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日本和美国的央行官员身上,但中国却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出人意料的权利。中国政府今年已采取多项紧缩举措,包括18个月来的首次加息和一系列行政措施,旨在抑制某些特定行业的过热。迄今的数据显示,这些举措收效甚微。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2.14万亿元人民币(合2680亿美元),以此推算,到7月底,银行就将完成全年贷款目标。中国当地报纸报道称,今年6月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有所放缓,但年增长率仍超过18%。 传统上,中国政府将利率当作“最后一招”来使用,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笨拙的工具,不适于中国这样一个部分地区经济过热、广大内陆地区贫穷困苦的经济体。此外,中国也不愿鼓励资本流入。然而,当前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于中国采取行动。全球处于紧缩周期,使得中国人民银行(PBoC)可以跟着实行紧缩政策,而不会提高国内外利差。 类似的主张也适用于另一条紧缩途径,即人民币升值。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达615亿美元。而且,在新兴市场抛售潮过后,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正在回升,赋予北京更大的空间,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然而,只有顽固的乐观派才会指望,中国政府会在去年7月人民币升值一周年之际,再次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升值。
行政措施是中国政府偏爱的紧缩手段,但它只是偶尔奏效,而且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利率,并结束外汇干预——这种干预在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同时,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政治因素和国内因素阻碍着中国政府采取上述两种行动。不过,不能排除中国再次小幅加息的可能性。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 梁艳梅 牛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