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长安迎战亚历山大——历史架空

 东方秦戈 2007-03-16
在西方战争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希腊军团的步兵方阵,它曾经打得波斯军团闻风丧胆,直到千年之后,希腊军阵的苗裔瑞士步兵军团,依然称雄欧洲。

按照史宣节在《希波战争篇》中的描述,希腊军团的步兵方阵,由重甲步兵构成,行动起来如同枪林之后的活动长城,令人望而生畏。

“希腊军队最主要的兵种是重装步兵。。。重装步兵的基本武器是一支长3米的矛,外加一柄短剑作辅助兵器。最主要的防护装备是一面直径约1米的圆盾,通常挽在左前臂。圆盾是木制结构,呈凸镜形状,外表有一层青铜蒙皮。重装步兵头戴青铜头盔保护头部和双颊,上身穿戴整块打造的青铜胸甲,腰带上悬挂有貌似短裙的青铜片甲保护腹部,两腿穿着胫甲保护脚踝至膝盖的小腿正面。

希腊密集阵士兵肩并肩排列,通常有八行纵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方阵通常稳步前进到距离敌阵150米的距离,然后开始奔跑,逐渐加速,最后50米全力冲刺。

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长矛如林冲刺而来,接敌时动能惊人势不可挡,防守一方前几排的步兵阵线往往会立刻崩溃,或被洞穿,或被践踏。密集阵前排每一个士兵身后都有7名士兵拼命向前推挤,整个方阵如同人肉坦克一样不可阻挡,敌军的阵形通常很快就会瓦解。“

这种描述准确的描述了希腊军阵在历史上的强大威力,它对后世战术纪律的形成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开创了西方军事思想中对于装备,作战方法重视的先河,以至长盛不衰。

希腊方阵的顶峰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它使用更为加长的巨型长矛,长矛的长度增加到15至18英尺,需要用两只手方能操持。方针的纵深加强了,重装步兵方阵的前6排士兵平持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有时后排士兵会把长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头。方阵整齐行进时,步调一致,长矛挺立,蔚为壮观。有史料记载,在皮德那战役中,人们一见到"密密层层向前伸出的长矛阵势,顿时就吓得魂不附体了。"亚历山大依靠马其顿方阵横扫欧亚非大陆。

历史让希腊人在印度大发思乡的牢骚,从而阻止了亚历山大继续东征的脚步。从而避免了东西方当时最为强悍的两大帝国的碰撞。如果亚历山大帝国再得到百年时间,它也许就能够越过印度河以东的山地沙漠天险,进入中国的范围,这时,东方的文明正在黄河长江两流域大展雄风,剽悍的秦军正是中国最有进取精神的武装力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机会欣赏东西方军事文明的一次激烈碰撞了。

历史没有假设,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猜测东方军事家怎样迎战号称天下无敌的马其顿方阵。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东方的中国怎样打仗。东方军事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更强调兵行诡道,对敌作战中,更强调怎样“破”敌军,而不是建立一种无敌的作战方法,这造成对军队训练和装备的不足,但是它却把机动灵活的战术发挥的登峰造极。因此,这种战术纪律严密,战法固定的方阵一类目标,或许正是古代中国军事家最为发兴的对手。

如果亚历山大兵发长安,古代中国的军队碰到马其顿密集军阵,将会怎样迎战呢?

有的朋友说假如亚历山大碰上的是唐朝大将阿史那必寒或者于阗王李圣天,这个仗根本不会打起来,阿史那必寒(社尔)这样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将领,有着善于用轻骑兵歼灭步兵军团的传统,他们的战术就是乔装退却,将步兵军团诱入疲劳和缺乏补给的境地,然后切断其退路,迫使其不战自溃。

确有无数名将为此折腰,汉高祖刘邦就被困到了白登山。然而,虽然这极尽东方战争艺术的精华,我却不欣赏这种战法,原因有二,第一,以这种方法歼灭马其顿方阵有些胜之不武,就好像把一个拳王先用迷香放倒了再痛殴,未免不仗义,不过这种打法将被其他东方骑马民族大显神威;第二,亚历山大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让他上当,也不是那样容易的,能不被他翻弄,已经要算幸运。

