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析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另译:情泪种情花 法国1975年出品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西尔维亚·马里奥特(Sylvia Marriott) 本片评分 1.表演*伊莎贝尔·阿佳妮在本片中凄楚欲绝的眼神可以让人终身难忘。 2.影像(*)一贯的隐蔽。 3.故事(*)缺少戏剧张力,但故事本身荡气回肠。 4.导演(*)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浪漫年代的故事。 5.观赏性 现代观众能否接受? 综合评分:*(***)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根据法国伟大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由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性作家弗朗索瓦·特吕弗摄制于1975年,表现一段风云激荡时代不可能实现的浪漫情怀。 影片完成至今将近30年了,30年后再看这样一部由一代电影大师摄制的人物传记片,大师和影片本身都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个女孩站在河边 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 与爱人重逢 这就是我的愿望” 这是影片中的一首诗,可以视为对阿黛尔·雨果命运的一种隐喻。 1863年,阿黛尔·雨果,一个法国贵族小姐,人类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女儿为了追寻她的恋人——一个正在与美国人作战的英国军官,只身一人远渡重洋,犹如一片落叶从欧洲飘落于加拿大的哈里法斯。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废除;而在阿黛尔的故乡欧洲,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这就是阿黛尔的生活场景。她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礼崩乐坏的时代追寻惟一的爱情,并把这个愿望当作她生命的惟一,这种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注定这种追寻只能以悲剧结束,注定阿黛尔·雨果只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这部影片具有特吕弗的“新浪潮”经典作《四百下》、《朱尔和吉姆》以及后期创作的所有特点:人为的纪录性,摄影机隐于后面,流畅、从容不迫地移动,演员的个性支配场面调度,对探索爱情关系可能性的关心,剪辑避免重点或视点的任何突然转换,等等。这使得影片就像镶嵌在一幅画框中的古典风格油画,具有一种厚重的古典美。读解这幅作品时是否激动,是否获得美感有时似乎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甚至更取决于观众本身。 然而,以这种平实的话语诉说一段风云激荡时代的浪漫激情在现代观众眼里可能会显得有些冷漠,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审美的隔膜。 阿黛尔·雨果是一个为爱情燃尽生命的贵族女性。为了那段萍水之情她被内心的激情燃烧,从欧洲到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再到巴巴多岛;从一个善感任性的贵族小姐变成一个流落街头,衣衫褴褛,被狗追赶,被小孩子哄笑的“可笑”疯子;她自以为是皮尚——那个始乱终弃、见异思迁的政治投机者的太太,目光呆滞、形同槁木一样穿行于和亲人远隔大洋的异乡僻壤,穷街陋巷。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 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在阿黛尔眼里只有对皮尚上尉爱的热望。内心的爱欲把她灼烧得头晕目眩,她已毫无理智可言,世界已不重要,亲人和尊严也无暇多顾,什么样的冷漠与残酷也无法让她相信皮尚早已不爱她、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爱过她。如此惨烈的内心煎熬、如此强烈的情感冲突,那种惊心动魄的心理炼狱都让人不能不为这个奇女子、一代情种而一掬情泪! 