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杰斐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宇宙新边疆 2007-03-11
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在同时代的美国人中间,杰斐逊可以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伟人。他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当代人的前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光彩照人的特色。 

美国在反英独立战争中涌现出不少革命领袖,但是在这些革命领袖中,惟有杰斐逊能高瞻远瞩,目光如炬,为这些独立运动指出斗争的方向。他在自己所写的《独立宣言》中,庄严地宣布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民主原则: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应该享有天赋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天赋人权。 

这寥寥数语,不但为美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也为美国奠定了立国精神。因此,杰斐逊不愧是美国民主的奠基人。 

此外,这也是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以公开宣言的形式向全世界的君主专制的黑暗制度的大胆挑战。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发表的震惊世界的《人权宣言》,实际上就是在杰斐逊《独立宣言》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产生的。可以有把握地说:杰斐逊的《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席卷欧洲的革命运动的烈火就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布的这句不朽的名言点燃起来的。因此,仅仅一纸《独立宣言》就足以使杰斐逊名留青史。 

其次,在这次反英独立战争中,革命领袖们一般只是追求一个目的:实现美国的独立。但是,杰斐逊却怀抱两个目的:除了争取独立外,他还追求民主。他说得好:如果只实现独立而不实行民主,就等于赶走了英国压迫者,有来了另一个压迫者。这样一来,独立战争就无任何意义了,而且还白白地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 

因此,当其他人只满足与争取独立的斗争的时候,杰斐逊却单枪匹马地在弗吉尼亚大力推行民主改革。他希望用弗吉尼亚的民主改革去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民主改革。他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其他各州在弗吉尼亚的推动下,先后都实行了民主改革。 

这些便是杰斐逊在革命期间特立独行精神的突出表现。 
而且,当美国其他领袖们把眼光囿限在美国的革命和建国事业上面的时候,杰斐逊的眼光则突破了国界,不但希望民主在美国开花结果。而且也希望民主在全世界普遍取得胜利。他认为,在实现民主方面,美国应该成为全世界的楷模,以供其他国家仿效。 

再者,杰斐逊在第二次就任总统的演说中,还就美国的外交政策宣布了一项重要原则:“与国家交往就同与个人交往一样,我们的正当的利益,永远不能与我们的道德义务分离。”他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意义重大。它是他的民主思想在外交上的反映。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向来都是以国家利已主义为准则的,而大国沙文主义者甚至实行“以邻为壑”的损人利己的对外政策。但是,杰斐逊却主张美国在外交上履行道德义务!这是何等的胸怀! 

杰斐逊关于美国成为全世界的民主楷模的思想和他的道德义务的外交思想,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已经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萌芽。这同样是他的特立独行的精神的一种表现。 

杰斐逊的特立独行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上面。他的民主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它有一种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激进色彩。 杰斐逊反对君主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暴政比任何人都更为严重强烈。他甚至说过如下这样激烈的话:“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鲜血来灌溉。”“我在上帝的圣坛上发誓,要永远与对于心灵的一切暴政势不两立。”1776年他偶然从富兰克林那里听到一句格言:“反对暴君,就是服从上帝。”于是他便把这句格言镌刻在他的印章上,终身配带,作为自己大座右铭。他反对专制、反暴政、反压迫的思想,甚至直到临终仍未有丝毫减弱。 
杰斐逊是这样痛恨暴政,以致为了防止保政的出现,他设计出周密完备的机制,提出了下述几种办法:第一,实行三权分立及地方分权(即联邦制)。暴政的产生,关键在于权力,因为权力机关意味着腐化,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而实行三权分立及地方分权,就是对于权力的限制与制约。第二,限制总统任期。美国联邦宪法对于总统任期没有限制,一个总统可以连选连任下去,这就有可能演变为总统的终身制;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为世袭制,从而意味着君主制的恢复。所以,杰斐逊要求限制总统任期,因为这样就可以杜绝君主制的恢复及暴政的产生。第三,普及教育、发展教育。杰斐逊重视教育,说明他眼光高明,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因为野心家之建立独裁,主要是利用人民的愚昧,而有文化有知识的有民主意识的人民就不会容许独裁统治的建立。反之,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便是人民有知识、有文化、有民主意识。那么,人民怎样才能有知识、有文化、有民主意识呢?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第四,培养人民的反抗精神。因为人民有了反抗精神,当权者就不敢任意压迫人民,不敢实行暴政。 

