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年轻人迷恋80后作家

 昵称7579 2006-08-29

    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作家,被通称为“80后作家”。他们的青春小说,在中国聚拢了前所未有的人气。在他们的小说中,人物数量很少,主人公也大多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80后作家”多为被家长溺爱的独生子女,但孤独感又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他们的小说,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现在正是暑假期间,上海书店里的少女们无一例外都捧着“80后作家”的小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她们看的如痴如醉,连记者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自己都全然不觉。

    “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小郭(23岁),已经连续三年登上美国某杂志的全球富翁排行榜,并且名次还很靠前。另一位“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小韩(24岁)的作品也相当叫座。他的一部描写一个认真细腻的高中男生生活的作品刚刚出版的时候,文学界认为“顶多卖到三万册”,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一版再版,销量突破了三百万册。

    在电视台工作的女孩季晓华(24岁)就是小郭的忠实读者。她说:“小郭描写的那种寂寞、黑暗和压力引起了我的共鸣。”季晓华的童年时代同样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对她可以说百依百顺。但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却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她说:“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父母过分的溺爱,让我慢慢滋生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另一位“80后作家”小周(24岁)现在还是中国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住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座公寓楼里。虽然事前约好要前去做访问,但记者来到她家时,看到的仍然是一片狼藉。地上和桌子上到处散落着她的衣服、喝剩的饮料瓶和吃剩的东西。

    她对记者说:“虽然靠稿费也能养活自己,但如果常年一个人呆在家里的话不利于创作。”四个月以前,她到一家出版社从事电子杂志的编辑工作。

    小周的作品描写的虽然是现代都市生活,但字里行间却无时无刻不表露着对过去的无限向往。她说:“记忆中的事情总是闪闪发光。现在的生活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对于这群“80后作家”所描绘的世界,社会上给予的不光是赞许。中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先生甚至拒绝评论这些作家和作品。他说,这些年轻人没什么品位,读过的书太少。

    像陈教授这样的“否定派”评论家认为,所谓“80后作家”们的作品“缺乏历史观”、“缺乏现实社会的厚重感”、“仅凭想象力写作”、“想象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等等。此前,在一次文坛活动中,小韩还曾与几位文学评论家在网络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反,一家青年文学杂志的主编、作家赵先生却对“80后作家”非常赞赏。他说,“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感到失望。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漠不关心,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索然无味。换句话说,现在根本没有人追求文学”。

    此外,赵先生也为我们分析了“80后作家”作品畅销的原因。他说,现在购书者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60%。其中,中学生的消费能力甚至超过了大学生。因为,基本上他们要什么,家长就会给他们买什么。(作者:丰田雄二郎)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