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秀莹长篇新作《陌上》出版:书写新农村风景

 专家视点 2017-05-23
1
 

  近日,70后实力派作家付秀莹推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陌上》。在10月30日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付秀莹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贺绍俊一起做客字里行间书店,分享她的创作经历,共同解读对于当下新农村生活、以及时代问题的思考。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陌上》以华北平原一个村庄为背景,采用散点透视的笔法,试图勾勒一幅乡土中国的精神地图。那些乡村的女性站在命运的风口,任时代风潮裹挟而去。翠台姐妹、婆媳间的家长里短,喜针、小鸾们夫妇间的恩爱情仇,渗透着的是对乡村传统伦理的依恋和坚守;香罗、望日莲等对外面和两性关系的新审视,则是对传统的逃逸;建信、大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则是重建乡村秩序过程中破与立的矛盾,也是纠缠。这些“新村民”内心的辗转、跌宕和进退失据,一一在作者细腻的描绘下呈现,她的笔底始终鼓荡着生命隐秘的呼啸风声。

  韩敬群介绍,《陌上》一书是付秀莹文学版图中“芳村”的整体亮相,也绘制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斑驳面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体认,对中国女性的经验与情感的敏锐捕捉,对传统中国美学的全新探索,小说不仅藉此展露出了独特生动的个体生命体验,而且揭示出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密码。本书甫一问世,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反响热烈。有评论家称《陌上》是“中国当下乡村世界的精神列传”。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说:“行于陌上,看次第花开,付秀莹好一副白描手眼。天下事,犹未定,风云只在女人眉头心头之间。温婉情怀,曲尽万般滋味,见天地,见世道人心。”著名作家刘庆邦也称赞道:“付秀莹的文字是心灵化的。她喜欢探究心灵的奥秘,愿意捕捉和描摹人物内心汹涌的风景和起伏的潮汐。从付秀莹的小说中随意截取一段文字,我们都能看出,那些文字在付秀莹心灵的土壤里培育过,一一打上了她心灵的烙印。”

  在发布会上,曹文轩认为,付秀莹的写作别具一格、气象非凡。“付秀莹文体”既是现代文学史的一脉相承,又是她富有灵性的个人创造。“秀莹和前人写的任何乡村小说都不一样,她对乡村的解读和过去那些作家对乡村的解读大不一样,她更带有包容性。过去的乡村常常是被批判的,秀莹当然也有批判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她把批判的东西隐藏得很深很深,而呈现出来的是对乡村的那种悲悯,对乡村人物的悲悯,对他们的情景,处境的悲悯,对乡村一草一木的悲悯。这就是她跟所有乡村小说不一样的地方。”

  贺绍俊称赞道:“付秀莹是一个不被现代化书写所约束的一个作家,她能够从现代化书写的这样一个大潮流中站出来,而不是被这个大潮流裹挟着往前走。她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有自我的清醒的立场。当她书写乡土的时候,她不会变成一种现代化书写的、模式化的文本,我觉得这恰好可能是她最可贵的地方。”“从付秀莹描述的乡村秩序背后跳动不安的灵魂,体会到人性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富有生命力。而这正是付秀莹小说的精神价值。”嘉宾们还一致强调了《陌上》一书中的风景描写,是付秀莹小说中的重要特色。曹文轩说:“在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阅读这部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

  付秀莹坦言,“我十二岁时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那次离别在我的文学创作当中、人生道路上是非常难忘的一刻。每次我回顾自己的来路的时候,我总是想起那个跟我方村离别的早晨,淡淡的雾霭、鸟鸣、父母的身影,那条土路,一个乡村来的女孩子很茫然、懵懂,对世事毫无察觉。”“她不知道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个时候我总是以成年的眼光回望那条路上小小的身影,无限感慨。这也是这么多年我在城市漂泊,促使我不断回望的精神上的动力,方村应该是我精神的故园,是我精神根据地,或者策源地也好,这个地方首先是我特别熟悉,让我又牵挂,又难忘,不断地去回到它身旁的地方。”

  作者简介:

  付秀莹,著有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曾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