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视近邻印度

 yuheliu 2006-12-20

 

  尽管中印关系日益紧密,但我们对这个千年邻居的了解竟然比对远在地球另一半的欧美国家了解得还少。彼此缺乏了解,将无益于合作与竞争。

  印度,就在我们身边。全球软件外包基地、发音奇怪的英语、混乱的交通秩序、肮脏的街道、穷困的人民、毫无规矩的社会环境、神秘的宗教文化,等等。我们所知道的印度难道仅仅只有这些,对它的了解程度甚至还比不上远在地球另一半的欧美国家。如今,印度的发展势头丝毫不比中国逊色,无论是把它当作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了解近邻印度和印度人已成为中国在亚洲崛起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亦敌亦友Chindia

  20年前,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眼中不过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2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缩短着与那些经济大国之间的差距。“代表着亚洲经济新生力量的中国和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主角”,《商业周刊》在2005年8月刊登的一篇名为“Chindia的崛起”的文章中大胆地预测,“在未来数十年间,中国和印度将一举超过美国、英国等,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大国。”随着这篇文章的迅速流传,由著名印度经济学家扎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撰写的新书《理解中印一体:对中国和印度的反思》(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而由拉梅什首次提出的极具创意地将China和India融为一体的的“Chindia”一词也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在拉梅什的书中,他将中国和印度看作是亚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Chindia几乎占全世界人口的40%,同属邻国,同样拥有核武器,又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印两国还拥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如此特殊的两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可谓绝无仅有”,拉梅什表示,“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和印度一直处在竞争的状态中,两国之间的竞争也确实相当激烈,但我却希望两国间能够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好像Chindia一词所表达的含意,我希望中印两国是一体的,就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世界也曾经把中国和印度看作是一对伙伴,在某种意义上,我感觉又回到了50年前。”

  不过,与拉梅什一厢情愿的态度相比,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则是用一种半敌半友的姿态来审视中国和印度,这一观点在出自瓦哈格鲁·帕尔(Waheguru Pal)等人的《中国和印度:合作还是冲突?》(China and India: Cooperation or Conflict?)一书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警告:由于在基础和发展方向上的高度重合,印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其威胁甚至超过美国,而随着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印度的发展同样也将受到中国的制约。但书中也写到,由于中国和印度拥有上千年的文化交流根基,两国间展开多方面合作的机会也相当大。更有偏激者如罗利·劳(Rollie Lal)在他的《了解中国和印度:美国和世界的安全隐患》(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nd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一书中讲道:中国和印度的不断强大,最终将威胁到欧美等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避免这一情况出现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挑起中印两国间的冲突和恶性竞争,从而达到令其相互抑制的目的。抛开政治等其他因素,近期出版的彼得·恩格尔迪奥(Peter Engardio)撰写的《中印一体:谈中国和印度如何改变全球商业规则》(Chindia: How China and India Are Revolutionizing Global Business)则更代表着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观点,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间必然存在着复杂而多元化的合作与竞争,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并存。

  “中国和印度正处在一个交叉路口”,摩根·士丹利印度公司执行董事克坦·阿亚(Chetan Ahya)表示,“充足的劳动人口、低廉的成本和价格、优秀的制造和服务业环境、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使中印两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在他看来,未来30年间,中国和印度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到2015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万亿美元,中国将超过6万亿美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商业周刊》分析指出,“尽管两国各自的发展态势相当好,但中国和印度之间却缺乏深入的了解。相比已经加入WTO、正在一天天开放和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印度就显得闭塞得多,就算是中国本身也对印度当地的情况知之甚少,如何更多地了解身边的印度,这是中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走进印度

  在喜玛拉雅山的另一边,是一个拥有320万平方公里土地、10亿人口的古老国家印度。而走进它之后才发现,要想真正了解这个国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国家中,官方语言有18种,口语有325种,各地方言更多达1652种,在分布在印度29个邦中的成千上万的小镇和村庄里,几乎每到一处就要重新学习一种语言,才能与当地人顺利地交流。而要想真正融入印度社会,除了语言障碍外,还要深刻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在印度,有名字的神数以亿计,几乎每个印度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神灵保佑,印度每年的节日庆典超过65个,几乎每周都会举行不同的宗教仪式和活动。生活在这样一个以神为中心的国家之中,每个人都将宗教信仰视为人生的第一位,软件工程师在打开电脑前要双手合十默默祷告,街头小贩收到钱后会把钱放在额头上向神表示感激,正如那些在印度生活过的人所说,不了解印度宗教,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印度。

  《时代》杂志在2006年6月26日一期的封面上画着一个传统打扮头戴耳机和话筒的印度女子,封面标题是“India Inc.”,传统与现代搭配的造型说明如今的印度正在一步一步告别从前那种封闭的状态。在西方社会中,代表着亚洲经济和人才的国家不是中国、韩国或日本,而是印度。在美国的许多IT公司、医院和学校中,相当数量的软件工程师、医生、教授等高级职位都由印度人担任;而在非洲,印度人的数量更是庞大,从大公司管理层到街头游商,印度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印度人之所以能够这样顺利地被一些西方国家接受和认可,除了印度人特有的智能、钻研精神和学习能力外,英语的大规模普及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连线》杂志写到,“更有意思的是,在印度这样以宗教为中心的国家,一些西方舶来品,如英文、信息技术并未受到传统宗教的抵触,这在许多亚洲国家中是相当少见的。”与中国人中规中矩地学习国际音标、背单词不同,印度人学习英语的过程要随意得多,在印度,经常可以见到西方游客与当地人用英语热切交谈的场景,街道上的英文标识随处可见,几乎每个印度人都有阅读英文报纸和浏览英文网站的能力,书写英文电子邮件更是家常便饭。但如果真正与印度人面对面用英语交流时,你会发现,印度人说的英语几乎无法听懂,印度人会把各自不同的方言和口语搀杂在满口流利的英语中,“听上去就像是另一种语言”,一位印度Infosys公司的西方员工在回忆初到印度的经历时说道,“我们宁愿与印度人进行如传真、电子邮件等更麻烦的书面交流,也不会打电话给他们。”

