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找一个东西是很困难的。于是,有了搜索引擎。曾经,网站的东西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一个一个看是很麻烦的,于是,有了聚合器。做search engine和聚合器都不需要太花工夫生产内容,于是大家一起来,用别人的内容来赚自己的钱。忽然之间,曾经是内容多的看不过来的网络,内容变的稀薄了。有价值的内容在哪里?谷歌说,来看我!雅虎说,去我的工具条搜!微软说,LIVE!Blogline说,去我那里看blog!众多网摘站说,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来来来!
乱就一个字。
我第一次看见参考消息,觉得真是宝贝;我第一次看《读者》,觉得很幸福,多年以后知道这种感觉也属于小资。后来,所有的报纸长的都跟参考一个样,走路不看地上就会踩到《读者》的克隆。内容开始变的稀薄,能否支持如此多的摘录者?
今天跟朋友聊,说很久没有碰硬件,都不知道装一台机器要多少银子了。一个朋友说,装机器干什么?不就是上上网?另外一个朋友马上接:上网干什么?又没什么东西好看。结论是:装不装机器,有什么大不了?
中国互联网的内容本来就很稀薄,所以需要web2.0来恶补,虽然原创的人还是很少,但总归还是比个人主页时代要强得多
评论 由 毒药铁链西瓜刀 — 九月 12, 2006 @ 9:40 am |编辑此文
说的很有道理啊,光玩概念,有用的东西确越来越少,
现在到baidu去搜一个东西,内容都一摸一样,却挂在了n个不同的网站上
评论 由 ddd — 九月 12, 2006 @ 11:58 am |编辑此文
读网 060913
关于百度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不明身份的黑客攻击——百度的空间——20060913再见,MSN搜索引擎! …
Trackback 由 大树园Ⅱ — 九月 13, 2006 @ 8:51 am |编辑此文
传统媒体的摘录和web2.0的网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媒体对于受众是垄断性的,是一种广播式的传播,是大众的媒体,是统治阶级的喉舌,而web2.0的网摘是个人的工具,虽然大多网摘内容被聚合,但也是聚合的每一个个体的声音,其个性化、娱乐性、互动性更强,两者本质区别决定其内容的可读性相差很大。
即时2.0的网摘也有很多是重复,但更多的是在相同主题上的升华,而不是单纯的拷贝。
评论 由 hexy — 九月 13, 2006 @ 9:13 am |编辑此文
你这篇就是内容,如果你不装机,互联网的内容更少了,所以还是要大家多装机
不装机是一种自私行为,因为他只看不写.
评论 由 hilon — 九月 13, 2006 @ 10:03 am |编辑此文
去 wiki,好东西!
评论 由 lewislv — 九月 14, 2006 @ 9:54 am |编辑此文
内容的适度冗余是有好处的。一篇文章的价值和感动的人多,才会被转载。在中国的网络太不稳定了,随时会被删除,多几个备份我们可以在原始文件被封杀之后还有机会搜索到其他的备份。
评论 由 语焉 — 九月 14, 2006 @ 3:21 pm |编辑此文
被无序信息烦扰的哥们,第二份参考消息不值钱的原因,在于第二份参考消息里,你再难以提取出跟原来一样多的有价值信息了,不是杂志本身的原因,而是同类杂志的出现,同一领域海量信息的出现,让你慢慢觉得提取有价值信息是件很累的事,提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而收益未增加.
但从理论角度看,互联网传播成本的特质,就决定了信息要从少量,到海量,再到冗余,再或者经历几个阶段,到达精练的阶段,而且我相信到了精练也只是下一个上升螺旋的开始罢了.
现在的搜索,订阅,等信息提取功能,都远达不到信息精练的程度,也就是,并没有出现一个决定性信息提取工具,试想有一天,你想买电脑的时候,能迅速找到一个系统且分类明确的信息源,他具有识别功能,能适应你的使用习惯,对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筛选,你想跟别人交流,就能找到业内人员提供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日志,想了解价钱,就能找到多家供货商提供的实时报价.那时候,你还会觉得信息的价值稀薄嘛?
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前进的过程中,互联网对生活的改变,有目共睹,积极的寻找一种合适自己的信息提取方法或工具,也许能有效改变你的感受.
评论 由 我善扯淡 — 九月 14, 2006 @ 5:59 pm |编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