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条件变化与“如何教”
关于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个人要变革学习(观念、方法、行动)、教师要提升与发展专业能力(如何教学?),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再这里展开。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技术条件变了。就学校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而言,技术条件环境的变化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系列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以上问题研究与分布用图来表示: 上图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都构成相应的研究问题。 从“技术条件”到“教学方式”这两个点,我们需要研究:
从“教学方式”到“教学效果”这两个点,我们需要研究:
从“教学效果”到“思维行为”这两个点,我们需要研究:
为什么要在“教学效果”之后还要加一个点,即人的“思维行为”的变化?就是特别是今天信息网络环境下,对于教学产生的结果效果的分析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知识掌握这个程度上,应该更深刻地关注到引起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以上问题综合成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具体如何进行教学? 2. 教育技术与“如何教”教育技术对为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正探求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3. 标准内容![]()
4.从整体上把握标准如何结合具体教学活动来理解这一标准?这里我把我自己对这个标准从学习应用的角度的理解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古人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意在此,希望大家多批评。 标准有四部分内容,但是这四部分内容在我们学习过程与实践行动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不能分割开来了解认识和学习应用标准,而是应该要从一个整体上把握它。 对于在职教师这样群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多积累的教学问题,另外还有非常有利的教学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将“知”(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行”(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结合的学习,给它一个概念叫“行进学习”,意思为在“行走前进中学习”,其内涵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表达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学习,二是表达学习过程中认识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换言之,“行进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强调思想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从具体学习的表现形式方式上来说,则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多样,个人自主学习、团队研讨、小组协作等等。拘于质不拘于形。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而确定。 为什么强调“知”与“行”整合统一,除现代常说从经验出发,主张体验学习、活动学习的道理之外,中国古代朱熹名言也指出“知行相须”的重要性,即“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行”的重要。因此对于“知”(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行”(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统一到在“行走前进中学习”即“行进学习”中,强调其实践性,强调学习过程中思想认识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其它两个“意”、“和”,分别代表“意识和态度”与“社会责任”。为什么选择“和”,就是我们最终目标个人需要“和谐生长”、社会需要“和谐发展”。 5.从内容上把握标准在《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一文中,何克抗教授指出:
因此,“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与“教学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来对各种教学问题作出回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针对“如何教”对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规范要求,其核心也是“教学设计”,由此“教学设计”的内容也是构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培训教程的主要内容。” 这样,仅仅站在应用实践的层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技术”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理论、方法、技术来对“技术条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思维行为”各点之间问题从整体到个别、从个别到整体作出回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针对“如何教”提出规范要求,回答“如何教”的“教学设计”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构成其内核。 (以上内容为本人参加2006-07-21中央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专题培训”讲座内容“由技术条件变化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分提纲,主要内容是阐述了四个概念或者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教学问题”、“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其培训内容“、“教学设计”之间的内在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