在如此风云激荡的生活场景,如此感天动地的旷世恋情面前特吕弗是否太无动于衷了? 《四百下》凭借不动声色的“积累”营造了总体的真实和情绪的高潮,获得动人心弦的审美效应。那么,《阿黛尔·雨果》的不动声色“积累”了什么? “积累”和诉说;纪实性和戏剧性——30年后看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似乎也有一种错位,和阿黛尔小姐的错位一样——主观愿望和时代要求之间的错位。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伊莎贝尔·阿佳妮无与伦比的演技。她的确出色地表现出阿黛尔·雨果内心的倔强与脆弱、任性与游移、理智与迷惘……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性格,尤其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流露出的那种永恒忧郁、永恒凄迷都具有摄魂夺魄的魔力。曾有影评家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镜头即使不疯狂,可能也碎裂了。”这是伊莎贝尔·阿佳妮最具光彩的表演。 然而我们还是要谨慎一点,不能说《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电影,不能说伊莎贝尔·阿佳妮救了这部电影。这对她本人和特吕弗以及法国电影“新浪潮”都不公平。 首先,现代电影和早期好莱坞明星制时代电影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表演元素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现代导演那里不可能存在着独立于导演艺术之外的表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是特吕弗对所有电影元素总体控制的结果。正是他那种如同由画框中看画一样的总体美学追求,才凸显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杰出表演,才为她的表演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对表演的自觉同样是特吕弗一贯风格的具体呈现,在法国“新浪潮”电影家中特吕弗的影片成就了一批电影表演艺术家:《四百下》的儿童演员让—彼埃尔成为世界电影史最著名的“镜子演员”——一种表演风格的同义语,其流风甚至泽被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新浪潮”表演的一代教母——让娜·莫罗;以及后来的伊莎贝尔·阿佳妮…… 表演是现代导演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导和演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这是我们读解现代电影的重要原则之一。 退一步讲,如果一部电影真的只成就了一个演员,而这部影片的表演元素使影片获得了足够的光彩,那么我们还能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无所作为吗?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毕竟摄制于30年前;特吕弗对情欲的表述毕竟不是当代人的表述。同样一个故事假如我们请菲利普·考夫曼或者请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可以断定会比特吕弗好看,然而那还是特吕弗,那还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吗? 不错,当代人借助喷气式飞机可以在一瞬间脱离大地越升到一万米高空,然而,当我们向下俯瞰时能因此而说大地不伟大吗? 特吕弗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对探索爱情关系的可能性的一向关注。 2.一贯的隐于后面的摄影。 3.克制的表演。 4.自然主义的剪辑风格,使影片看起来似乎没有经过剪辑。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 当晚我做了噩梦,梦见自己掉进一片无边的水泊中,接连而来的浪头不断将我压入水底。我挣扎着钻出水面,头上却像蒙着面纱,窒息、压抑,看不到一丝光明…… 事情已发展至此,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一切手段实现我此行的目的——让阿尔伯特回心转意,进而和他结婚。