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为成败归因论--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研修平台

 雪落无声 2007-01-10
行为成败归因论
作者: 张光琼  发布日期: 2006-8-7  访问数: 26

行为成败归因论

   社会心理学家威纳70年代提出了归因论。威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般人常将自己行为成败归因于以下六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因素(如他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归因方式不同,会影响今后学习动机的强弱。归因方式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人认为求成型的学生习惯于作积极的归因,避败型的学生习惯于作消极的归因。

   积极归因的模式是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是

    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要防止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样的不可控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与难度低等外在因素。同时对遭受挫折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并以先失败而后成功的范例帮助学生面对挫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