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寨——吴家大院的秘密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1
  从黎平机场出来,沿着一条乡村旅游水泥公路走约三公里,在一个河边的隘口上,公路戛然而止,一条清澈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从隘口望过去,河对岸的田坝尽头赫然出现一个村庄,这就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一个重要村庄,从隘口通往村庄架着一座木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少寨红军桥。
  从河这边望过去,村庄一片青瓦木楼间若隐若现几座烽火墙建筑。这几座建筑就是本文将要探寻的对象——少寨吴家大院,去那里寻觅老宅的浮华尘世,感受着那些饱经沧桑的大院文化。
初访大院
  在一个冬日的下午,记者踏上具有光荣故事的红军桥,走过一片田坝,穿过几条小巷,就看到了一座砖砌外墙的老宅。
  吴家大院老宅位于寨子中间。当地人叫“窨子老屋”,吴家大院现由三棟砖砌外墙宅子组成。房屋左、右、后三侧为烽火墙围护,外墙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在无声地展示着先人们的勤劳生活的故事,各种彩绘展示着那代人的追求和憧憬。除了后侧外墙已经坍塌外,其他外墙依然坚固如初。
  现已70多岁的吴锡焰是吴家宅院其中的一位主人,据他介绍,因年久失修,历经了多年风雨后,木结构部分已腐朽不堪,房屋已经不能住人。吴家后人在前些年就陆陆续续搬出老宅,另辟它处新建房屋,老宅变成了空宅。
  记者在老人的带领下进入大院,只见荒草丛生,不少梁柱经不住风吹雨淋,已经腐朽。不过没有被雨淋的地方却依然坚固如初。外墙内嵌套着侗族木结构房屋,房屋五间两进两层结构,每栋房屋有一个门楼、两侧厢房、一个大堂,加上天井,有着传统建筑的风格。木材多取材于当地盛产的杉树所建,木雕的样式多样,有梅兰竹菊、也有雕龙画凤,但很多已经模糊不清,砖墙上雕龙画凤颜色至今却鲜艳如初。宅院将徽派建筑和当地侗族建筑元素融会贯通结合在一起,建筑规模恢宏壮观,堪称周围方圆数十里较为宏伟的建筑大院。
  记者推开厚重的木门,精雕细琢的檐壁,仿佛回荡起大宅初建时的凿凿之音,走进老宅,流动的风声犹如当年,空间里传承着一辈又一辈人的悲欢离合。
  据吴老介绍,少寨吴家大院原来由五栋相连的老宅组成,由于人口扩充,吴家后人将其中两栋老宅拆掉,重新修建了新房,目前仅存三栋,保存依然较为完好。每栋宅子占地约600平方米,整个吴家大院占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在走进老宅那个下午,记者静静地聆听了吴锡焰讲述老宅那些过去的岁月……
沧桑往事
  那是1662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少寨门前的八舟河经过一夜的大雨,水涨起来了,四十岁出头的放排汉子吴振先和伙伴们早早地起来,赶着水涨,到河里将山里砍来的木头放排到锦屏天柱。这天的水特别深,吴振先将木头捆在一起,告别家人,顺水而下。
  走了不远,忽然插进水里的撑杆如何使劲也收不回来。吴振先不得已,跳入冰冷的水中,看究竟是什么拽住了竹竿。这一摸不要紧,忽然摸到了一个鼎罐。他费劲力气将鼎罐抬出水面一看,这个一生放排的汉子傻眼了,是一罐亮闪闪的银子。
  面对这笔意外的财富,在逼仄的茅棚屋里住了很久的吴振先首先在少寨建起了一幢大宅院。这就是吴家大院的第一栋宅子。
  吴家获得横财的消息很快在四里八乡传开来,为了防止强盗入侵以及火灾,吴振先在宅院外砌起了烽火墙,一共砌了三层,每一层呈现屋檐形式,高达十余米。墙上设有窗口,窗口设计颇为讲究,内宽外窄,起到了很好的防盗防火作用。每一层的檐部青砖斜向上翘起,翘尖十分美观。
  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扩充,吴家后人用先祖留下来的财富不断扩建宅院,在最鼎盛的时候一共建了五栋宅院。
  吴家发家后,并没有恣意挥霍,而是更加注重家教,培养儿孙读书明理,习武健身,其后人出了不少文官武将。
  在吴庆文所属的一栋宅院内,记者看到大门上挂有一个已经被烟熏得发黑的牌匾,上面刻着“敦诗说礼”四个大字,“敦诗说礼”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吴锡焰老人介绍,这块匾的主人是吴振先的孙子吴德重,其官拜清廷迪功郎,在赴任之前,友人送匾,以致庆贺。
宅院秘密
  “我带你看一块奇怪的刻字石板”吴锡焰老人颇为神秘地说,这座宅院里过去可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在宅院大门处一块长约1.5米宽约0.5米的石板上阴刻着“要反清”三个字,字迹稍有模糊,但是依然能够认识。在另外一些石板上,刻着三鱼共头的图案。“我们自今都没有听祖上传下来关于‘反清’这段故事的只言片语,家谱上也没有任何记录,因此只能猜测,祖上有人曾经参加民间反清复明组织,后来隐居于此。”吴锡焰老人说。
