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人均概念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中国化肥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手机用户世界第一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类似这样的世界第一,还可以写出很多,可以列举出一百多项,甚至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是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数据,不免感到骄傲自豪,甚至飘飘然。 老外看到这些数据,可能会吓一跳:“乖乖咙地咚,妈妈的中国人这么厉害了!” 入世谈判,人家咬定高价不松口,要求中国按照已发展国家的条件加入,根据的就是这些世界第一第二的数据。小布什刚上台的时候,把中国当作美国最大的敌人,可能也是受了这些数据的蛊惑。 中国真有这么厉害吗?转换成人均来计算就不同了。 尽管中国有了那么多第一,可是人均收入才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收入是多少呢?35120美元。日本还要高,36743美元。人均国民产值,美国和日本是中国的30、40倍。美国人口是2亿8千万,乘以40,他们的产值相当于中国56亿人口的产值。 不但产值高,而且别人的经济增长90%是靠知识靠技术实现的,我们每年增长8%或9%,但主要是靠低层次劳动和大规模基本建设实现的。以知识和技术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教育和人才,这方面我们更不能乐观。中国受教育人口占全球20%,可是教育经费在全球的比重只占1.5%,排名178,和最落后国家为伍。我们的人均教育经费是这么低,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所谓的科教兴国,一看这些数据,就知道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总之,只看绝对数据很容易使我们忘乎所以飘飘然,人均数据却使我们头脑清醒,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当政者,有了人均数据在心中,和民众距离就缩短了,更能将执政为民的思想落到实处。既然人均数据有此等好处,我们为什么偏偏喜欢使用绝对数据呢?说穿了就是图表面上好看。“中国百姓存款突破10万亿!” 多么雄伟的数字。可是换算成人均,才7千多,就雄伟不起来了。还有一种说法,绝对数据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多年来,对中小学生所宣传灌输的就是这些绝对数据。是这样吗?我很疑惑。日本是一直拿危机意识来教育下一代的,日本青年是否就不爱国了呢?拿我自己来说,从小被灌输的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我们生长在红旗下,是喝糖水长大的一代(尽管糖要凭票供应),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两万五千里长征那样的英雄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样的教育固然让我很感动,可是也让我沮丧。为什么呢?雪山人家已经翻过了,草地人家已经爬过了。幸福社会前辈已经替我们创立了,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 想想看,刚听完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却发现这沸腾的热血无处可用,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忆苦思甜,就没别的事可干了,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假如当时听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中国不是地大物博,而是地少物稀,人口众多,生存环境很严峻。我发现自己的热血原来还大有用武之地,还会产生沮丧情绪吗?我这辈子没出息,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教育是有一部分责任的。这恐怕是从事宣传策划工作的人没想到的。掩盖真相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国家社会的真相,优势要讲,困难也要讲。让他们看到有希望比前辈做出更伟大的事业来,这不但不会影响下一代的爱国之心,反而更能激励他们的斗志。因此,我建议,今后发布经济数据一律换算成人均数据。遇到不可避免要使用总数据的时候,也必须在后面加上括号,说明人均是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