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拱宸后人为保护宇园努力着
 宇园是意大利风格建筑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关永辉 见习记者 邱文辉 文/图
本报讯 隔着老远的距离,就能看到福州仓山区石岩路1号的宇园,挂着几乎有2层楼高的两幅广告牌,一幅写着“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一幅是放大的老照片,上面有孙中山先生,还有宇园的主人———程拱宸。 这栋由同盟会福建支会创始人之一的程拱宸建造的西洋建筑,也许不久就要告别我们。
老宅子 接到拆迁令 昨日下午,记者在宇园看到,除了巨幅广告在风中飘动外,宇园一片寂静。宇园和德园(关于德园的命运,本报曾作过多次呼吁)相伴着,耸立在一片瓦砾上。 在宇园的一处门上,贴着由福州市有关部门昨日发出的“行政强制拆迁公告”,上面写着:“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依法于2006年3月2日作出《准予拆迁决定书》和《拆迁补偿安置通知书》,裁定被执行人自接到上述文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搬迁完毕。由于被执行人逾期拒不搬迁,依据相关规定,本局已依法作出《限期履行告知书》,被执行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仍不履行搬迁义务。现责令被执行人自本公告公示24小时内自行搬迁。”据了解,宇园这一带,将有房地产开发。 “再多看几眼宇园吧,它不久就不存在了。”敲了许久的门,终于有人开门,是程拱宸的后代,他们说族人已尽全力保护宇园,可老宅的“大限”还是到了。 福建辛亥革命 宇园是重要见证物 一直研究仓山西洋建筑的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的王鸿副教授说,宇园的最大价值,是其主人在历史上的贡献,这幢建筑是福建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物,它的消失就表明一段历史的缺失。 沿着狭小的通道走过,记者见到宇园各房屋地上都散落着一些物品。程拱宸的曾孙媳妇告诉记者,得知宇园即将拆迁,能赶来的族人都来了,商量着尽量把老宅留下的东西都搬走,作为今后想念程拱宸的记忆。“宇园是程拱宸唯一留给后人的纪念,里面许多物品都是他当年用过的。”她说。 然而,宇园还有不少东西难以搬走。几个程拱宸的后人一路走一路讲述,屋后有一棵参天的罗汉松,是程拱宸在宇园刚建好时种下的,已有80多岁“高龄”;屋角边是一口常年不枯的水井,年龄与老宅一样大,在干旱时救过周边不少人的命……“宇园是程拱宸白手起家建起来的,一砖一瓦都有他的记忆,怎么说拆就拆了?”程拱宸后人们说。 记者看到,宇园是由2栋楼房组成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特意烧成弧线的红砖、雕刻精美的门窗,一切都在说明宇园曾经有过的辉煌。 这座名为宇园的建筑建成于1926年,房屋和院子各占一亩。内部由两栋三层高的房子组成,红砖,呈L形,西式框架结构。东侧一栋相当于三连排别墅,是程拱宸和弟弟程慕贤共同建造。
□人物简介 程拱宸,由于受孙中山革命理念影响,积极参与革命党活动。1911年在上海,受黄兴密遣,程拱宸又秘密潜回沈阳炸断辽河铁路桥梁,并取得成功,以示革命军势力已到关外。 同年8月,为声援武昌起义,同盟会策划成立同盟会福建支会,“同盟会福建支会迅谋福建独立”的任务,被黄兴派给了程拱宸。 次月,同盟会借了泛船浦乾记洋行买办蔡展庞的一条夹板船,以赏月的名义开到闽江中心开会,会上布置了另一次危险行动———接受大清银号,筹集起义所需的费用,程拱宸接受了这项任务,并取得成功。随后,他登上银号后门码头的“杨清”小轮船出发,在轮船上,他升起了革命军的十八星旗,这是福建光复的第一面革命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