杰斐逊的民主思想的第二大特点,便是它的包容性(Comprehensiveness)。杰斐逊主张的民主不单纯是政治上的民主((代议制、选举制、人民享受各种自由、言论、出版及信仰的自由),它也包括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并且与提倡道德想配合。
 
那么,杰斐逊为什么要抑富扶贫呢?这是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他预见到:在民主制度下,自由发展到极端,会导致经济上的不平等,最后会产生贫富悬殊的可悲局面。因此,他认识到民主只有与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缩小贫富的差距,才能真正促进人民的幸福。他为什么要抑富扶贫呢?这是因为人民的贫困主要是富人对穷人压榨、掠夺的结果。抑富扶贫在实质上就是用平等的原则去调和自由的原则,使得自由和平等互相补充,互相平衡。 

不仅如此,杰斐逊还进一步看到,光有政治民主和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是不够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的无限发展,必然出现强凌弱、众暴寡、互相残害的可怕局面,并且,饱暖思淫欲乃人之常情,而淫欲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放辟邪侈”,无所不为。为了防止和矫正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杰斐逊感到法律制裁固然重要,但是拔本塞源的办法是提倡道德,使人人讲求道德。然而,与法律制裁不同,道德是政令达不到的领域,因为讲求道德需要基于个人自愿,是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所以必须有人大力提倡才能奏效。为此,杰斐逊慨然承担了这个责任。他研究道德意识理论,亦即性善论,目的是鼓励人们为善,而且,他在当政期间,还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研究基督教义,编写出《耶稣的哲学》一书。退休后,他又编写《耶稣的道德》。他剥编写这两部书的目的,便是宣扬耶稣的仁爱思想。总之,他在自己的后半生,为宣扬道德不遗余力。 

杰斐逊还认识到艺术和道德的关系,认为爱好艺术和欣赏艺术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因此,他又致力于提倡艺术,其中包括古代罗马的建筑艺术、优美的巴洛克式庭园艺术等等。为此,他还特地为美国引进欧洲的雕刻艺术。 

他弘扬道德,也是为了使美国人民不但享受民主,而且成为有道德的高尚的人民。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只有杰斐逊认识到提倡道德的重大意义,只有他为弘扬道德付出了大量心血。 

这样,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是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以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及弘扬道德为辅翼的意识形态的复合体。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民主思想好像与个人主义是分不开的。但是,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与单纯的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他维护的是以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为内容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反对的是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且,杰斐逊对于自由也作了限定。他写道:“关于自由,我愿意说:在它充分的限度内,它是不受拘束地按照我们的意志行动,然而正当的自由是按照我们的意志同时又受他人的相等的自由所制约的限度内的不受约束的行动。”用通俗的话来讲,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既要自己活下去,又要让别人活下去。 

除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外,杰斐逊的人生观也有其独具的特色。 他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追求幸福也是人生的目的。然而,他对于幸福这个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他看来,政治自由和经济上的保障固然是幸福的前提条件,物质上的享受固然是幸福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与禽兽不同,对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幸福。他反对穷奢极欲,反对纵欲,而强调节欲。他反对物质主义,反对肉体享受至上。他所珍视的,是高尚的、优雅的精神上的享受:对艺术的欣赏,欣赏田园风光或大自然之美,与志趣相同的朋友盘桓,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读书以及在与家人团聚中享受天伦之乐等等。他特别指出: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互相体贴,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他最为向往的幸福,感人至深。他写道:“(我是在)我的家庭的怀抱和天伦之乐中,在与邻居的交往中,在书本中,在我的农田及家庭的有益健康的活动中,在每一个花蕾勃然怒放所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中,在从我身旁吹拂而过的每一阵微风中,在休息或活动、思考或息念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时间和行动的完全自由中,寻求幸福的。” 

