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一瞥
----------------------------------------------------------------------------------- 张咏华 2006-12-14 17:58:33.0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每面两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于当年11月2日起在世界上率先定期进行电视播出。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方面,根据英国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者、Napier大学的Rob Melville教授提供的信息,伦敦大学曾率先于1919–1939 年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 大学(1971年),随后是伦敦城市大学(1976年);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可以看出,从1940年至1970年这方面的教育似乎陷于中断。严格说来,新闻学教育在英国虽有伦敦大学尝试在先,但相当长时间内只能算是该校的独特行为而并未在英国普及开来。也许是由于这一原因,网上共享的Wikipedia百科全书提供的资料,称在英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在英国,不少学者和大学师生更习惯于用使媒介研究教育一说,用“media studies programs”来指称这一领域的学位教育点)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时是从英文和文学批评专业发展出来的。英国最早进行该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是理工学院或其他学院,而不是地位早已确立的著名综合性大学(但创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是明显的例外)。尽管同1908年即诞生了第一家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国相比,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且中间似有过中断,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为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英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初步调查概述 为了了解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我们乘去英国出席传播学领域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之便,对英国一些著名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有关资料,并向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传播与媒介研究所主任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博士,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教授、国际知名的英国文化与传播学者詹姆士·柯伦(James Curran)博士和该系该系主管新闻学教学(实践型的传媒教学)的高级讲师安吉拉·菲利普斯(Angela Phillips)女士以及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约翰·霍尔姆伍德(John Holmwood)博士进行了访谈。回沪后,笔者又同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雨果•德伯格(Hugo de Burgh)教授、辛欣女士、Maria Way女士,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裴凯瑞(Chris Berry)教授、Richard Smith博士,英国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者、Napier大学的Rob Melville教授等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向他们进行了咨询并核实了数据。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是英国进行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著名院系之一,建系于1983年,著名学者詹姆士·柯伦是其创始人。在该系建立前,该学院视觉艺术室就曾展开视觉传播教学。媒介与传播系建系后,最初提供的是传播与社会学和传播与教育学的学位教育,1985年起开始进行媒介与传播学学位教育,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招收媒介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形成层次齐全的教学格局,有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有本科生471名,硕士研究生209名,博士生57名。该系的教学与研究在英国的有关评估中均甚得好评。在2001年12月英国对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估中,其研究能力被评为5星级(最高级),这在英国新闻与传播院系中是屈指可数的。(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推行这种评估,每6~7年进行一次,下一次的评估预定在2008 年举行。)在近年来的英国高校教学评估中,它得分为也很高,为22(满分为24)。 威斯敏斯特大学是英国较早开展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之一。该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教学,70年代起即开始进行该学科领域的学位教育。 其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35名全职教工,另有约100名兼职教职员工;全院本科生约500人,硕士生约250人,博士生约50人。该院的本科新闻学专业和公共关系学专业最近3年在《卫报》对于高校媒介教育的调查中位居榜首。 英国著名高校伯明翰大学是英国传播学研究文化学派的发源地,其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曾以其出色的研究而令学术界刮目相看,中心的首任主任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和接任主任的霍尔(Stuart Hall)均是在文化与传播学研究中很有建树的国际知名学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的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也为其作出了许多理论上的贡献。尽管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目前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解散,但该校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与教学并未停止。在该校,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的,是社会科学学院的社会学系。在英国,该系的质量得到充分肯定。在英国《卫报》新近公布的排名榜中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在社会学领域排名第八;其社会学专业本科教育排名第四,传播学教育排名第二。其在“媒介、文化与社会”领域的教学,层次齐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该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哲学硕士点(A型)和(B)型属于可申请连读博士的学位点,成功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当作攻读博士的第一阶段(可以申请连读博士)。 这几所英国高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机构的各级各类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专业方向点(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如以下图表所示:[1]
