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延伸到缙云山麓。

 wufawutian518 2007-03-05



  一字排开的粉红色厂房确实惹眼,奥康就在高速路旁,与刚刚搬来的鞋材市场仅一条马路之隔。厂房的不远处是正在平整的土地,一直延伸到缙云山麓。而山麓旁正在开凿新的隧道,据说修通后到重庆只需要10分种。
  杨正元习惯性地拍拍大腿,一种危机感和兴奋感同时涌上心头:奶奶的,做生意几十年, 自己还是一块经不起风浪的“舢板”,漂荡在低端市场狭小的空间里。而这新来的大企业真了不起,有8条流水线,年产皮鞋200万双,无论它来璧山目的是什么,一场轰轰烈烈的鞋业大变局看来是不可避免了。
  但这种变局带来的新机会在哪里呢?其实,璧山大大小小的鞋老板和杨正元一样,都在观察、思考这个问题。
  就在此时,来自奥康的攻心战也已悄然打响。老板王振滔每次到璧山,都会拜会当地知名的鞋企老总,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奥康西进非但不会“伤害”璧山鞋企,还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奥康在璧山挑选了五家规模稍大的鞋企,高调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正在郁闷的杨正元,没料也尝到了甜头。一张1万双皮鞋贴牌订单,像天上掉下来的惊喜,落到面前。那是杨正元第一次为别人贴牌,并且还是为赫赫有名的奥康贴牌!杨正元一刻不敢怠慢,和60个工人一起铆足劲干了几个月,最后以每双80元的价钱,收到了80万货款。
  杨正元乐了:背靠大树,确实好乘凉。
  紧接着,一场规模宏大的“西部鞋业博览会”在奥康工业园举办。展会上,杨正元看到了奥康的招商计划和“野心”。原来,奥康西进目的,并非简单地转移一个工厂,而是试图操盘一个工业园区。政府将征来的2600亩土地出售给它,而它则将招商引资与房地产有机结合,规划在五年内,引进全国100多家制鞋厂家,1000多家配套企业,打通生产、销售、物流、培训、餐饮等各个领域,建设一个年产皮鞋1亿双,年交易总额100亿的鞋业帝国。
  杨正元被这些数字吓住了,脑子有些恍惚。他想象不出100亿是多大。他只知道再不跟进,自己恐怕会被淘汰。他拿着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宣传资料,陷入了思索,这一思索,其意义似乎毫不亚于当初洗脚上田。他就想:“奥康工业园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始终有限,晚了就进不去了;如果万一真如所言,五年之内建成了中国的第二个鞋都,那么外地商人下单,肯定会选择园区内更好的鞋企而非皮鞋小区里那些不入流的企业,比如现在的自己。”
  搬厂!这个和皮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并不缺乏激情。他和老婆商量:“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抓住机会,借奥康之势将自己的企业引向规模化、现代化。这样的机会真的千载难逢。”
  杨正元的决定,确实迎合了全国皮鞋产业的转折点。前些年,璧山皮鞋趁着国内其他鞋企死盯中高端市场的时机,不约而同地主攻西部中低端市场,日子倒也风光。但近年来,随着中国鞋在海外频遭反倾销官司,鞋企们纷纷加大国内市场力度,璧山鞋的压力陡然增大,即使在曾经势如破竹的川、渝、贵等各省市,情况也不容乐观。加之东部地区各种成本增加,许多鞋厂纷纷西进,璧山鞋已处在危机四伏之中。
  对一个小企业而言,这是决定生死的一刻。
  
  尘埃落定
  
  2004年初春,天气开始渐渐有了暖意。皮肤黝黑、胖乎乎的杨正元召集员工开会,他不太爱开大会讲话,但他还是做了有煽动性的动员报告。大伙吃了最后一顿饭,开始搬厂,跑上跑下的工人们有说有笑。
  这是杨正元几十年皮鞋生涯里的第二次搬迁。而他即将搬去的“孵化区”,则是奥康为那些实力稍弱的企业专门兴建的租赁房。在这里,杨正元一年需要支付的租金不过8万,并且还能在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得到帮助。
  杨正元正当壮年,精神抖擞准备大干。除了那条他从七塘带出来的老黄狗,其他一切都换成了新的,新招收了200名员工,依旧包吃包住。又开始逐条仿效奥康的管理制度,先前的厂规只是让字写得好的工人象征性地写上十来条,而今却仔仔细细地打印装裱,挂在了车间最显眼的位置。“人多了,光靠嘴皮子的管理确实不行了。”
  他在14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装上了音响,每周开两次会。现在他开会从来都是一针见血指出不足,其他一律不讲,“工人的时间可耽误不得”。渐渐地,杨正元一天的皮鞋产量达到了1000双,一双鞋的净利润在5—10元之间。他很快就找到了感觉。
  与杨正元的变化一样,此时整个璧山鞋业也开始破茧化蝶,进入了剧烈的转型与整合阶段。到2005年末,除开孵化区中的企业,已有50多家企业进入奥康工业园。鞋材市场也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鞋材交易中心。
  而更大的惊喜发生在2005年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将“中国西部鞋都”称号正式授予璧山。有人甚至估计:单是这块金字招牌就值100亿。与此同时,温州一些知名配套企业也相继来到了璧山。一时间,璧山鞋业热闹空前,大有鸟枪换炮之势。
  正规军的力量,远远胜于散兵游勇。“鞋都”的招牌和规模效应引来了大量的外地客商,国内一些大型制鞋企业纷纷找到杨正元,要求为之贴牌。一个乌鲁木齐的经销商陪着一位俄罗斯商人来园区找到杨正元,一张口就是5万双,那是杨正元第一次接出口外单,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采访中,他指着一双双颜色颇为夸张的尖头皮鞋,“这些都是请专家反复修改的鞋样,专门按照俄罗斯人的要求做的。”
  2006年,已发展起来的杨正元在园区内购地20亩,建设自己的厂房。他还要引进两条流水线,一条生产女鞋,一条生产男鞋。“从过去农村作坊里的敲敲打打,到终于实现流水线的梦想,这一步我走了20多年。”杨正元感慨不已。
  一个草莽企业终于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转型。“顺应社会潮流,终归不会错。”
  正如杨正元当初预想的那样,昔日的皮鞋小区开始一天天走向衰落,机会的天平偏向了工业园。那些资金暂时不够的小作坊主,即使不能马上进入园区,也聚集在园区对面那条被当地人称做农民街的地方,竟形成密密麻麻的制鞋作坊一条街。没有店招,也没有门牌号码,和昔日的皮鞋小区几乎一个模样。
  至此,一个新的鞋业格局在璧山县尘埃落定,悄悄进入了下一轮生命周期。
  (编辑 白 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