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 | 产业 | 出处:原创-IT| 2006年07月13日 17:49
原发于<IT时代周刊> 总第107期2006年7月5日 本文属于《IT时代周刊》,浏览更多:http://www.
|
在无线电邮市场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这对冤家又聚首到了一块儿。在这次竞争中,是中国移动与加拿大RIM(ResearchInMotion)公司合作推出的“黑莓”胜出,还是中国联通会笑到最后? “黑莓”(Blackberry)是RIM公司推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最近几年,“黑莓”已成了美国商务人士身份的象征。RIM公司在最近两年股价上升6倍,2005年收入已经达到20亿美元。从一个几个人的小公司,竟然攀升为无线电子邮件行业的巨头。 在美国,有人调侃地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中没人配备“黑莓”,这家公司的业务可能好不到哪儿去。这种能随时随地处理电子邮件系统的诱惑已经打动了几乎所有人的心。现在,RIM公司将与中国移动以合作方式进入国内市场,然而恰在此时,中国联通却抢先一步,推出功能极为相似,甚至连名称都如出一辙的“红草莓”(以下简称“红莓”)无线电邮服务。这突如其来的一击,会对“黑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造成何种影响? 红莓挑战黑莓,谁会在中国市场上笑到最后? 联通摘取“红草莓” 一场没有任何先兆的新闻发布会使PushMail这一业务成为媒体的焦点:2006年4月3日,中国联通公司以“电子邮件发展新历程”为主题举行了“红草莓业务商用”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联通“红草莓”业务在国内首次实现手机PushMail功能商用化。中国联通此时迅速推出“红莓”,究竟出于什么目的? 据了解,“黑莓”最早出现于1998年,现在全球用户数量已达500万之多。“黑莓”的迅速崛起,据说与“9·11事件”关系甚大。资料显示,当时在通信量暴涨的情况下,美国的移动通信线路不堪重负几乎完全瘫痪,而副总统切尼由于持有一部“黑莓”手机,却能及时接收和发送信息,一时间令“黑莓”名声大噪,引发了此后的“黑莓”消费热潮。“9·11”之后,从国会议员、政府工作人员到商界精英人士,纷纷加入“黑莓“用户的行列。 “黑莓”风行全球,但国内知道它的人却不多,使用者则更少。2004年,联想集团与IBM就PC业务并购展开谈判,为便于及时互通信息并处理相关文件,联想为其参与谈判的主要成员每人配置了一部“黑莓”。 据联通发布的资料显示,“红莓”支持文字、彩图、音频流、视频流等多种文件格式,可以轻松地发送和接收包含5000字的正文邮件和100KB的附件,凡是支持联通“彩e”功能的CDMA 1X手机都能开通“红莓”业务。在最初的推广期内,“红莓”资费分为3种套餐模式,标准套餐仅为每月5元/5M,顶级商务套餐的价格也只有每月30元/200M,而且所有套餐的邮件接收都是免费的。 中国联通猝不及防的举动出人意料,其原因在于无线电邮市场的巨大,抢在RIM公司与中移动合作之前提前开吃这块蛋糕。 据信息服务公司Datamonitor估算,目前全球企业移动电子邮件地址大约为2.6亿个;到2009年,全球移动电子邮件和个人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预期能够获得超过6亿美元收入。而StrategyAnalytics发布的最新报告也显示,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企业级移动数据服务在2006年将增长20%,收入将超过220亿美元;这些地区的企业级移动电邮用户将在2006年翻番。 目前,三星、LG、摩托罗拉等厂商的终端已经可以提供“红莓“业务。但比起“黑莓”业务,中国联通现阶段的“红莓”还显然酸涩很多。但是,相比其他运营商,中国联通却又是较早迈出步伐的一家。“红莓”这道春季佳肴还是不能逃脱抢占先机的嫌疑。 中移动的心思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能够和RIM公司合作,意义非浅。作为PushMail(主动式邮件推送业务,又称移动电邮)行业的领导者,RIM目前在全球拥有近400万高端商务客户,纳斯达克的市值也超过了150亿美元。RIM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财年,其“黑莓”产品收入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纯利达到3.83亿美元。 联手RIM,中移动将直接获得其“黑莓”400万客户在中国市场漫游的收入分成机会。当然,RIM也将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用户支持。据了解,虽然此前RIM的“黑莓”服务能够在中国部分地区使用,但其服务是通过香港地区的服务器进行中转的,用户为此付出的国际漫游费用高昂。和中国移动合作后,RIM将会在中国内陆架设服务器,海外用户在中国使用“黑莓”服务的安全性、便利性将会提升,而成本则会降低。 因此,对于和中国移动的合作,RIM可谓期待已久。RIM主席兼联合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贝尔斯利(JamesL.Balsillie)称,“和中国移动达成的合作,对我们而言是很好的第一步。”接下来,RIM希望能够在内陆市场进行“黑莓”业务推广,而其和该项服务相配套的“黑莓”手机目前也已确定引入中国市场的计划,预计今年第3季度能获批。 