而且在杰斐逊看来,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都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他说:“在我们内心中最丰富的幸福的资源可以供我们和平地、安全地享受。”“防止痛苦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反求诸位己,满足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他对于读书的乐取有起独到的体会。他道:“那些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到的乐趣,才是聪明人所指望的唯一的乐趣,因为别人可以从我们这里夺走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算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知识上的乐趣,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在这个人生观的指引下,杰斐逊早在1781奶奶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幻想或潜在的渴望。他幻想美国成为一个由小农构成的农业共和国,而把工业留在欧洲,因为他反对大工业,反对资本主义。这便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按照他的设想,在这个共和国里,每个人都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他们乐天知命,自食其力,过着独立自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人们督忠厚淳朴,都讲求道德,因而这也是一个互助友爱的社会。他们生产劳动,是为了维持一个小康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稳定的,不像工商社会那样时时刻刻有破产之虞。这也是一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全家人都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可以永远享受家人团聚之乐。与金钱至上的工商业社会不同,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斤斤计较、得失利害的金钱关系,而是一个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充满人情味的关系。 

杰斐逊的这些幻想都表达在他所写的《弗吉尼亚纪事》一书及给友人的信里。这些文字读起来,使人们立刻联想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及“桃花源诗”。因为在这个“秋熟靡王税”的桃花源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中人间乐园会很自然地使充满忧患的尘世中人悠然神往。 

从上面谈到的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和他的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中,吾人可以归纳出几个思想倾向: 

第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杰斐逊重视的情谊和道义,而不是金钱。他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友爱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关系。 

第二,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他重人而轻物,把人放在第一位,而把物放在次要地位上。他重视人的尊严,他提倡民主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因为专制独裁同志把人视为刍狗,甚至把人当做牛马,而民主最能维护人的尊严。他之对小农制经济一往情深,就是因为小农制最能保障人的独立自由,最能维护人的尊严。他反对美国发展大工业,是因为在他看来,大工业会把人降低到附属地位,工人在资本家的压榨下变为机器的附属品。在大工业制度下,物支配了人,金钱支配了人。在资本主义下面,人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这说明,在杰斐逊心目,人高于一切,人就是目的,而其他一切,包括财产甚至政府,都不过是为人服务的手段。 

第三,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杰斐逊把人的精神生活放在首要地位,而把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这里,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物质生活,因为物质生活是人存在的前提,但是他反对人们沉溺在物质享受之中而不能自拔。他最重视高尚的、雅致的精神生活,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和禽兽区别开来,才能不虚度这一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以上三个思想倾向综合起来,就是杰斐逊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它既可以译成“人道主义”,有又可以译成“人文主义”,但是,我觉得译成“人文主义”,最为恰当,因为人文主义不但包涵人道主义,而且也有文化的内涵。 

杰斐逊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学问之渊博,在同时代的美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关于杰斐逊的学问,卡尔•列赫曼作了最为公允的评价。他说:杰斐逊不仅在同时代的美国,而且也在同时代的欧洲,是最为博古通今,最为多才多艺的人物。在欧洲,只有哥德堪与他比肩而立。 

但是杰斐逊并非生尔知之的圣人,天才加勤奋玉成了他这样杰出的人才。他之勤学是异于常人的,读书是他最大兴趣。他说过:假若没有书,他是无法生活下去的。他于书无所不读,手不释卷,博览群书。 

杰斐逊之刻苦读书,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着他的高尚的目标的。他是希望通过读书来陶冶自己的人品道德,并且培养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正如他自己说的,他读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杰斐逊不但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而且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不但长与外交,因而为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 

