮助他人中感受到幸福,因此对他来说无私的行为就是自私的。 “他们从他人的快乐中得到自私的快乐,这是无私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说,他们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私,这种方式既有益于他自己也有益于社会。他们的个性和内心是和谐的、统一的。当一个人变得更统一后,他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是更多的统一以及统一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他们才能从被别人视为互不相关的因素里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

    3.自发性和自然性

    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很少做作。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自己真实的动机、情感、能力和潜力。他们是最讲伦理道德的人,但所奉行的道德准则会与周围的人不大相同,为此,其行为常使周围的一些人感到难以理解。他们的欲望与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是一致的。他们的价值观建立在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上,而不是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上。普通人的动机来自于缺乏,总是力图满足基本需要,而他们的动机则主要来自于发展和实现潜力及能力的需要,因此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是做认为最自然的事,是在表达自己。

    他们能很自然地、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认为没必要掩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也不必装腔作势。他们具有在批评和嘲讽中挺直脖子的勇气。马斯洛说: “我们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体现了单枪匹马创造与旧事物相违背的新事物的勇气。这是一种胆量,一种孤军奋战,一种公然的违抗和挑战。一时的胆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想成功地创造的话,就必须将它制服。”一方面,他们对新思想毫无偏见,愿意承认无知和错误,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是谦卑的;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维护新思想宁愿走在前面而不怕失去众人的支持,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是傲慢的。他们自信又自尊,更关心的是工作而不是面子。

    4.以问题为中心

    他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而不太关心自身。他们通常有一些人生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身外问题。他们往往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去思考广泛的哲学或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这些人习惯生活在最广泛的合理的参照系里,他们似乎绝不会见树不见林。他们在价值的框架里工作,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宇宙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是从长远出发的,而不是从一时出发的。总之,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但都是这种或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他们超越琐事、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在最开阔的参照乐里生活、笼罩着永远的氛围,给人的印象具有最大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仿佛传播了一种宁静感,摆脱了对于紧坦事务的焦虑,而这种生活不仅对于他们自己并且对于那些与他们有联系的人都变得轻松了”。

    5.超然独处

    在社会中,他们是最有个性的人,同时也是最合群、最友好的人。他们自尊心强、独立性强,更喜欢依靠自己的力量,对独处有一种健康的欲望,这与适应性很差的人的那种病态的独处是有极大差别的。 “既然他们较少依赖他人,他们对别人的矛盾心理也就较少。他们较少焦虑、仇视,较少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感情。他们较少为荣誉、特权和报酬而焦虑”。用马斯洛的话说,他们拥有“心理自由”。 “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乱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发现远离尘嚣,沉默寡言,并且平静而安祥是容易的。这样,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因此,他们具有集中注意的能力和不在乎外在环境的能力,表现出来就是他们具有熟睡的能力,不受干扰的食欲,在面对难题时仍能谈笑风生。

    6.独立性

    由于他们主要是由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推进的,所以,他们的主要满足不是依赖于外界来实现的, “他们的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他们已变得足够坚强,能够不受他人的赞扬甚至自己感情的影响”。这种对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面临遭遇打击、剥夺、挫折时有更大的承受力。 “在可能促使他人去自杀的环境中,这些人也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安详与愉快”。

    7.善于欣赏生活,常保持新鲜感

    他们能广泛地享受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胜利或经历中的高潮与顶点等偶尔的片刻”。但他们能一直欣赏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景色。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更能建立一个坚实、幸福、持久的婚姻。既乐于长相厮守,也能忍受长期分离。像喜欢其它活动一样,也更喜欢性的活动,但极少寻找婚外恋情,可他们对异性是感兴趣的,而且可以相当轻松自如地与异性建立友谊。对于他们来说, “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30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60岁时,他仍然像40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

    8.常有高峰体验

    这是一种神秘而强烈的情感体验,它气势磅礴、浑浑沌沌、漫无边际,实在难以描述。“在这些神秘体验中都有视野无垠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更加有力但同时又更孤立无助的感觉,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他们可以从许多情形中获得高峰体验,如爱、性、欣赏艺术品、创造的冲动、科学的发现或个人能力与潜能的充分发挥等。在高峰体验中, 由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感到非常的快乐。

