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旅游商品现状分析及对策

 yuheliu 2006-07-24

河南旅游商品现状分析及对策

  核心提示: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要素,而“购”和“娱”现在成了河南省旅游业的“短腿”。在我国,游客旅游购物平均占旅游消费的22%,在河南省,这个数字是10%。外来游客普遍感觉,来河南省值得购买的旅游商品太少。未来的旅游产业将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景点不能只在门票方面做文章,有关部门必须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策划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

  尴尬 到河南旅游买什么?

  2006年3月17日,在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上,摆出的仍然是我省传统的旅游商品,如黄河澄泥砚、钧瓷、少林宝剑、好想你大枣等。河南省郑州市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说,“有时还真不知道该向游客推荐什么好”。

  现状 旅游消费比重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谈及河南省旅游商品的现状,河南的旅游商品种类很多,数量也很多,传统的商品有洛阳唐三彩、南阳玉、开封汴绣等,不能简单地说是档次不高,也有一些曲高和寡的东西。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像唐三彩、开封汴绣受到假冒伪劣的冲击很严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旅游业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在这六大要素之中,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一直是河南省郑州市旅游业的“短腿”。

  目前,河南省共有旅游商品企业100多家,产品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品、传统食品以及当地土特产再加工等范围内。旅游资源开发仍很单一,旅游产业要素不全,链条很短。有些旅游企业仅仅把眼睛盯在景点和门票上,收入环节少。在我国,游客旅游购物平均占旅游消费的22%;海南、云南等省份已在40%以上。在河南,这个数字是10%。而欧洲、澳大利亚、泰国等都是旅游发展很成熟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依靠旅游购物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剖析 五大原因让旅游商品成“短腿”

  1.地方旅游局重视不够

  有一些地市旅游局对旅游商品的重视程度不够。2006年年12月,河南省旅游局在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拿出几十万元,搞了首届河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让各地市的旅游局来布展,旅游企业全部免费参展。面对这么好的优惠条件,有一些地市旅游局却不重视此事。

  2.景点只看重门票收入

  旅游景点门票价格高既吓跑了游人,也成了旅行社的一块心病。2005年,少林寺的门票由一张40元涨到100元。统计表明,境外客人来河南旅游的总消费中,门票支出占了一半以上。河南省的旅游购物成为“短腿”,与一些旅游景点门票高有一定的关系,而其它省一些景点在尝试通过旅游购物和旅游消费来增加收入。

  3.缺乏旅游商品专卖店

  河南很多旅游景区几乎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商品购物专卖店,而省会郑州市也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店。

  与旅游发达省份的旅游商品相比,河南省旅游商品的档次还不够高,旅游商品企业偏小、偏散,虽然不少旅游商品在商场都能买到,但旅游定点商店比较少,有的给游客的感觉像黑店似的。要建设大型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可以将有特色的产品集中起来,通过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购物场所流动,以诚信吸引顾客。

  4.产业化运作不多

  2006年3月16日下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具的发明人、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玲说:“河南很多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做得相当好,但是由于没能形成产业化,发明人收入太低,慢慢地就没人搞下去了,最终失传了。”王玲惋惜地说,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之所以能够走出来,并发扬光大,主要是自己在黄河风景区专门成立了研究所,形成了产业化运作的良性循环。

  5.旅游商品深加工不足

  河南的南阳玉、禹州钧瓷、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南召丝毯、新郑大枣……这些产品名气很大。但业内人士认为,河南的特色产品包装的深度、宣传的广度都不够,商品拿出来感觉不够精致,不便于携带。李松贵认为,作为食品类的东西,必须便于携带、保存,在深加工上做足文章。

  河南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相互协调,同时生产工艺粗糙,导致客人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品种同质化,地方特色的精品不多。同时,旅游商品的专卖店较少。

  对策

  2006年6月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2006年3月16日下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安阳市旅游局展出的“艾柏坊”系列产品吸引了观展者的目光。仅甲骨文中国象棋就有十几个品种,上面既有甲骨文标明的“车、马、炮”,也有简体汉字注明的“车、马、炮”,看上去古色古香,耐人寻味。还有青铜鼎、爵杯,都相当吸引众人的眼球。

  “艾柏坊”或许能为河南的旅游商品提供一个思路。在2005年年底举行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河南省提出,要进一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决不能单靠门票收入,必须向购物、娱乐、商务等消费环节拓展。要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策划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要把旅游购物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河南省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城镇要建设1~2个大型旅游购物市场,主要景区要完善购物网点。

  2006年6月份,郑州市旅游局将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目的就是要把郑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挖掘出来。另外,对于有基础、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打造品牌。

  思考 “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过去,旅游中“游”是核心内容,以至于人们把旅游经济称为“眼球经济”。但是现在,仅仅发展旅游观光已经不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多的需要,还要进行更深度的开发。

  未来的旅游产业将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景点不能只在门票方面做文章,不能只是单纯地提高门票价格,而是要降低门票价格,或者干脆不收门票,在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上做文章,这也是旅游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

  按照国际消费理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属于非基本旅游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地区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而我国非基本旅游消费仅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33%左右,河南省的这项消费支出,仅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10%左右。调查显示,以花钱买开心、花钱买享乐为出游目的的游客占旅游者总数的40%以上。河南省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以前大多都在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上,对旅游购物等重视不够,不过,现在河南省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建议

  鼓励建立旅游商品协调服务机构,集中各方优势实现旅游商品发展的突破;设立旅游商品开发基金,鼓励新型旅游商品的不断创新,对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的优胜者颁发奖金进行鼓励;办好“河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争取办成“连续剧”,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赛事,建议把该赛事与“河南省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结合举办,使之成为旅游商品新、优名牌的展示舞台;鼓励企业生产优质旅游商品,出台企业奖励办法;建立和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加快旅游商品流通,如在郑、汴、洛等旅游城市修建“旅游购物一条街”,专门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