在英国,大量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学位点(开展新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有72家),其中包括还有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爱丁堡大学等许多综合性大学。 本科阶段强调培养分析能力,研究生阶段突出深入主攻方向 综合获自访谈、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小册子的资料,我们发现这几所高校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虽各有其特点,但其共同点之一,即都主张本科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研究生阶段则突出深入主攻方向。因此,在本科阶段,除了国际媒介专业方向是以理论为导向的外,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在其余各专业方向的学士学位点中“既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维,也教授学生一系列从事媒介工作的核心技术。”[2] 这些核心技术主要是采集信息、进行采访的技巧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技巧。此外,该系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了解传媒法和新闻传播道德。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该系的7个属于新闻学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的硕士学位点,“图像与传播”、“新闻学”、“纪录片”、“广播”、“剧本编剧”、“电视新闻学”和“故事片”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点,则侧重于强化不同类别的传媒技能训练(当然也将硕士点项目置于一定的理论旷架之中)。它们如其各自的名称所显示的那样,各自深入到各个具体的媒介实务领域,进行强化训练。其课程设置,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媒介实务能力及创造力和对媒介工作的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阶段,该系属于新闻学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的学位点/专业方向对待学生的要求,除了课程学习外,均还要求有“代表作选辑”(portfolio)。以该系新闻学硕士点为例,它要求硕士生每人递交3篇新闻特写,除了个人作品外,硕士生还需递交小组作品项目成果(杂志文章)。“数字化媒介”和“媒介和传播研究”这两个传播学领域的专业方向,前者围绕关于“新”媒体的种种争论点展开研究,挑战技术决定论和对于视觉传播前景的过于乐观的观点,强调媒介技术应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后者则以跨学科的方式分析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与媒介,将对于传媒理论的强化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相关研究相结合。该系的“媒介与传播专业研究型硕士点”(MR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媒介与传播专业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可连读,也可选择获媒介与传播专业哲学硕士学位后不再读博)的学生,研究广泛的媒介和传播领域,从中选择课题,深入进行专项研究。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教学,“重点在于将文化学研究同媒介研究研究结合起来”,核心在于“以传播学作为起点去理解社会的权力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型式(cultural patterns)”。 [3] 而这也正是英国同美国在(大众)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主要区别所在。科伦教授评论说,“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研究倾向于从效果方面考察传播,将之视为社会中相互分离的、个别的影响之源,而在英国,(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则倾向于将传媒视为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反映,从媒介在揭示社会本质方面考察媒介。” [4] 因此,该校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可以从媒介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的广阔范畴中,进行选择。在科伦教授看来,美国的传媒研究倾向于聚焦于新闻传播学研究,而英国的传媒研究是同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国家的媒介研究,在聚焦点和框架方面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当然也在该领域的教育中反映出来:美国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使用实证的方法,美国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教育强调实证的方法训练;而英国较为重视思辨式的研究方法,英国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教育重视理性分析训练。但是,他认为美、英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与研究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他认为应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5] 使之优势互补。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要求“本科生必须学习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类型的课程,大约各占50%的比例,”而在硕士生层面则“有所侧重”(但也并非可以全然不学理论)。[6] 该校的新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型课程,同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一样,也重视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核心技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这些核心技巧后,再进入按媒介种类(印刷、广电和因特网)划分的选修课程的学习。其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内容既覆盖公共关系实践的各个方面,又包含对于公关行业的理性评判分析,考察公关行业及其在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同媒介的关系。该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依然关注理论与实践、媒介分析与媒介实务相结合,但突出主攻方向。例如,新闻学研究专业方向的核心,是学习专业新闻实践和研究分析英国和欧洲的受众、媒介机构、历史与文化,但重在深入印刷媒介或广电媒介的专门领域的专业化学习。又如,公共传播与公共关系学专业方向,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的内容,但尤其服务于为学生进入公共传播和公共关系行业作准备,帮助学生拓宽、提高和更新这些领域的实践技巧。 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因其学校的性质及该校在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中的传统,定位成“并非培养新闻工作者,而是培养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媒体”。 [7] 这决定了它同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及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在传播学科的教学中的区别。但从其课程设置中,依然可以看出其本科生教育重视专业智力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强调深入主攻方向的区别。其本科生教育的三个学位点,不论是单项式的(single honour)还是合作式/组合式的(joint honours)(有些类似于我国的单学位、双学位之分),其第一年的核心课程大致相同,均包括媒介、文化与社会概论,文化分析,文化研究的技巧和方法,在第二学年,文化学理论均是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立,显然是为了给学生对传媒、文化与社会进行思辩式的、批判性分析,奠定基础。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其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各个不同的学位点的课程设置则有各自的侧重。 