    9.较多的社会情感

    他们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具有帮助他人的真诚愿望。

    10.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比一般人更能与别人建立深厚的私人友谊,但密友的圈子不大,通常只由几个人组成。他们很能宽容别人的缺点,但不能容忍撒谎、欺骗、残酷及虚伪。当真正的犯罪发生时,义愤几乎是他们的一个普遍反应。他们乐于寻找性格特质相似的人而忽略表面的特点。马斯洛说: “他们越成熟,就越少被诸如英俊、美貌、舞场上的佼佼者、丰满的胸脯、苗条健美的身材、柔和的爱抚等特点所吸引。他们更关心是否情趣相投、善良、高雅、志趣相合及体贴。”他们倾向于对几乎所有的人保持和蔼的态度,或至少对他们都有耐心。他们对儿童有一种特别温柔的爱,所以,儿童们愿意接近他们。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他们不注重阶层、种族和教育程度等的差别,乐于虚心拜能者为师,坚决反对不公正、不平等、残暴和剥削。

    12.明辨善恶

    他们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非分明,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文饰错误。

    13.富有幽默感 

    他们往往具有幽默感,但不是那种嘲弄人、贬低人的幽默,而是象林肯那种富于哲理、含义丰富的幽默。

    14.富有创造性

    他们总是用新鲜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只表现在著书、作曲和艺术品的创作上,它可以表现在许多平常的事情上。假如她是家庭主妇,她会乐于设计新颖的菜式;假如他是心理医生,他就不会总是照搬书本上的老办法。

    15.抵制社会文化的诱惑和限制

    他们一般不太看重社会流行的习俗,对于习俗的服从往往是草率敷衍,或者简捷行事以求干脆、坦率、节省精力。他们依靠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文化中选择好的东西、排斥坏的东西。

    由于马斯洛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遇到了诸多难题,如数量太少、资料不完全、难以量化等,所以,上述特征只能算是比较粗的总印象,还不能当作很科学的东西,但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

    假如心理病态和心理健康之间可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的话,无论是心理病态还是心理健康从程度上来看都有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可依程度划分为多个等级,例如:在心理病态的范围内,起码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在心理健康范围内,起码可以分为基本健康、相当健康、非常健康三个等级。我们进行心理保健的任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或层次:初等目标是使已经属于心理病态的人得以摆脱;中等目标是使尚属心理健康的人免于陷入心理病态;高等目标是使已属心理健康范围的人达到更佳的健康状态。从心理保健的角度来看,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但就重要性而言,它们是有差别的,是依次变大的,这就决定了心理保健的侧重点应该放在高等目标上。在人群中,按目前的标准看,属于心理健康范围的人占绝大多数,但在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未能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研究这个绝大多数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这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那就等于中等目标也同时实现了。

    以往提出的众多心理健康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包括心理健康所应达到的最起码要求,也包括心理健康有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例如: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就应算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要重点实现心理保健的最高目标就要先研究心理健康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最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主要应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很顺利的,在顺境中能热爱生活是不难的,但在逆境中也能热爱生活则是很难的,这需要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和修养境界才能做到。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深知他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不会为此而怨天尤人,他更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更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那些他能够改变的地方,同时,也更容易适应那些他所无能为力的地方。他不仅热爱轰轰烈烈的生活,同时也热爱平凡普通的生活。当他作为售货员站在柜台前,千百次地用同一套言词为顾客介绍某一个产品的时侯;当他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年复一年,教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懂得“加、减、乘、除”的时侯;当他在家里每天都得完成一日三餐的时侯……对这些他眼前必须得做的事情,他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心烦郁闷,他会感到它们之中包含着无尽的乐趣,甚至还会发现其中具有某种崇高的意义。在他的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会为某种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自愿贡献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决不会因为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而糟蹋生命或抛弃生命。

    (二)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

    因为他站得比较高,因而看得比较远,更容易从宏观上、本质上认识生活、把握生活,所以自然容易具有宽阔的胸怀。他对人对事都善于宽容,这种宽容是一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态度,而不是勉强或违心的表现。他不苛求于事,也不苛求于人(包括他人和自己),只争取尽可能的好,而决不会去追求十全十美。所谓小事本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在这里指的就是个人的一切事,在他看来,个人的事再大也都是小事。升学考试失败也好;失恋也好;顶头上司不欣赏自己也好;有人在背后造谣或拆台也好;生意赔本也好……都不会使他陷入烦恼不能自拔。