我在日记中写道:“在离开家千里外,我开始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生活。现在我可以习惯一切事情,但关于爱,我只有他一个。当感情的潮水再次把我 推向他时,为了打动他,我愿意做任何事。我会以温柔的方式战胜他。” 同时,我写信给已伤透心的父母,告诉他们我在这里的情况,请父亲把我这两个月的生活费寄来,哈里法斯的费用太昂贵了。 转机很快就来了。这天中午,桑德拉太太急匆匆地敲开我的门,告诉我楼下有位年轻军官要见我。哦,一定是阿尔伯特,他决定回到我身边了?一时间,狂喜使我手足无措,既担心发髻乱了,又惟恐衣服不得体,在镜前照了又照,才匆匆奔下楼去。阿尔伯特正焦灼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马鞭,身上还穿着团队制服,估计是临时赶出来的。不过,这身装束使他看起来更加英俊威武。 桑德拉太太见我下来,马上找个借口出去了,并轻轻掩上房门。我疾步投入到他的怀抱中,用颤抖的手抚摩着他的脸,喃喃道:“我终于找到你了。” 阿尔伯特却没如我期待的那样热烈回应,他的身体仍是硬梆梆的,“你不能待在这里,在这个国家里你什么都没有。” “不,只要你在,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去。” 一丝讥讽的笑容从他脸上掠过,“那你伟大的父亲怎么说?我确信你没有告诉他。” “我们可以结婚,那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千万法郎的财产,就可以不依靠任何人。” 他突然烦躁地将我推开,“你父亲瞧不起我,他永远不会答应的。总之,我不是来求婚的,请你离开哈里法斯。” “难道你不爱我了吗?”我的声音中已带着乞求。 “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我的心猛地抽紧了,似一记钢鞭从心头掠过。希望化做肥皂泡,正在逐渐消散。我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地喊道:“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就去告诉你们长官,让他们看你给我的信,告诉他们你以前的所作所为,把你从军队中开除出去……”愤怒与嫉恨使我变成了一个恶毒的小妇人,而这种孤注一掷恰恰彻底摧毁了我那基础本不牢固的爱情。阿尔伯特用一种冰冷而陌生的眼光看了我一眼,转身向门外走去,那目光让我心寒。我顿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旦他走出门口,我将永远地失去他了。我发疯一般冲到他前面,将身体堵在门口,从口袋里抓出一把钞票塞到他手里,“去还你的赌债。”这是我能挽留他的惟一手段了。阿尔伯特没有拒绝,然而从那紧绷的嘴里吐出的话语却更加让我心痛,“我接受了,不是礼物,是借款。”说完轻轻推开我,转身走出门去,再也没有回头看我一眼。 虽然阿尔伯特如此残酷地对我,我却无法让自己停止去想他。我渴望见到他的身影,哪怕盼来的仍是冰冷的目光和言语。我整日在军营附近游荡,不知疲倦,不知饥渴,似一只潜伏的野兽,等待猎物出现。有几次我仿佛见到了阿尔伯特的身影,然而急切地奔过去,看到的却是另一个男人的诧异的面孔。军营里的人一定以为我疯了。然而有一次,我千真万确看到了阿尔伯特,绝对不是幻觉。他出了军营,进了附近街区一幢豪华的住宅。我像一只猫头鹰蜷缩在房前的矮树上,不安而急躁地等待我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屋里灯火辉煌,我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小姐迎上来,阿尔伯特热切地拥住她,两张唇迫不及待地贴在一起。让我窒息的长吻结束后,阿尔伯特轻轻揽住小姐的腰,一如当日对我那样温柔,两人相拥着走向通往卧室的楼梯......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我有爱的信仰,我不会只献出我肉体,也不会只献出我的灵魂。……我还年轻,但有时却已感到了生命的秋天。” 天气越来越冷了。哈里法斯的冬天真是可怕,棉絮样的雪片铺天盖地飘撒而下,仿佛要盖住世间一切的肮脏。我仍穿着来时的薄大衣,父亲这月的汇款还没到,而上月寄来的钱大部分都给了阿尔伯特,剩下的那部分扣除交给桑德拉太太的房租,已所剩无几。我的纸又用完了,尽管天气冷得逼人,我还是挣扎着走到韦斯里先生的书店。我可以不吃东西,但不能没有纸。我需要用它传递我对阿尔伯特的思念,也要用它记载我的心路历程。这已是我惟一的慰藉了。 ![]() 韦斯里先生早已为我准备好两卷我常用的纸,恐怕我是他有生以来接待的最古怪、最大宗的顾客了。