马其顿军阵的确厉害,但是它的缺点也不容忽视,这里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机动力比较差,不如骑兵那样迅捷,第二,是必须保持死板的阵型,当然可以有计划的变阵,可是一旦阵型大乱,就无法作战。那么,让东方的战士和马其顿军阵正面对撞吧,地点,就选在长安城下的渭水平原。我想到的,中国军队统帅大概会采用六种战法破掉马其顿的方阵,且整理三种比较有特色的,也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和补充。

第一招:郑庄公出迎

假如中国军队的统帅是郑庄公,这一仗,多半是要靠战车来打的。

郑庄公是传统的春秋战车战专家,他在长葛之战中把战车玩出了鱼鳞阵的花样,大败周天子,获得了春秋小霸的称号。假如马其顿军碰到的是郑庄公,郑庄公采用的作战方法恐怕还是战车,但是,鱼丽阵他不会摆了,因为对手不同,根据郑庄公的特点,他能够发明鱼丽阵,肯定也能够发明某种东西对付亚历山大。

中国的战车战,也是很讲战术队形的,卫懿公和狄人交锋就是冲得太快乱了队形杀身成仁。和马其顿军相比,郑庄公的军队也有同样的缺点,那就是骑兵还形不成主力战斗力,弓箭的威力不足,不足之处是部队的武器,毕竟没有马其顿军的威力强大。但是春秋的武士很要面子,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精神,面对敌人不会掉头就跑,这是一个优点。

那么,推测郑庄公的战法大概是把主力收在后方,而以若干战车作为前锋列成稀疏阵型迎战马其顿军。

马其顿人都是用轻骑兵,轻步兵解决波斯战车,但是中国的春秋战车恐怕没有那样容易处理,因为它的周围还有井然有序的步兵阵呢! 春秋时代的中国战车兵有它的特点,一辆战车,实际上是一个活动的堡垒,包括数名甲士和围绕战车作战的数十名披甲步兵,所以按照上面的阵型,郑军前锋很快就会被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战斗单位,各自为战。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出动马其顿方阵消灭这些前锋战车。这样的战车部队,肯定是抵挡不住马其顿军的方阵的,一交锋就会死伤惨重。

各自为战是最容易被歼灭的阵容,问题是,这样希腊的密集阵正面便会被这些独立的“战车堡垒”切割成一段一段,难以形成完整的平面啦!即便是有的战车部队全部阵亡,马其顿军也不可能踩着战车继续冲锋,只好从两边绕开。

希腊方阵最怕的就是阵型混乱,这时就大概会非乱不可了

这时候,郑庄公大概就会把战车主力放出去了,冲击方阵两翼,郑军的武器是带钩的戟,战车又高,从上向下的啄击,或者钩住马其顿军的长矛左拉右拽,正是他的长处 – 没听说马其顿军对“防空”有过什么准备。

等马其顿方阵乱成一团,十五英尺的长矛就不再是好武器,而是累赘了。

这种战法,我的感觉庄公胜率不低,唯一的问题是前军损失会比较大,要放楚国蛮子这样不怕死的上阵。牺牲前锋,老郑自己兄弟都逼死,这种狠劲儿是有的。

第二招:白起出迎

白起在长平之战歼灭赵军四十万,赵国五星上将赵括亲自冲阵,虽然“身披重铠”,还是被乱箭射死阵前。如果白起迎战亚历山大,可以想象,他将采用的是运用新式武器的打法 – 他的致命武器将是 --- 弩。


这效果将如同拿破仑用重炮屠杀马木留克骑兵一样疯狂。

弩箭,是军阵的克星,欧洲也是随着复合弓的发达,军阵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一直到15世纪,欧洲的战场上也没有出现过弩这种武器。而中国的行动要早得多。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一种远射武器,跟现在的步枪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由于增加了发射用的机栝,因而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除了像弓一样可以使用臂力以外,还可以利用脚力或者机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大增加。《复活的军团》提到秦军的劲弩 --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而秦国劲弩的射程更远,极限可能在900-1000米之间,现代步枪的射程是在1500米左右。青铜剑在战场上主要用于防身和近距离格斗,而战国至秦期间,远射兵器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更大,是当时的主导兵器之一。”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比其它铜镞长一倍有余。迄今为止,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镞。强弩配以精良硕大的铜镞,无与伦比的杀伤力足以令人心寒。”