引入RIM作为合作伙伴的同时,中移动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在海外用户、甚至是一些国内大型外资公司的客户资源上,中移动显然和RIM相比不存在优势,因此选择了合作开发。但对于国内集团客户市场,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客户的PushMail市场,中移动仍希望“独吞”。 中国移动日前宣布的“手机邮箱”显然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功能而言,“手机邮箱”和“黑莓”高度一致,但是枪口瞄准的却是国内用户。今年4月,中国联通曾经推出一项名为“红莓”的PushMail业务,这将是中国移动“手机邮箱”的最直接竞争对手。据了解,联通“红莓”服务每月的服务费为5元人民币,附带一个5兆的邮箱,每次发送邮件收费0.30元,接收邮件免费。而中国移动昨日并没有透露“手机邮箱”的具体价格,据业内人士估计,应该和“红莓”相差不远。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移动的PushMail推出较晚,但是考虑其在国内高端用户市场中占据的领先份额,在和联通的较量中,仍然保有优势。而其可能面对的最大困难,反而是国内用户对PushMail服务的认知不足。对此,中国移动表示,据其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中约有23%的员工需要在移动状态下办公,因此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手机厂商方面也对PushMail十分看好,诺基亚大中国区企业解决方案部销售副总裁黄大伦就表示:“中国有9400万互联网用户,其中80%以上都使用电子邮件,这里面只要有10%的人使用PushMail,中国市场的规模就已经大得惊人了。”显而易见,移动与联通之间旷日持久的市场竞争,将因“黑莓”与“红莓”的出现而扩展出一条新的战壕。 不可避免的流行趋势 作为互联网最基本的应用,电子邮箱服务已经非常普及。据iResearch统计,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中使用电子邮箱的用户总数已经接近9000万。 根据用户接收、阅读电子邮件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电子邮件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户登录互联网浏览、查看和接收发送邮件;第二阶段,用户可通过手机短信收到“互联网邮件到达通知”;第三阶段,用户通过手机邮箱直接接收、阅读和处理互联网邮箱的邮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邮件推送技术(PushMail)应运而生,让人们更加自由地收发电子邮件的第3个阶段成为现实。 PushMail最成功的应用,是加拿大RIM公司所开发的黑莓(Blackberry)。1997年,RIM为BellSouth研制开发了一套无线电子邮件系统,它成为移动电子邮件的开山之作。RIM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这种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上挤在一起的小小的标准英文黑色键盘,看起来像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就起了“黑草莓(Blackberry)”这个有趣的名字。1999年,RIM开始提供Blackberry企业服务器,大量商务人士用上了PushMail。截至2005年9月,Blackberry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65万左右,终端销量超过400万台,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 “黑莓”的成功,预示了移动电子邮件服务市场具有巨大潜力。近几年来,众多的电信运营商和厂商纷纷进入这个前景十分看好的市场。微软尝试在产品中预装自己的端到端企业PushMail解决方案。奔迈公司(PlamOne)支持PushMail的Treo系列自2003年10月上市以来,已经卖出了100万台。而摩托罗拉也在2005年7月下旬推出了以挑战“黑莓”为口号的“MOTOQ”,并计划于今年上市。 从国外来看,许多大的电信运营商纷纷推出手机邮箱服务。Cingular提供了XpressMail服务,KDDI提供了KeitaiOffice服务,Telefonica推出了MailMovistar服务。Verizon在2004年7月和IntelliSync(2005年11月被Nokia收购)合作推出了品牌为VZMAIL的PushMail服务,14个月内就吸引了22万用户,每天收发的邮件数量超过450万封。而且,使用PushMail用户的数据业务ARPU比不使用的高出82%。 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移动电邮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流行趋势。而尚未开发的中国市场,在RIM的参与下,现成为众人关注的目标。而对用户来说,无论是移动胜出,还是联通笑到最后,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用户能早日体验到这一新兴业务带来的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