我翻翻口袋里那几个可怜的硬币,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买那么多了,只要一卷吧。”“没关系,下次再给吧。”我道了谢,走出门去。一股冷风袭来,我的身体像纸片一样颤抖起来,脚下的路突然变得像棉絮一样柔软。我觉得自己好像走在云间一样,飘飘欲升。终于,眼前一黑,倒在雪地上。 当我恢复知觉时,我已躺在汉普酒店自己的床上。桑德拉太太告诉我,是韦斯里先生将我送回来的,并说她已请医生为我诊断过,是胸膜炎,需要加强营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好心的桑德拉太太,肯定又是她为我支付了医疗费,但我现在却无力回报她。 当晚,我用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了信:“亲爱的父亲,皮尚先生终于决定和我结婚了,但条件是他收到你们认可的信件。我又没钱了,在这里每月没有400法郎是不够的......我的身体很好......” 半昏迷半清醒状态中,我又开始重复那千篇一律的噩梦:我掉在水泊中,巨浪接连将我压入水底,我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这期间,我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阿尔伯特的感情攻势。我买通他的贴身侍卫,在他的制服口袋里塞进写着各种字样的纸条,有时是“记得想着我”,有时是“我为爱而疯狂,你不能抛弃我”,也有时写“没有你我不是我自己”。总之,都是我最真实的情感。我想像着他见到这些字条时的情景,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亦或无可奈何?不管怎样,我要像阴魂不散的幽灵一样跟着他,让他时刻感觉到我的存在。 父亲很快寄来了700法郎和认可我们婚姻的信笺——“我,维克多·雨果,前法国贵族,同意我女儿阿黛尔与英国军官皮尚先生结婚。”为了他的小女儿,父亲放弃了他的原则和尊严,可这一切能换回他最爱的小女儿的幸福吗? 当晚,我穿上桑德拉先生的黑色礼服,混进了军官俱乐部。在二楼旋转餐厅里,我见到了阿尔伯特,儒雅倜傥而彬彬有礼,和两位穿晚礼服的女士有说有笑的。他抬头看见了我,不禁一愣,与两位女士低语了几句,然后不动声色地朝门外走去。我紧随着他,到了一个无人的角落,他停下来,冷冷地说:“你穿成这样来监视我。”“正相反,我穿成这样是不想让你难堪。”我掏出父亲的信,期待着他的欣喜如狂的拥抱。没想到,他只粗粗浏览了一遍,就把信扔还给我,“我不能和你结婚。” 我一把拉住他的衣角,“你说过只要有我父亲的认可信,你就和我结婚。” “可我现在变了。” “不要忘了是你先追求我的,是你在我父亲的晚会上摸我的手臂,又在走廊里吻我的......” “你不要恐吓我,”他轻蔑地瞥了我一眼,“之前和以后,我都有自由结识别的女性。” “我们结婚后,你......也可以有自由,但你不能阻止我爱你,阿尔伯特。” “如果你真爱我,又不那么自私,就不会逼我要你。你应该离开哈里法斯!” 不知何时,阿尔伯特已离去,留下我一个人呆立在湿冷的夜风中,绝望地品尝着孤独的滋味。 我已欠下父亲大量的债,为了能在这个城市中继续留下去,我不得不将谎言延续。“亲爱的父母,我和皮尚中尉结婚了,婚礼将于星期六在哈里法斯的一个教堂举行。因为我需要钱做嫁妆,我马上需要500法郎做津贴。从现在起,我的地址为:那威斯科,哈里法斯,北街33号,皮尚太太收。信头一定要写皮尚太太。” 没想到,做事循规蹈矩的父亲竟然通过出版社为我的婚姻做了声明,而这则声明又辗转到了阿尔伯特的上司手中。很快,我又收到父亲的信,信中说他对我的欺骗行为感到失望,阿尔伯特已与他通过信,说他永远不会同我结婚。我不知阿尔伯特为此事受了怎样的惩罚,也不知他做了如何的保证来澄清事实,总之,我猜他对我一定恨之入骨。父亲随信附上600法郎,要我马上回法国,因为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捧着信,我潸然泪下。可我能就这样离开吗?不,我宁愿做不肖的女儿,也不能做爱情的弱者。只要他在这里,我就不能离开。 为了让阿尔伯特回心转意,我用尽了一切办法。我曾为他物色美貌的姑娘,亲自送到他门上;我曾在腹部填上枕头,骗他说我已有了他的孩子;我甚至曾求助于巫师,不惜花掉5000法郎,希冀借助上天的力量重新赢得他的心。我想我已经快疯了。我无视其他一切人和物,整个世界在我的眼中浓缩成一个目标:夺回阿尔伯特。 ![]() ![]() 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我意料中的最坏的结局到底还是出现了:报上登出了阿尔伯特与艾格·约斯通的女儿安格丝小姐订婚的消息。