赵括披了几层甲都被射穿,正是其威力体现。

不用再多说了,在秦弩面前,马其顿的精兵再还没有来得及发挥长矛的优势时,就将被利箭洞穿!马其顿的长矛,优势在其长,如果碰上攻击距离更长的秦弩,那就如同战列舰碰上了飞机。更可怕的是秦弩可以预先上好弦随时发射,还可以瞄准,专打马其顿军中扛矛柄的士兵,让他倒在阵中变成绊脚石,而且前排的长矛变成朝天。。。

马其顿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冲,早点儿和敌军接触上,就能够使用长矛了。遗憾的是中国军队还有下边这种玩艺儿。

这就是冲车,外面蒙着牛皮,极为高大,弓箭手从上面乱箭射下,马其顿兵却没法杀伤弓箭手,如果放下长矛来试图推翻冲车呢?那就只能叫“乱了阵脚”

其实,咱这还是客气的呢,如果把老曹的霹雳车搬来,朝亚历山大的方阵里扔几个磨盘,那效果。。。

讨论同时代的古代战争,不能搞时间错位,否则用拿破仑的火器部队去和亚历山大打仗,亚历山大还不是要全军覆没啊。所以必须注意时间。
郑庄公姬寤生 (前757-前701)处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早期,比亚历山大早500年左右,所以不可能与其作战。就算真能活500多岁去和亚历山大作战,中原的作战方略历经春秋战国,也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了,不可能与郑庄公时期一模一样了。
至于秦国的不败战神白起,也不可能与亚历山大作战,详情在下文中说明。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开始东征,前331年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进行高加米拉会战并胜利,前329年侵入中亚,前327年夏侵入印度但被迫撤军,前324年全军回师巴比伦,历时10年的远征结束。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突然患病逝世。
从时间上分析,亚历山大如果进军中国的话,其时间应当是在中亚作战之后进军印度之前的前327年上半年。此时他已经在中亚取得一定战果,士气尚存,而还没有启动南侵印度之心,在前327年上半年开始从中亚进军新疆是有时间上的连续性的。而从印度撤退以后,尽管在时间上是可能的,但是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们已经是思乡心切,士气不存,尽管尚未立刻回师,可是已经不具有继续东征中国的可能了。所以可以确定,如果能够东征的话,唯一可能的时间是前327年上半年开始进入新疆。
从兵力上分析,高加米拉会战时候亚历山大的兵力是4万步兵和7000骑兵共4.7万人。经过几年的战争,必然会有所损伤,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如果东征的话,其兵力应当是4.5万人左右,其中骑兵6000左右。
现在来看进入中国之后的情况。
前327上半年,亚历山大率领4.5万人侵入新疆境内,进入南疆塔里木盆地。盆地里基本上都是一些绿洲农业的小城邦,有些甚至全城人口都没有亚历山大的军队人数多,因此可以想象在军事上亚历山大军队不会有多少损失。但是南疆广阔的地域的大片的沙漠,尤其是罗布泊和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之间的白龙堆沙漠,会导致相当的给养问题,造成一定的非战斗损失。参考亚历山大从叙利亚到波斯的战事基本上进行了两年以及新疆和西亚两地的作战空间大体相当,可以认为亚历山大军队达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时候,军队数量为4.4万人。由于在白龙堆沙漠中,马匹的损失率很高,大体可以认为骑兵下降到2000-3000的数量。此时的时间大体为公元前325年年底附近。
此时在河西走廊的居民是游牧的月氏人(就是后来秦汉时期被匈奴人赶到中亚的大月氏人)。考虑到大月氏人游牧性质和战斗能力,不会对亚历山大军队造成重大损失,只能干扰和迟滞其行动而已,亚历山大军的马匹会有少量补充。大体可以认为在河西走廊将历时半年左右。则大体在公元前324年夏,亚历山大军队达到兰州附近的黄河,已经到达秦国西部边境。此时兵力大约4.4万人,其中骑兵3000左右。

