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铃儿响叮当 2006-06-22

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统计分析中心 吴辰

     一、《洛桑年鉴》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发展概况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自 1986 年起每年发表一期《世界竞争力年鉴》(简称《洛桑年鉴》),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并排出名次。十几年来,参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 (中国大陆从 1994 年起被正式列为评价对象),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直至 2003 年,《洛桑年鉴》又在以往国家(地区)与指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各国(地区)按照人口多少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排名。相应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 2000 万的 30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 12 ,其中科学基础设施也为第 12 名,而技术基础设施的排名则在第 23 名。
    《洛桑年鉴》发展至今评价体系分别于 2001 年和 2003 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动,相应的评价结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 2001 年以前的评价体系
    2001 年以前《洛桑年鉴》把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 8 个大类,每一类都分别从定量(硬指标)、定性(软指标)两方面系统地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力争比较完整的描述和评价各类要素的竞争力水平,进而综合 8 类要素的竞争力水平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其中科技要素作为 8 大要素之一,相应的指标也自成一体,不断发展完善。 2000 年作为评价科技要素的指标达到 26 个,其中包括科技投入、产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较系统地反映了科技作为国际竞争力要素的综合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洛桑年鉴》为了强调企业在国 家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各要素的构成指标主要是围绕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选取的,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具有警示意义

(二) 2001 年改版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1 年《洛桑年鉴》在保持原计算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很大改动,将以往包括科技要素在内的八大要素归类为四项环境要素,并作为一 级指标,它们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其下设 20 个二级综合指标,作为四类要素的影响因素,这 20 个综合指标又分别由一定数量的单项指标系统组合而成。《洛桑年鉴》的改版不但相应扩充了大量的评价指标,使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更加深入完善,也更科学、 全面地反映了影响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各项因素,进而为其最终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排名提高了参考价值。
    随着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动,原本作为一级综合指标的科技要素被分解为“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类二级评价指标列入“基础设施”要素之 中,原构成科技要素的各单项指标大部分也归入以上两项科技基础设施要素中;但也有个别指标如“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和“企业与大学间的知 识转移是否充分”两项指标归入“政府效率”要素中的“教育”分类中,“ R&D 设施重新定位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指标被归入“企业效率”要素中的“全球化影响”分类中。同时,在“技术基础设施”分类中,除 4 项指标为原“科技要素”指标外,其他 9 项均为新增指标,而这些指标多为对信息技术发展进行评价的指标。
    总之, 2001 年《洛桑年鉴》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的“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相应评价指标由原有的 26 个调整为 34 个。 2002 年《洛桑年鉴》在 2001 年版的指标框架上继续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技术基础设施”指标增加到 20 个,“科学基础设施”指标增加到 22 个,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达到 42 个。

(三) 2003 年《洛桑年鉴》评价体系的变化
    2003 年《洛桑年鉴》与 2001 年改版后的竞争力指标体系相比变动不大,相应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仍分为“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类指标,单项指标中去掉了“批准授予本国人专利 年均增长率”这一年度变化较大的指标,其他与 2002 年版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完全相同。
    在保留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2003 年《洛桑年鉴》最大的变化是在对各国进行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中考虑了人口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因此,以 2000 万人口为分界线,把各国家(地区)分组为 20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国(地区)和 2000 万人口以下的小国(地区),并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
    2003 年《洛桑年鉴》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重新分组是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一大改进。考虑到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人口 大国与小国国际竞争力的可比性较差,为了更有效的表征一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实力,有必要把国家(地区)按人口规模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值得注意的 是,《洛桑年鉴》把人口大国与小国界定的标准定在 2000 万人口,虽然有利于综合评价的计算,但是如何更加科学地将人口规模因素综合到各国(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2003 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及国际地位
    
为深入了解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本文通过对《洛桑年鉴》各项科技指标的深入分析,以历年《洛桑年鉴》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 1 )。 评价体系选取了 2001 年以前有关“科技要素”全部评价指标,并适当增加《洛桑年鉴》中“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两项要素中新增的指标。
    从表 1 选取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看出, 2001 年以前《洛桑年鉴》有关“科技要素”评价所选用的指标涉及科技投入、产出、创新活动等一系列可以表征科技竞争力水平的指标,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评 价,该指标体系已能较系统全面的反映国家科技竞争力水平,这也是科技界将《洛桑年鉴》作为分析我国科技竞争力重要参考的原因。

表 1  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内容

《洛桑年鉴》 2001 年以前列为“科技要素”评价的指标

《洛桑年鉴》 2003 年列入“科学基础设施”的指标

《洛桑年鉴》 2003 年列入“技术基础设施”的指标

本文选取的

科技竞争力

评价指标

全国 R&D 人员

 

科学与工程学士占全部学士学位的比重

 

 

企业 R&D 人员

 

全国 R&D 总经费

 

企业 R&D 经费

 

授予本国常住者的专利

 

科技论文数量

 

 

1956 年以来获诺贝尔奖数量

 

1956 年以来人均获诺贝尔奖数量

 

基础研究是否支持长期经济和技术发展

 

R&D 总经费占 GDP 比重

 

科学技术是否激起年轻人的兴趣

 

R&D 设施重新定位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国常住者获外国专利

 

学校科学教育是否充分

 

企业 R&D 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全国 R&D 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专利产出效率

 

 

缺乏充足的资金是否制约技术开发

 

国家是否充分实施专利和版权保护

 

有效专利数量

 

企业与大学间的知识转移是否充分

 

 

法律环境是否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

 

人均企业 R&D 经费

 

人均全国 R&D 总经费

 

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

 

企业间是否进行普遍的技术合作

 

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

 

 

电信投资占 GDP 的比重

 

 

 

每千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主干线数

 

 

 

国际电话费用

 

 

 

每千户居民中移动电话用户

 

 

 

移动电话费用

 

 

 

通信充分性

 

 

 

新信息技术和应用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用计算机占世界总量的份额

 

 

 

每千人计算机数

 

 

 

每千人互联网用户人数

 

 

 

合适的互联网访问数

 

 

 

高技术产业出口额

 

 

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

 

 

数据安全性保障

 

 

 

    随着 2001 年《洛桑年鉴》将“科技要素”分为“科学基础设施”与“技术基础设施”分别进行评价,相应的指标都得以保留,有关科技方面的评价指标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 新增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列入“科学基础设施”的有“科学与工程学士占全部学士学位的比重”、“科技论文数量”和“专利产出效率”三项指标,这些指标都是 原“科技要素”评价指标的有效补充,应纳入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而设置在“技术基础设施”中的新增指标,除表征高技术产业的两项指标外,都是围绕信 息技术的,作为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如果仅大量选取信息技术指标而忽略其他技术的指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本文在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中仅增 加了“技术基础设施”中“高技术产业出口额”与“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两项指标,没有选择有关信息技术评价的新增指标。总之,我们在保留 “科技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适当选取了“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中的新增指标形成了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共计 30 个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