安格丝小姐,就是那晚在卧房中与阿尔伯特耳鬓厮磨的那位贵族小姐,她将取代我永远地拥有我亲爱的阿尔伯特了。我突然醒悟:爱情本是一颗晶莹的水晶,完好时可以折射出五彩的光芒,而一旦破碎了,将难以再复合。第二天,我就以维克多·雨果的女儿的身份坐在了约斯通法官面前。我开门见山:“我想皮尚中尉不值得您的接纳。”法官望着我,斑白的眉毛扬了扬,表明我的话已引起他的注意。 我将陈述继续下去,“我认识他已经几年了,他巴结我的家庭——您知道我父亲的声誉,他知道如何去诱惑天真的女孩。他是个伪君子,他根本不是牧师的儿子,他曾债台高筑,由于偿还不了,他只能选择入狱或从军......我们结了婚,他也曾签婚约。”“有证明吗?”“当地的报纸曾宣告我们的婚姻。”“那你为什么还要做他的妻子?”“您以为每个人都能驾驭她的感情吗?”我的声音已近于尖叫,“而且......我有了他的孩子。” 我的这一招终于奏效了。阿尔伯特与安格丝小姐的婚礼终于没能如期举行,关于“皮尚中尉”为人的传言闹得满城风雨。不知是否为此,不久,他就随政府迁到了巴巴多岛。 我的目的达到了,但我却感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空虚和疲惫。我费尽心机,又得到了什么呢?亲爱的人已离去,因为他而出现的笼罩于城市上空的光环也随之消失了,这片土地在我的眼中又回复了它真实的面目:垃圾、暴力、疾病,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我决定回法国,回到我年迈的父母身边。 桑德拉太太为我的决定由衷地高兴,她认为我连日来的奔波都是自找苦吃,而现在她的“可怜的孩子”终于幡然醒悟了。她边帮我整理少得可怜的几件家当,边温和地安慰我:“你真不应该为皮尚伤心,他以为自己是谁,不和你结婚?”“不,是我不想和他结婚,”到现在,我还在试图维护我那可悲的虚荣心,“我觉得婚姻对女人来说是一种贬低,而且我还不想放弃‘雨果小姐’的称呼。”话虽如此,眼泪却又挂满两腮。 “一个女孩靠父亲施舍过日,4年后还带着恨。这就像我,难以置信。一个女孩在河边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与爱人重逢,这就是我的愿望。” 虽已决定离开,却无法说服自己的双脚,它顽固地带着我在这座城市里游荡。只要还在这座城市里,我就觉得我亲爱的阿尔伯特仍陪伴在我身边,在花间我能嗅到他的气息,从云中我能辨出他的影子。我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是希冀能寻到他的足迹。我曾不止一次来到他住过的宅院,那里已换了主人,恶狗撕烂我的衣衫,抓破我的腿脚,却阻止不了我前往的欲望。因为,那里的每一物都曾与他的肌肤相触。 我已身无分文,再也无法住旅馆,累了就在公园或车站的长椅上蜷一会儿,饿了就去餐馆捡些残羹剩饭。我沦落成了一个彻底的乞丐,而且是个很可笑的乞丐。你想,曾经华丽的衣裙如今变成丝丝缕缕的破布,卷曲的长发粘满树叶和纸屑,目光呆滞,口中念念有词,整日幽灵般在街上游荡。常有整群的小孩跟在我身后,叫着“疯女人,疯女人”,冲我吐唾沫、扔石块。我不但不恼怒,反倒向他们报以微笑,因为我的确是个疯女人。 我觉得我的身体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似乎灵魂正在挣脱肉体的束缚,奋力向上升腾、升腾......有一天,我似乎见到了阿尔伯特,他仍穿着军装,英俊、威武。他一直跟着我,随我穿过大街小巷,仿佛还叫了我的名字,声音像我们初见时那样温柔。我却无力回应他,我的双脚的确已变成了超越意识支配的另一个整体,它不肯停下来让我投入他的温暖的怀抱。奔走、寻找,已成为我今生永恒的理想,不经意间却迷失了寻找的目标。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一条河,就是在我梦中出现多次的那个水泊。我的双脚带着我走向它,于是,我陷入了永远的黑暗与无意识中...... 以下所述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晕倒在巴巴多岛的黑人区,一个叫巴阿的黑人妇女因为父亲的声誉收留了我。待我的身体有所好转后,她护送我回到法国。父亲将我安置在圣曼德医院的独立病房中,直至今日。 这就是我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爱情。阿尔伯特,我至今无法将他忘怀。我说过,他是我今生惟一的恋人。从当年保留下来的日记中,我仍能找到他的影子;在梦中,我时常与他相会。我庆幸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因为在那里,我们永远不会变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