以不同的类型、模式适应社会的多方面的人才需求 我们的研究发现,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就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而言,新闻学教育(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领域的硕士学位点,虽然不忘提供宽广的理论框架,但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不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如:“记录片”、“故事片”、“剧本编剧”等),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新闻学、新闻学研究、公共传播与公共关系学等),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因其学校的性质及该校在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中的传统,定位成“并非培养新闻工作者,而是培养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媒体,”[8] 此处不在讨论之列。)而(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我们的研究发现,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研究生教育,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该校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就分为这3大类(该校提供的材料上的英文表述分别为“Research Degrees”, “Taught Programmes”和“Rese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s)”。在这三大类中,“Research Degrees”对研究的要求最高,而“Taught Programmes”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最高。就“Research 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该专业属于研究与教学型(“Rese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的哲学硕士点(B型)要求研究生修满3门课,并撰写2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 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就各校的特色而言,我们的调研发现,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点是很注意国际化。其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为国际化,约50%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交融、文化争议等,一方面带来了了解不同文化的大量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该院进行访谈时,斯帕克斯教授特别谈到,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国家的传媒体制是自然的、正常的,该系在教学中试图让学生认识到各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这不等于其他国家的传媒体制就是不自然的、不正常的。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特点,是重视跨学科教育与研究。该系开设的“人类学与媒介”、“媒介与社会学”和“媒介与现代文学”专业方向学士学位点都具有跨学科性质,其课程设置,分别包含媒介与传播,以及人类学;媒介与传播,以及社会学;媒介与传播,以及现代文学两大板块。鉴于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鉴于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的特点,是重视与其他院系的合作以及本系学术群体的合作。该系开设的学士学位点,既有单项式的(single honour),又有合作式/组合式的(joint honours),后者牵涉到该系和其他院系的合作(类似于我国的单学位和双学位)。目前后一类主要有媒介、文化与社会加英语(或法语、意大利语等)(即语言+媒介、文化与社会的组合),历史学加媒介、文化与社会,戏剧学加媒介、文化与社会等组合。此外,该系的课程教学的讲座部分,采取了主题式,不是由一位教师负责整个课程的全部讲课,而是由一个教师群体负责,各人讲自己最擅长的课题。 对学生的评估程序规范但并非千篇一律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英国高校闻与传播教学机构对学生的评估,既是规范的、严格按照程序的,又是按照不同的教学阶段、学位点类型等而有所不同的。以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为例。其媒介与传播专业方向对学生的评估,是持续式的,在本科第一、二年,依据的是考试和学期论文。而在本科第三年,则学生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撰写学位论文,在这一情况下,评估依据的是学期论文加上学位论文;另一种选择是多修两门课而不撰写学位论文,在这一情况下,评估依据的是学期论文(包括多选的两门课程的学期论文)。另外,对于“代表作选辑”(portfolio)的要求则是本科三年一以贯之的,只是每年对作品体裁的要求不同:对选择印刷媒介专业方向的学生,第一年要求有3-篇报纸文章,第二年要求有报纸文章加上以杂志文章为形式的小组项目成果作品,第三年要求有新闻特写加上网页制作。该系新闻学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评估,依据的是课程考试或论文、法律考试、代表作选辑以及约7千词的论文。该系传播学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的评估同新闻学教育领域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领域的评估有所差异。传播学专业对研究生的评估依据6门课程(该专业要求研究生学习6门课程)的学期论文(长度为5千词左右)或课程的期末考试,加上长度为1万至1万2千词的硕士学位论文。该系对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般并无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但采用严格的程序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以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在新闻学教育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领域,该系的学生论文评估采用3道程序:第一道,由教师批改、评分,第二道,由学院中的其他教师批改、评分,第三道,由校外专家评审(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需经过校外专家审阅、评分,但本科生的论文只抽取一部分请校外专家审阅、评分。)该系传播学领域对学生论文的评估,也采取类似的程序,但操作上与前者有所不同,为:第一道,由教师批改、评分,第二道,抽取样本,由学院的其他教师对样本论文进行批改、评分。如果对某篇/某些论文这两道评估程序的结果差异较大,再进入第三道程序:再找其他教师当第三位批改、评阅人,并进行仲裁,然后再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 [9] 论文答辩只是在一些可上可下的情况下才举行。 [10] 这种学生评估,既严格按照程序而又兼顾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学生在所允许的范围内的有关选择,有利于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得到适度的照顾。 讨论和结语 以上我们根据访谈、现场观察和交流以及有关书面资料归纳了英国一些高校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学的若干特点,主要是从正面展开的。我们认为,英国高校在这一领域中的经验,在一系列方面可为我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提供启示。其在本科阶段强调培养智力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研究生阶段突出深入主攻方向的做法,同我国目前新闻与传播教学中一味以对理论的强调程度的不同区分不同阶段/层次的学位教育(阶段/层次越高,对理论的强调程度也越高)的做法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显示了其背后的思路的不同。我国的做法,体现的思路,遵循的是学位教育层次与对理论的强调程度成正比的逻辑。这种逻辑和思路当然有其道理,但是英国的经验提醒我们这看来不是唯一的逻辑和道理。英国的做法,体现的思路,遵循的是以学生智力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基础,按照不同学科方向的不同类型、特点,设计采用术业有专攻的不同方式的逻辑。