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MOTO与学校合作举办的工作坊学习的一个前期设计流程:
实境调查( Contextual Inquiry)
. 除了实境调查,设计师无发有效的从他人那里获知用户需求
. 用户并不清楚自己倒底
. 通过仔细挑选受访对象,我们可以从少数用户那里了解整个市场需求
. 从受访者当中提炼角色模型
数据解释(Interpretation)
. 尽可能及时的统计数据
. 让团队的所有成员参与访谈并达成共识
. 提取待用户需求,记录设计点,提出可能出现困难
. 参与的角色:受访者,角色模型,团队成员
.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开放思维,互相信任,避免否定
PS:这个步骤是记录受访者概况(如年龄,职业,性别)以及他对现有设计提出的不满。要求将这些用户进行编号,并按照统一格式记录采访数据。
图表分析 (Affinity Diagram)
. 这是一种最快最好的方法统计受访用户的所有需求
. 这可以使所有问题都展现出来,避免遗漏
. 这可以使需求得以归类(最下层的黄纸条是用户提出的问题和需求,依次往上是需求的归纳和提炼)
. 确立关键需求

用户角色模型( Persona)
. 从之前采访的所有用户综合提炼出一个角色模型
.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鲜活的用户形象并把所有相关需求和他联系起来
. 帮助设计师将“目标—用户—任务”联系起来
脑力风暴(BrainStorming)
. 投入到所有信息中去
. 让用户需求数据指导你的设计
. 没有顾忌的产生创意(不要否定任何奇思妙想)
. 最终投票选出热点设计和关键需求
情境建立(Visioning)
. 你希望你的设计创造什么样的使用方式?
. 让头脑风暴产生的点子落实下来
. 为你的设计构建一个合理的情境,为方便与其他部门交流,最好画出草图
. 适合的点子,不适合的点子(你需要在一些矛盾的点子之间有所取舍)
. 把好的点子集中起来,总结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故事板(Story board)
. 描述任务操作的细节
. 画出交互和操作的步骤
PS这个词的意思本身非常令我迷惑,我总把它和情境搞混,实际上,情境才是创造了一个角色模型使用产品时的故事,而故事板只是情境中的细节刻画,这两个东西总是很容易被搞混(至少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明白,嗯……这就是英文直译的糟糕之处),下面是我们小组画的故事板:D
设计概念的纸上原型(Design Concept)
. 简单画出交互和操作步骤的大致框架图
. 设计师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用户测试(User test)
. 直接获取用户反馈
. 这是一个用户参与设计的过程
. 将权利交给受访用户
. 建立一个粗略的设计线框图
PS:这个用户测试不同于产品完成后的用户测试的概念,这是一个产品正式投入设计制作前的一个预先访谈,更像是一个再次征求用户意见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