公元前324年夏,西方世界的战神终于要碰到伟大的秦国了!!
此时中原各国正在干什么呢?
公元前324年,东周国周显王45年,已经是显王末年;秦国惠文王14年,即更元元年,也就是秦国的主人称王的第一年,正值经历旺盛的壮年;齐国齐威王33年,为威王末年;楚国楚怀王5年,为怀王初年;赵国赵武灵王2年,正是大名鼎鼎的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登基不久;魏国魏惠王称王后的第11年,也就是其成为魏国国主的第46年,正值惠王后期;韩国宣惠王9年,为宣惠王中期;燕国易王9年,为易王后期。
我们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秦惠文王、齐威王、楚怀王、赵武灵王这些人,正值此时。

首先重点来看我们的主角——秦国。秦惠文王(也称秦惠王)的前任就是实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此时距离秦孝公时在前359年开始进行的商鞅变法已经35年,秦国国力已经相当强盛,已经从魏国手里夺回了潼关附近黄河以西的秦国旧地,通向山东六国的大门已经向秦国敞开;此时秦国的相国(名义上相当于宰相,当时的实权大体相当于外相)是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就在前一年的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命张仪攻魏,夺回了焦和曲沃,还把陕也夺了下来。从此,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被秦国夺回,魏国闭塞秦国的陕也被秦国夺取了。秦国终于打开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几代秦国国君的梦想在秦惠文王手里终于变成了现实;秦国西北方向,在甘肃陇中、陇东地区和宁夏地区,有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义渠国,秦惠王7年到11年(即前323年到前327年),秦国灭掉了义渠国,从此拥有了大片优良牧场和马种,到我们的焦点——前324年时,秦国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此时秦国最著名的几个大将有魏章(即当初商鞅诈取的魏国人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时就已经是名满华夏的名将)、司马错(历经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楚人甘茂、异母弟公子疾(在攻楚战争中,公子疾和甘茂两位秦国的重臣被作为魏章的助手)。
不久的以后秦国将作出的重大行动:7年后的前317年在函谷关附近,秦国将击败五国联军,杀八万二千人;8年后的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国。

再来看看山东六国。
齐国:齐威王,拥有我们东方的军事天才孙膑和名将田忌,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和邹忌讽刺齐王纳谏的故事都发生在齐威王时期;可惜在前341年孙膑率领齐军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之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也辞官归隐,齐国虽大国地位尚在,然已无名将。
楚国:楚怀王登基不久,还没有什么突出的显示,楚国强大的地位尚在,但此后在这个无能国君手中,楚国将不断丧师失地于秦,楚国的强国地位葬送在他手里,变成一个虚弱的大国。此时,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是28岁。
赵国:著名的赵武灵王此时才即位2年,年龄也不过16岁左右,国政尚在几位大臣手中,著名的胡服骑射要到16年后才出现。此时的赵国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连林胡、楼烦也乘机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魏国:魏惠王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拥有军事天才孙膑的齐国,开始衰弱,此时也不能称强了。
韩国:虽然素有“劲韩”之名,拥有宜阳这天下著名的铁山,铁兵器制造业也一直为列国眼热,但是宣惠王的前任韩昭侯好不容易改革出的一点成绩又被葬送了。不要说一流的秦、魏、赵、齐、楚都打过韩国,甚至连二流的宋国都敢于攻打韩国。此时的韩国,怎一个弱国了得。
燕国:老资格的诸侯国,不过一直是边地弱国。不过此时的燕易王,其王后确是秦惠王的女儿,日后将几乎灭掉齐国的燕昭王就是这个易王妃的儿子,秦惠王的外孙。
总的来讲,此时赵、韩、燕三国尚是老牌弱国,齐、魏也已经衰落,只有楚国尚可称强国,但是也处于衰落的边缘。放眼天下,强国劲军,唯有大秦!