    (三)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

    他也有欲望,别人所有的各种欲望他也都有,最大的差别主要在于他的欲望是适度的。他不会让任何一种欲望无限地膨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他不排斥物质生活,但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不排斥应得的名利,但他从不把名利看得太重,始终是名利的主人,而不是名利的奴隶。他也需要赚钱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需要,对合理的劳动所得通常他也不会嫌多,但当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他就不会把积累个人财富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绞尽脑汁了,他更关心的则是怎样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他乐于关心社会的利益、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他渴望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建功立业。

    (四)充满自信,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既清楚自己的长处,也清楚自己的短处;他深知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一无所能的。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心里充满自信。他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同时也知道怎样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来创造尽可能大的人生价值。他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有可能屡遭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不会因感到一败涂地而从此一蹶不振,他可能会调整前进的方向,但只要他还活着,就永远也不会从根本上认输。

    (五)情绪波幅不大、心境良好

    他和所有的人一样,喜、怒、哀、乐、忧、恐、惊各种情绪样样俱全。他的特点是一般不会因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以及环境的不如意而引起过大幅度的情绪波动;他的情绪波动持续的时间短;他生活在现在,他的情绪反应绝大多数不是因为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他的心境的基调是轻松愉快,即使是在较严重的问题或较大的困难面前也常常如此,正所谓: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

    (六)善与人处

    他很清楚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最亲密的人)都有着明显的缺点,他们或者自私、或者小气、或者爱嫉妒,但他更看重的是他们的优点。他对人怀有广泛的爱心,善于容忍和忘记别人的过失,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当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侯,他会由衷地乐于牺牲个人的利益。在集体中,他始终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乐于享受独处的超然,他不会为讨好别人而违心地做一些事情,不会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接纳而不顾原则地盲目附和。他不拒绝他人的帮助,但他不依赖他人,因为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愿意帮助他人,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因而他并不希求得到等量的或超量的回报。他可以和各种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同时也善于享受独处的超然。凭着自然、真诚、热情和理性,他往往会获得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好感,但他并不期盼人人都能理解他、人人都说他好。

    (七)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

    他判断和评价事情不会绝对化、极端化,不会以偏概全。他会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会去抗拒。他能坦然地面对各种变化,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事物的生、变、灭都是事物内外各种相关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各种条件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事物本身的变化就是必然的,因此,他会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条件和利用条件以便能把握变化的方向。对那些自己难以有所作为的变化,他会去接受它、适应它。他可能会因车祸而下肢瘫痪,但他不会整天愁眉不展,哀叹自己的下半生彻底完了;他的头发会一天比一天变白,他脸上的皱纹会越来越多,但他不会为年龄发愁,他会去追求心理上的年轻;正当他准备与未婚妻结婚的时侯,她突然告诉他:为了出国,她已经决定嫁给一个”老外”。他为此可能会感到有些气恼和伤心,但他不会弄一瓶浓硫酸泼在她的脸上,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一生的幸福被彻底毁了,更不会为此痛苦得无法自拔而自杀,反而,他会认为这并非是坏事,相信自己的爱会找到合适的归宿。他永远立足于现实,以现实为中心,他对现实的存在和演变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洞察力和预见力。他通常会有比较远大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始终植根于现实的土地,他是依据现实来确定目标和方向的。

    上述几条在心理健康达到良好状态的人身上通常都是同时具有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中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最为重要。有了健康的认知模式,他就自然会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也自然会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也自然会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也自然会充满自信、善与人处和保持情绪的稳定。

    总之,心理健康者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接受”。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接受生活现实。这种态度使他们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减少或削弱了冲突、斗争以及选择时的犹豫和矛盾。许多问题被淡化了,与其说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如说看清了这些问题。许多问题并非是固有的问题,而是被“病人制造的”。在心理健康者看来,许多表面上不可调和的斗争不再是斗争,而是快乐的协作。

    以师生关系为例。健康的理解应是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不是对权威和尊严的威胁。一种是自然的坦率,一种是做作的尊严。前者不容易受到威胁,后者则容易受到冒犯。采用第一种作法,教师用不着装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用不着威吓学生,也不必摆教师的架子。这样在课堂的气氛里,就没有猜疑、小心、自卫、敌意和担心。

    心理健康的人的共同特点是,不仅有很高程度的个人化,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化,有着对人类的更深刻的认同。在他们身上,欲望与理性相吻合, 自私与无私融为一体,工作与娱乐界线分不清,他们既是最成熟的人又保持着孩子的天真和诚实,既很讲道德又保持本能的欲望。

                                                       ( 摘自: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