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
以往,国内媒体对信息化的报道多以微观组织的应用为主体,而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对于行业的作用力如何,却是一个少有涉及的话题。
从《IT经理世界》创刊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国信息化的关注、对CIO群体的关注,8年多来,积累了大量的个案。2002年以来,《IT经理世界》和IDC中国每年都会进行“中国优秀CIO”评选,4年下来共选出162位优秀CIO,他们所在的组织几乎都是不同行业信息化的最佳实践者。通过对他们所在组织的分析,我们发现制造型企业数量最多(97家),占总数的59.88%;其次是金融企业24家,占14.81%;交通行业的企业17家,占 10.49%;零售企业5家,占3.09%,医疗行业3家,占1.85%。这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这仅是信息化与行业互动、产生作用力的一个侧面。信息化个案的积累和对CIO群体的深入报道,让我们能多维度地观看、探讨信息化对行业的作用程度。尽管我国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作用力存在差异,但经过10多年信息化建设的积淀,IT已经渗透进了不同行业的局部或全部业务流程,很多组织的设立、发展、拓展已经对信息化产生了不同的依赖。此外,IT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切切实实的作用,甚至IT在有些行业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战略要素,因此才有“业务可以想得很远,但IT到不了的地方,业务一定也到不了”之说。 那么,信息化对我国各行业发展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除了感性认识,我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分析,找到不同行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以及信息化对不同行业的具体作用力。于是,《IT经理世界》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CIO领导力项目组历时1年,对我国9大行业(消费品制造业、电子与通信制造业、重型制造行业、金融行业、零售与流通行业、物流与航空行业、医疗行业、政府、电信行业)的信息化作用状况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这个调查的目的既是为了对我国10多年信息化进程作一个阶段性回顾,也为了对现阶段中国信息化状况作一个横切面上的描述。 除了对行业信息化作用进行了面上的扫描和定量分析外,我们还在每个行业选取了3个“最佳实践案例”,并对信息化对这些个案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次我们首次采用点面结合、一线采访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式,对我国9大行业的信息化作用状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目的就在于从行业层面拓展对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作用程度的认识。 信息化在各行业的作用程度 我们在设计调查指标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IT管理水平和IT在组织中的应用。IT管理水平包括3个指标——IT资源、IT战略规划、IT投资管理;在问卷中分别用12个问题来测度这3个指标,其中IT资源借鉴了Gartner的调查问卷;IT应用水平主要有4个指标——IT对战略决策的支持、IT对组织沟通的支持、IT对业务活动的支持和IT与业务的匹配度,问卷用21个问题测度了这4个指标。而IT与业务匹配度则参考并简化了Luftman教授在 1996年对业务和信息技术战略匹配成熟度的研究成果。 ![]() 左图反映了这9个行业在IT投资管理和IT组织应用中的总体水平,也可以将这些数据视作信息化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作用水平。从数据看,消费品制造行业、金融行业、电子与通信制造行业的IT作用力较高,而医疗行业的IT作用力相对比较薄弱。
右图反映了9个行业在信息化管理和IT应用7个指标上的均值比较。数据显示,这9个行业在IT资源上的整体水平最高,但在IT支持业务活动指标上的水平相对最低。在我们的问卷中,IT支持业务活动有4个问题,分别是企业利用ERP管理主要业务数据和流程、企业实现在线销售、企业实现在线采购、企业为客户提供在线业务追踪,这些指标显示了企业进入了网络化阶段后的业务活动状况。各行业在这方面的均值较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与业务特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雷达图还反映出消费品制造行业在IT应用水平的各个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医疗行业同总体平均水平相比,各项指标相对较低。
作为副产品,我们还可以发现外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和总体水平(4.16)均高于国有企业(3.65)和民营企业(3.64),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IT管理与应用水平非常接近,在IT战略决策、组织沟通、IT支持业务活动方面,国有企业均高于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在IT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于国有企业(见左图)。
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基本模型 以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密集性制造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的策略是效率导向的,强调了信息化对生产流程的支持。它重点关注的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控制和执行能力及资源组配的合理性。在资源整合程度上,这类企业主要关注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应用。 以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策略是管理导向的,特点是强调信息化对跨部门、跨组织和跨区域的办公管理、业务协作与沟通支持,以降低管理成本。以平台为核心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各方成员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共享资源以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协同工作,特别适用于多元化、复杂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组织结构,可以说它是超大型企业和政府降低管理和协调成本的“轻身之道”。海航和中国海关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这种信息化平台特别适合离散分布式的组织结构,尤其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集团总部如果没有统一的运作和信息交流平台,对下属分子公司、分区域的信息搜集和管理协调将会耗费巨大的管理成本,甚至面临资源流失、浪费和失控的风险。在资源整合层面,这类组织非常关注集团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并通过大型信息平台将内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 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之间有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响应能力。作为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快速将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扩散到市场销售的最前端和采购的最上游,通过开放性平台和让渡价值来实现对整条供应链信息流的控制、管理和分析。尽管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共享弱化了企业的边界,但当企业在行业内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并有能力将企业外部的稀缺资源(如客户信息)转化为企业内在资源(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实现产品定制和需求管理),它一样能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确保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领先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是与其产业地位是吻合的 不同行业信息化的作用程度的差异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二是与具体组织所看重的信息化价值有关。 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 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