秦国迎击军队的将领
在与亚历山大这支来自西方的军队作战的时候,由于秦国不可能不一点也不顾忌山东六国趁火打劫,因此相国张仪必定坐镇都城咸阳,或者活动于六国之中,使山东六国不至于趁机攻秦。而六国或力弱,或新君即位,或为秦姻亲,或国君无能,在张仪的铁嘴之下,应当不会对秦国有所动作。而司马错则会在朝中或者东方边境领军,防备六国尤其是楚国的突然袭击。
魏章虽然早在秦惠王的前任秦孝公时就已经投秦,但是一直到12年后的前312年,还能作为秦国的庶长领军与楚国军队10万争夺汉中,楚军大败,大将军屈匄、副将逢侯丑等70多名大将被俘,8万楚军战死沙场。可见在前324年,魏章还正是能够领军作战的颠峰时期。所以魏章必定作为秦军主帅迎击亚历山大军队,而甘茂、公子疾将作为魏章的副手出征。
这时候也许就要有人问了,秦国的不败战神白起呢?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作为左庶长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一直到前257年逝世,见于史书的时间一共37年。考虑到白起的非正常死亡(被赐死),其死亡年龄不会大于60岁,则可以推断白起的出生年份不早于公元前317年。而这个最早的估计前317年,也在我们的焦点——前324年的7年之后。这就是说,秦军将与亚历山大作战的这一年,白起还没有出生呢。即使我们的估计有十年的误差,白起的出生年能够再提早10年到公元前327年,那么作战的这年白起也不过是呀呀稚语的幼儿,当然不可能上战场了,更不要说为将领兵了。所以,很遗憾的,我们的战神将不得不与西方世界的“战神”亚历山大失之交臂了。
所以,秦军的迎战将领将是:主将——庶长魏章,副将——甘茂、公子疾。

战争的进程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4.4万(其中骑兵3000)到达兰州附近的黄河,并渡过黄河进入秦国境内。这一地区属于秦国的陇西郡。由于西部方向在灭掉义渠国之后已经没有什么称得上敌人的力量,而且兰州地区处于秦长城以外,人口稀少,所以驻军应当比较薄弱,只有少量防备游牧民骚扰的守城部队。可以想象亚历山大军攻破这些分散的薄弱小城应当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损失轻微。在这一过程中,守备士兵应当有人一方面回报秦长城的守备将领,一方面在亚历山大军进军途中,以骑兵使用弓弩进行骚扰。大约10-15天后(根据距离,参考步兵行军速度计算),亚历山大军队抵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来到了秦国的西部长城面前。长城守将在此前对得到的报告是不信的,认为报告的士兵有夸大敌情的嫌疑,因为此前从来没有西方还有步军为主的强大军队的消息,但是在亲眼见到这支军队之后也不敢轻敌了,开始尽力组织自己手上有限的兵力,开始部署长城防御。亚历山大军队在经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轻松战事之后,不免对东方产生轻视。在渡过黄河后,轻松攻占了秦国一些边鄙小城,就更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了。现在终于在终于见到了巍峨的长城,开始对秦国有了改观,不过轻视思想未能去除。
亚历山大派出侦察骑兵侦察,在确认了长城不能绕过之后,开始砍伐树木建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秦军坚决的防守和强弓硬弩给马其顿军的攻城部队造成相当的损失,但是终于由于兵力不足(只有2、3千人),在20-30天后终于长城被攻破。(各位看官,不是俺轻视亚历山大,只要看看只有数万人的腓尼基的城邦推罗抵抗了7个月才被攻陷,俺让秦军只守长城大半个月就被攻破,已经很给亚历山大面子了。)守军损失数百人后撤出阵地,而马其顿军的损失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多人,总兵力只有4-4.1万人了。由于攻城主要损失为步兵,所以此时其兵力构成大约为3.7万多人的步兵和近3000人的骑兵。
秦军守军撤退后一方面向咸阳报告军情,一方面联合少量的地方守备部队,沿途对马其顿军加强骚扰。
马其顿军在狄道稍事休整后,开始沿着渭河谷地继续东进,逼近秦国腹地,并沿途攻占一些防守薄弱的城池。由于秦军的加强骚扰和攻城的少量损失,可以认为马其顿军在大决战时已经下降到4万人,其中步兵37500人,骑兵2500人。
上面已经说过,此时的秦王是秦惠王,此时的秦国也正是强大之时,只不过主要军力放在东线防备六国,才让马其顿军在西线拣了个便宜,进入秦国国境数百里。秦王在得到长城被攻破,马其顿军还继续东秦,逼近秦国发源地、几代先王的陵墓之地今甘肃天水地区,大为震怒。秦王于是立刻命令魏章作为主将,甘茂、公子疾作为副将,调发大军西进迎敌,要求务必保证先王陵墓的安全。同时司马错加强东线防御,张仪开展对六国的外交活动,确保六国不会趁火打劫,进攻秦国。
话说魏章率领大军西进,终于在公元前324年的8、9月间,在绵诸以西(今甘肃天水和甘谷县之间)的渭水谷地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碰面了。

大决战将要展开!!!