作为总统,杰斐逊充分地表现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风度。 

第一,他虽然是一位学者兼思想家,但是他一旦从政,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埋头于政务早上台后,他一开始就提倡平民作风,反对摆架子,反对排场。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在内阁里,他从不以长官自居,遇事总是和阁员商量,能以理服人,勇于纳谏。他当州长,当国务卿,当总统,都没有个人荣耀感,没有权力欲,更没有以权谋私。在担任总统时,他只是感到个人责任加重了。如何恪尽职责,如何为人民谋福利,如何维护民主,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作为国家元首,他遵纪守法,一切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从来不让行政机关凌驾于人民代表机关之上。他清正廉洁,禁绝纳贿。终其一生,他从未参加任何投机活动(在美国革命领袖中,参加土地投机者比比皆是)。而且,他从来不玩弄政治阴谋,不勾心斗角。他一直坚持主张实行公平选举,反对选举舞弊,光明正大是他为政原则。更可贵的是,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热烈爱戴,但是他始终以人民的公仆自居,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第二,他的施政方针,一切以人民的愿望及要求为依据,决不自己另搞一套。 作为思想家的杰斐逊,在当选为总统后,本来是想大有作为的,想把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抱负全部付诸实践,但是他又想到: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美好的政治纲领或改革计划,他没有权利把它强加于人民;他在施政时不但应该照顾国民的承受能力(他曾说,为国民做好事不能超过国民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应该按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去做,因为他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什么救世主。 

虽然如此,他的政绩还是辉煌的。他在财政上实行了大胆的改革,体现了抑富扶贫的原则。他实行精兵简政的措施,这表现了民主的精神,因为政治民主要求削弱国家机器。 

他的更大的、发生持久影响的政绩有二:一是合并路易斯安那。美国独立后的领土只局限在大西洋与密西西比河之间。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阔土地称路易斯安那,它原来是西班牙的土地,1800年西班牙把它转让给了拿破仑的法国。1803年美国合并了路易斯安那,于是美国领土一下子增加了一倍。 

美国之合并路易斯安那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奇迹。因为它的合并不是通过血腥的侵略战争,也不是靠欺骗手段,而是用金钱从拿破仑的法国手中购买到的。这就是说:这次合并是靠和平的外交手段实现的。这是合乎杰斐逊的一贯思想的,因为他历来主张: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诉诸武力。 

二是他在巩固美国民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历史学家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在理论上和法律上为美国的民主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建国后,在华盛顿和亚当斯当政期间,他们保留了君主制度的大量残余;汉米尔顿在担任财政部长时,依靠贿买手段控制了理发机关,从而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并且实行了掠夺人民的财政政策联邦党人在亚当斯担任总统期间,不顾宪法的规定,实行了压制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煽动暴乱法》)。这一切,使得美国偏离了民主的轨道,并且朝着带有君主制色彩的金融商业寡头统治下的集权体制方向划下去,尽管它在表面上披着共和国的外衣。 

杰斐逊在上台后,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把美国重新引上民主的正轨,并且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民主。 
他首先从国家生活中扫除了一切君主制遗迹,因而缩小了当政者与人民之间大距离。侵犯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被废除了。汉米尔顿通过贿买手段控制立法机关的现象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且,其掠夺人民财政的也被保护人民利益的财政政策取而代之。杰斐逊还恢复了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原则,并严格地遵守了这个原则。他在宪法的构架内建立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合作关系。 

杰斐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道德家。 

如前所述,杰斐逊为了弘扬道德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但是道德的弘扬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他能以身作则,把道德规范付诸实践,他在家里是一个模范丈夫、模范父亲、慈爱的祖父,并且对兄弟姐妹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对朋友也以情谊为重。他提拔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更难能的是,他的仁爱不仅施于亲近的人,而且也施于一般人。他同情穷人,时常施舍穷人。他出使法国时,时常到寻常百姓家去了解人民的疾苦。他是以悲天悯人的怀抱同情人民的。他的民主思想及施政方针都是以爱民为出发点的。 

对于政治家来说,有私人道德与政治道德之分,杰斐逊是二者兼备的。可以说,杰斐逊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 

这样,杰斐逊是一位集杰出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杰出的政治家和杰出的身体力行的道德家于一身的稀世伟人。 

杰斐逊以他的丰功伟绩泽及美国人民,美国人民迄今对他有甘棠之思是自不待言的。更为重要的,他是一种精神力量。他的深厚的民主思想,是他留给美国人民及全世界人类的重要的宝贵遗产。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一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他的人文主义对于金钱万能、人欲横流和崇高物质主义的当今世界,会发生针砭作用。 

如果回过头来,把杰斐逊和中国历史上的子产、诸葛亮、文天祥、方孝儒相比的话。可以看到:他们在表现的形式上或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行为、思想和业绩都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字。 

像杰斐逊这样历史巨人,我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情仰慕钦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