  与英语一样,印度人对IT技术同样拥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即使在无法安装宽带网络的偏远村庄,政府也会想方设法地解决当地人的上网问题,在汽车无法进入的地方,技术人员甚至会将无线网络设备装上三轮车拉进村子,这种被称为“Infothela”(能提供无线上网功能的三轮车)的产品曾一度被《信息周刊》评为“最人文的IT产品”。“IT已成为印度的另一种官方语言”,《连线》表示,“印度每所大学都将软件课程列入必修课,70%以上的印度毕业生都有能力进入软件业工作。”印度拥有大量软件人才,这些人遍布世界各地,包括IBM、微软、惠普、英特尔等在内各大IT公司每年都会雇佣相当数量的印度软件技术人员,相比稍显呆板、用英语交流困难的中国人,印度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机会就要大得多。

  英语和IT可谓印度人成功的秘诀,软件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产值和利润也超过了农业,一举成为印度的新型支柱产业。而这些就能代表印度的全部吗?引用《时代》的评语,“尽管拥有高达8.4%的年经济增长速度,但印度仍然是一个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社会。”以拥有1840万人口的孟买为例,全国每天40%以上的国际航班都会降落在这个仅次于日本东京的亚洲第二大城市上,来自华尔街的投资者、各大公司的老板和对亚洲金融感兴趣的基金公司高层占据着这里的高档酒店、公寓、餐厅和休闲场所。然而繁华并不能掩盖另一层危机,“基础设施落后、无政府主义、不平等社会状态、腐败、高犯罪率等因素严重阻碍着印度的发展”,《时代》的封面文章中说道,“表面上看,印度拥有比中国多得多的百万富翁,但联合国人口计划署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81%的印度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这个数字在中国也不过是47%。在孟买,高档公寓周围就是生活着上百万人的贫民区,打开百万富翁家的窗户,底下是一大群睡在街边和巷尾的穷人。”麦肯锡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这座城市中平均每1300人拥有一辆公共汽车,每1000辆汽车只有两个停车位,每100万人拥有17个公共卫生间,720万人享受一所公立医院的服务,至少1/3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

  值得思考的是,如此失衡的发展状况,并没有让印度人感觉丝毫不舒服,政府管理部门并不太在乎这种被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他们采纳了深谙西方管理之道的印度经济学家们的建议,想方设法地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希望以一个蓬勃的经济环境带动其他落后的产业,不久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表示,他的梦想是将孟买打造成亚洲尖顶的金融中心,这里他用一个很现代的短语“Forget Shanghai”(忘记上海),并多次提及身边的中国金融市场,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言语中隐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味道。当然,他自己在会上也承认,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仍然相当地明显,2005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10%,印度为8.4%,而印度的84亿美元外资总额与中国的724亿美元更无法相提并论。但他相信印度的发展更符合西方人的眼光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不同,印度人崇尚的是私人自由经济(private hustle),“印度人自己动手解决所有问题”,孟买当地的知名百万富翁商人拉克什·胡胡瓦拉(Rakesh Jhunjhunwala)说,“印度经济的主导者是个人,不是政府。”

  “孟买是了解印度的最佳窗口”,《时代》为希望深入了解印度的人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在印度流行这样一句话,“把所有的印度人都扔进孟买,印度经济就会腾飞。”印度最大几家企业,塔塔斯(Tatas)、安巴尼兄弟(Ambanis)、格加贾斯(Godrejs)等最初都是从孟买起家的,整个国家92%的股票交易额都发生在孟买,包括花旗、JP摩根、美国银行、中央银行等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及成千上万的经济公司、投资公司总部都设在这里,宝莱坞影视音乐基地、全球顶级酒店、奢侈品专卖店、私人俱乐部、高档餐厅、酒吧、夜总会遍布各大主要街道,每天有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淘金者涌入这座城市。孟买就是印度经济和文化的缩影,“几年前我初来孟买时一无所有”,一名出生在印度最穷困的地区之一比哈尔的小贩得意地说,“现在我在这里有手机、汽车、房子、一个妻子、三个孩子,还有两个女朋友。这就是我来孟买的原因。”

  也许对于那些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的中国人来讲,印度人的许多处事方式都不符合逻辑,甚至与常理背道而驰,但印度的日新月异确确实实地摆在我们身边,正如拉梅什书中所说,“中国人通过自己慢慢地了解着印度,印度人通过美国人错误地了解着中国”,然而就是在这种看似错位的状态下,Chindia发展的步伐仍旧一天比一天快,就像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样,中国人眼中的印度同样神秘而离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