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和太阳黄经度
![]()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只与阳历有关系。 有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有关。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每月月首者称“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节气;在月中者称“中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的总称。在全年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而纯属阳历,只是形式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阳历。
|
|
来自: 活着的道 >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