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10天认购逾50亿元 提前一周结束发行 又见基金热销

在基金火热的发行局面中,不难发现,投资者选择基金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购买。 4月20日,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为了赶在“关门”之前买到双息平衡基金,杨女士用手机完成了认购手续。 “由于投资者认购热情超过预计,为了利于基金的投资运作,决定提前一周结束募集,4月21日是双息平衡基金募集的最后一天。”上投摩根人士表示。 短短10个工作日超越50亿元,而21日又迎来了投资者认购高峰,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基金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06年4月28日。 这让市场回想到2004年初那轮基金热销行情,“与两年前相比,2006年再度升温是三种因素的综合效果,也是市场更为成熟的标志。”基金业人士分析。 主动性购买 对于提前结束发行,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的解释是,“先求好、再求大是公司一贯坚持的理念。不盲目追求首发规模,优先追求稳定的投资业绩,强化品牌效应”。 实际上,去年9月推出阿尔法基金时,上投摩根就采取了为期两周的“闪电发行”。 四月天草长鸢飞,国内基金市场渐露一丝生气,平衡型、债券型、保本型及货币市场基金等10余只基金在各大代销渠道纷纷亮相。 据记者了解,相关数据中,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基金、信诚四季红基金与湘财荷银效率优选基金等销售势头领先,而海富通强化回报、汇丰晋信2016等也表现出不错的上升势头。 发行首日,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基金就突破2亿元,短短10个工作日超越50亿元,在认购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势下提前结束发行期,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基金发行市场正在逐渐回暖,基金业人士表示,2005年,基金发行陷入历史低谷,虽然几只银行系基金强势登场,股票型基金的平均首发规模也仅10亿元。 2006年,基金发行环境有所改善,但低风险基金产品仍然是发行主流,几只大规模基金几乎全部为货币和短债基金。 据悉,今年以来,股票基金平均首发规模为16亿元,上投摩根超过50亿元的销售业绩,还是让业内不得不侧目相看。 证券市场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回暖,投资者信心不断得到回升,此轮基金发行受到了市场的更多关注,这是外部因素,基金业人士分析。 在2004年初的基金发行时,主要是由于大盘上涨,2003年基金平均业绩达到20%以上,这次与前两年并不相同。 在基金火热的发行局面中,不难发现,投资者选择基金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购买。 “和以往大多由客户经理推荐的情形不太一样,现在很多投资者都是直接报出要认购的基金产品,”一位建设银行客户经理指出,“从而造成了市场追捧一只基金的局面。” 基金业绩原动力 投资者的踊跃,与基金业绩不无关系。“老基金涨得那么高,现在终于有一块钱的,当然赶快买。”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投资者的心声。4月20日,上投摩根旗下的中国优势净值在国内最高,为1.51元;阿尔法净值1.37元,该基金成立仅半年。 在银河证券开放式基金排行榜前五名中,股票型、偏股型排行榜的争夺最为引人注目,今年以来,上投摩根两只基金双双占据前列,这个成绩让同行颇为眼红。 老基金做得好,显然增加了投资者对新基金的信心,但业绩还不能完全解释上投摩根的热销。做好客户服务、投资者教育是另一个关键因素,2005年中期,上投摩根请专业公司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在行情低迷时做这个调查,结果会更客观,”上投摩根市场部人士表示,“当时上投摩根基金业绩也能排在排行榜前列,但客户对服务工作给予了更高评价,这让我们更加坚定走持续营销之路。” 在持续营销方面,一年间,上投摩根以“致富100”理财活动的品牌走遍全国,有近万名大众投资者现场参加讲座,2006年伊始,再次推出“摩根基金大学”系列讲座。 基金业人士分析,持续营销是基金业一直以来的困扰,短期内难以收到效果,令人欣慰的是,上投摩根的长期坚持得到了回报。 “通过与投资者长期近距离沟通,会让更多投资者了解基金,将基金IPO转化为日常工作一部分,自然会促进基金发行。”王鸿嫔表示,“外方股东摩根富林明在1995年,就致力于内陆基金市场的教育和推广,上投摩根延续了这个思路,并收到了成效。” 渠道的潜力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海富通强化回报正在热销,“投资者认购非常踊跃,随着对这个产品特性的了解,后期销售更加理想。” 与此同时,海富通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也是一片繁忙,每天的咨询电话超过1000个,大大超过预计。 除了规模增大,从渠道反馈消息看,基金投资者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种种迹象显示,近期基金认购有两大特点:个人投资者成为基金主要投资力量,如上投摩根新基金的开户数已超过4万多;信诚四季红基金发行中有98%为个人客户认购。 客户地区分布“全面开花”,以往基金销售量较少的一些西部地区投资者踊跃认购基金,这是包括银行、券商等销售渠道成熟的结果,分析人士认为。 建设银行同时托管并代销上投摩根双息平衡、湘财荷银效率优选2只基金,并副代销建信货币基金,构成“一托三”的局面。 4月18日,博时首只平衡型基金也以副代销形式挤上了建行渠道。 国内基金市场过去曾出现过2只以上基金重叠发行的例子。2004年上半年的基金发行“黄金时期”,工行同时代销盛利精选、德盛小盘与兴业可转债基金,但3只重叠时间仅有4天。 数只基金同台秀,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事实表明,迄今为止,在建行独木桥上行走的双息平衡与效率优选,同其他渠道同期销售的基金比较,表现依然相对突出。 王鸿嫔认为,建设银行客户资源比较稳定,是基金销售的良好平台。 “与许多券商的合作也产生共鸣共振。从上投的第一只产品到双息平衡基金,最大的改变之一是代销渠道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速,”对于券商在代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王鸿嫔深有感触,“银河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兴业证券等,都在基金销售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