秦军数量和构成
从秦国和山东六国的作战情况看,历次大战中,斩首数万到十数万的战争屡见不鲜,则可推断秦军的出战兵力常常在10万以上。此次魏章出战,尤其是有保卫秦国先王陵墓的责任,兵力不可能太少。结合司马错谏伐蜀的文章,此次出兵当在5万以上10万以下。考虑到守陵重责,且认为总兵力为8万人。参考央视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对长平之战秦军的构成分析,秦军中应当包括长矛兵(和马其顿军一样长达7米的长矛,可以组成方阵)、铍兵(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米5左右,铍兵也是靠队形去冲击对手)、戟兵(戟的长度在 2 米 80 左右,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戟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弩兵(分为三排,轮番射击)、骑兵(弓弩为主要武器)、车兵(包括适合正面作战的传统的有步兵配合的车兵和适合袭扰追击的纯粹的车兵),此外还有特种兵“陷队之士”(用现在的话叫做敢死队)。考虑西部地区接近秦国的马匹来源地,因此部队中骑兵的比例应当比长平之战的秦军骑兵比例高。

马其顿军的数量和构成
上面已经讨论过,总兵力4万人,构成大约为步兵37500人,骑兵2500人。

地形
天水以西,为连绵山地,只有狭窄的渭河谷地还算平地,相信这里才是马其顿军喜欢的战场。这里今日是干旱的黄土高原,当年则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9月初的一天,在天水以西的渭河谷地,秦国大将魏章率领的8万秦军,将要和亚历山大率领的4万马其顿军开战了!

战场阵形
马其顿军:参考与波斯军队在高加米拉会战中的情况,马其顿军阵形应当为一线中央为步兵,两翼为骑兵,右翼前方有弓箭兵、标枪兵,两翼后方配有二线骑兵,作为机动兵力。

秦军阵形:参考长平之战,一线三排弩兵,然后是长矛方阵、铍兵方阵、戟兵部队,两翼骑兵部队,另外还有迂回到敌军背后进行攻击的骑兵部队。

作战过程分析
根据高加米拉会战的情况,亚历山大仍然采用惯用战术,令其右翼向右前方斜向开进。但是在秦军密集的长射程弩箭袭击下,马其顿军的弓箭兵射程不足,弓箭兵和标枪兵损失惨重,少量的骑兵在秦军骑兵的优势数量和强劲弓弩袭击下也损失惨重,不得不命令长矛方阵加快推进。马其顿方阵的战法是缓慢推进到离对方150步的距离才开始跑步冲锋,但是在弩箭袭击下已经有很大损失,只有由于优秀的士兵素质还勉强保持队形,不至于崩溃。但是很快的,秦军迂回到侧后进行攻击的骑兵部队开始发挥作用,马其顿军缺少侧后防御的队形在骑兵的袭击下开始变得混乱,终于到了可以冲锋的距离了,马其顿方阵开始跑步加速。秦军长矛方阵也开始冲锋,铍兵方阵和戟兵部队拉开适当距离跟进。秦军弩兵由平射改为仰射,继续对马其顿方阵进行杀伤。两边的长矛方阵终于接触了,一片血雾暴起!还没等幸存的马其顿士兵换上短剑,秦军的铍兵方阵也冲到了。失去长矛、阵形散乱的马其顿士兵遭到严重杀伤。接着秦军戟兵部队接踵而至,5人一组,对马其顿军开始进行近战。马其顿军的近战武器只有剑,长度不及戟,而且各人各自为战,也不如秦军的5人组作战效率高。秦军车兵也开始加入战场,在步兵的配合保护下,高大的战车几乎成为一个个活动堡垒,所向披靡。失去斗志试图撤退的马其顿士兵又遭到轻车兵和骑兵的追袭。
一天之内,4万马其顿军全军覆没,其中被俘者约为3000到5000,秦军损失不足2000。我们著名的亚历山大先生受伤被俘,被押送咸阳,于历代先王宗庙被斩,以告慰大秦历代先王之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