因而,旨在培养应用性、操作性新闻工作人才的新闻学教育/操作性传媒教育,研究生层面的术业有专攻,突出的是侧重新闻实践的强化和深广度;而以培养分析、评判传媒实践的人才为己任的传播学教育,研究生层面的术业有专攻,突出的则是侧重理论知识的强化和拓展以及专项研究。从目前我国研究生报考允许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位教育阶段/层次越高、对理论的强调程度也越高的做法,对于那些本科非新闻传播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来说,会带来因缺乏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核心专业技巧的积累而难以真正理解深层理论的问题。英国的做法,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选择。此外,英国的做法,对解决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也是一种启迪。 英国高校各阶段/层次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学位点,采取不同的类型、模式的实践,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教育在一系列方面,采取的是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学位点,并无明确的研究型、教学型以及研究与教学型之分,甚至对文、理科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各级有关主管部分对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外语、政治、体育等,有统一的规定。由于我国地大、人口众多、历史上官员说了算的传统较深等国情,在学位教育中制定统一的规定对于规范学位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分类型的单一模式,与社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之间,不无矛盾,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陷入形式化的陷阱。尽管高等学府培养出的理想的人才应该是在最佳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人才,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以及进入高校之前的基础等倾向于各不相同,也由于社会分工使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实际操作中,把高校的所有学生培养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的理想人才是不现实的,况且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要也使高校没有必要试图让所有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都采用同样的组合比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高校新闻与传播学位教育中采取针对专业特点或照顾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的不同类型、模式,要求不一的做法,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更具操作性。 与上述相连的是,英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评估程序规范、严格但并非千篇一律的经验,也值得我国借鉴。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评估上。目前我国高校对学位论文的评估,不分层次、不分专业,一律要求进行论文答辩。目前中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本科生的规模,已经达到极为庞大的地步,其论文答辩工作需要的人力是极其大量的。而高校教师在越来越多、日益琐细的量化指标考核的压力之下,本科生论文答辩老师能够花在审阅这些论文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毋庸讳言本科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的问题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研究生的论文答辩都未能完全不受这一问题的困扰。而目前我们对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是通过增添新的评审环节如送外校专家匿名评审、全市/省匿名抽查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导师、单位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答辩结果和外审或抽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究竟以何为准、依据什么以此为准的问题,而这本身也是对论文评估的规范化运作的一种挑战。从英国伦敦大学的有关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判本科生和硕士生研究论文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英国的经验是否行得通并不是一个简单易答的问题。但至少它使我们看到我们学位论文评判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当然,英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斯帕克斯介绍,在英国,新闻学一直都在为自己在高校的地位而奋争,人们对从事实践性的新闻工作为什么要进大学学习还有所迷惑不解,因为开汽车等实际技巧都没有进入大学本科专业的行列。这似乎同我国时而出现“新闻无学”说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挑战的状况,有类似之处。如何对待新闻学的应用性及其理论建设之间的对立统一,构成对高校新闻学教育的重要挑战。新闻与传播学科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不仅在我国如此,在英国也是如此。 注释: [1] 根据我们在调研中所收集到的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学院和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有关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绘制。 [2] 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高级讲师Angela Phillips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3] 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知名的英国文化与传播学者James Curran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4] 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教授、国际知名的英国文化与传播学者James Curran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5] 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教授、国际知名的英国文化与传播学者James Curran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6] 根据对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 系教授、传播与媒介研究所主任Colin Sparks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6日。 [7] 根据对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John Holmwood博士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20日。 [8] 根据对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John Holmwood博士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20日。 [9] 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高级讲师Angela Phillips和教授James Curran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10] 根据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高级讲师Angela Phillips2006年7月24日给笔者的电子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