  记者提出,如果祖上参加反清组织的话,那与后人在朝廷做官是一个矛盾。记者建议查看家谱或者去祖上坟碑查找这一令人费解之谜。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和几位吴家后人一起翻越少寨后山,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山坡。三座坟挨在一起,吴锡焰介绍,这坟堆埋葬的是三兄弟。该坟墓与其它坟墓相比较,有一个奇特现象是,坟墓上除了立有高大的石碑外,在坟头上还立着三个形似官帽的石墩。三座墓碑上均刻有皇清待赠某某老人之墓。“皇清待赠”四字有何来历?记者立即上网查询,得知反清复明组织领袖政治立场都发生变化,为清朝立过大功,还等不到封赏而去世,于是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其后人可享清朝或本地政府所封官衔。
  这就揭开了宅院存有“要反清”石板却又有人做清朝官员的密码。
光荣经历
  吴家大院经历过沧桑的清朝历史,有过许多曲折动人的过往。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又迎来了一次辉煌的历史。
  1934年冬,少寨迎来了一支穷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红军和当地人民共同搭建木桥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红军与吴家大院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据吴锡焰老人介绍,当年红军经过少寨时曾驻扎几天,其中吴家宅院就成为红军的临时指挥所。那几天里,红军就在吴家大院里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真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党的民族政策,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红军的革命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少寨群众,促进了少寨人民的觉醒。
  一天夜里,一名红军小战士半夜里又冷又饿,便起来烤火,并找来红薯烤熟充饥。不小心把火星溅在了稻草堆上,引发寨火,红军为了抢救宅院,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将棉被浸湿,死死封住外墙,才得以保全宅院,不过,还是烧毁30多幢民房。为了严肃军纪,小战士被军法处置。被烧毁的民房均获得了红军一定的赔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吴锡焰的老母亲从一个柜子底部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纸条,据老人说,那是红军走后,打扫房间时候发现的。纸条上是一首《忆江南》词,这样写道:《忆江南·少寨好》
  少寨好,河镇开竹长,两岸林立如云海,凤末凰尾佛拜忙,起伏在招扬;
  少寨好,名胜古迹丰,前岭仙牛留脚印,后山虾蟹津鱼龙,盘古罡神功;
  少寨好,古迹印人怀,东山仙牛西仙马,南有奇悬壁,北有仙姑崖;
  少寨好,风景真美观,天生一派秀山河,自然山水相连贯,胜过桂林传。
  词末尾落款:甲戌岁仲冬月遇驻此寨随笔。
  记者随吴锡焰老人登上被红军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的那间二楼房间,曾经的桌椅还按当初那个模样摆放。从窗子向外望去,对岸好一派山水田园风光。想必,那位留墨于此的红军首长定是被少寨优美的风光所感染。
  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荣辱更替的吴家大院老宅,静静地,在时光的流逝中低调绽放,无声地讲述着那一代代创业发家的动人故事。就像门楣上抿不灭的雕痕,虽散落在凌乱的尘嚣中,但却拥有一种令人惊叹的藏世之美——内蕴丰厚、神采非凡。
  它安静地伫立着,不争不显,宠辱不惊,“老宅”让人浮躁的心灵变得沉静、深厚而朴素。
  无论吴家后人要么另辟新家抑或离开少寨,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有这么一座老宅,它早已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心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