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 DB53/103-2006,DB53/T171-173-2006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9118-19121-2006 目次 DB53/ 103—2006 普洱茶……………………………………………………1 DB53/ T 171—2006 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11 DB53/ T 172—2006 普洱茶生产技术规程………………………………17 DB53/ T 173—2006 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23 前言 本标准3.1,3.2,3.3,5.1,5.3,5.4,5.5,8.1, 普洱茶是云南传统的特色历史名茶,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划分、定义、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代替DB53/T 103—2003《普洱茶》。 本标准与DB53/T 103—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昔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技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增加了普洱茶(熟茶)和昔洱茶(生茶)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对普洱茶的类型和等级划分进行了调整(见第4章) ——对普洱茶的感官品质进行了调整(Z5,2); ——对普洱茶的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进行了修改(见5.3,5.4) ——增加了附录A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思茅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业协会、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才有、纪文明、江虹建、程达、名志、苏向宇、张埋珉、李太仑、李文华、许琨、周红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3/T 103—200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C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GB/T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GB/T 6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冷冻饮晶、饮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94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 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06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10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脂和澳氰菊酡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C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 GB/T 8313 茶 茶多酚测定 GB/T 9833.6 紧压茶 紧茶 C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NY 524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6 紧压茶运输包装 S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计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普洱茶 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3.2普洱茶(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3.3普洱茶(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4 类型与等级 4. 1 普洱茶按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普洱散茶、普洱紧压茶。 4.1.1 普洱散茶按品质特征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十一个等级。 4.1.2 普洱紧压茶不分等级,外形有圆饼形、碗臼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4.2实物标准样 4.2.1 普洱散茶 普洱散茶根据各级别的品质要求,逢单制作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各级标准样为该级别品质的最低界限。 4.2.2普洱紧压茶 普洱紧压茶不做实物标准样,由企业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留存。 5 品质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5.1.2 普洱茶必须洁净,不含非茶类夹杂物。 5.1.3 普洱茶不得着色,不得人为添加任何非茶自身的物质。 5. 2 感官品质 5.2.1 普洱散茶 普洱茶(熟茶)中的散茶,其感官品质特征见表1,审评方法见附录A 表1 普洱茶(熟茶)——散茶感官品质特征
5.2.2 普洱紧压茶 普洱茶(熟茶) 中的紧压茶,其外形整齐、端正、匀称、各部分厚薄均匀、松紧适度,不起层掉面。分洒面、包心的茶, 包心不外露。审评方法见附录A。 普洱茶(生茶)。外形匀称端正、压制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汤色明亮,叶底匀整。 5.3 理化指标 5.3.1普洱茶(熟茶)理化指标见表2。 . 表2 普洱茶(熟茶)理化指标
5.3.2普洱茶(生茶)的理化指标见表3。 表3 普洱茶(生茶)理化指标
5.4 安全性指标 普洱茶安全性指标符合CB 2762、CB 2763、NY 5244以及茶叶食品市场准入的规定,详见表4 。 表4 普洱茶安全性指标
5.5净含量允差 普洱茶产品包装,其单件产品净含量允许负偏差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 法,的要求;批量包装产品净含量不允许有负偏差;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 单件定量包装茶叶的净含量允许负偏差见表5。 表5 净含量允许负偏差
6 实验方法 6.1取样和试样制备 6.2感官品质检验 6 2.2普洱茶(生茶) 按5B/T 10157,GB/T9833.6规定执行。 6.3理化指标检验 6.4 安全指标检验 6.5净含量检验 紧压茶的净含量检验按GB/T 9833.6执行:其它包装规格的普洱茶用满足称量要求的计量器具,按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 7 检验规则 7.1组批及抽样 7.1.2抽样:按GB/T 8302进行。 7.2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需由生产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抽检,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销售。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净含量。 型式检验 产品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a)当原料、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b)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c)产品停产半年以上,又恢复生产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4 判定规则 7.4.1 在符合本标准的自然贮存条件下,普洱茶(生茶)经缓慢后发酵形成普洱茶(熟茶),其理化指标按本标准表2进行检测判定。在自然后发酵过程中的普洱茶(生茶),其理化指标界于本标准表2、表3之间。 7.4.2 产品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若大肠菌群、致病菌和安全指标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则直接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若其余指标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可从该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并以复验结果为准。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 1 标志 标签、标识应符合GB/T 191、GB/T 6388、GB 7718的规定。真实反映产品的名称[如:普洱茶(熟茶),普洱茶(生茶)]、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等,并清晰可见。 8 .2 包装 8. 2.1 包装应符合SB/T 10035、SB/T10036规定.包装应牢固、洁净、防潮,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长途运输。 8 .2.2 接触茶叶的内包装纸应符合GB 11680的规定,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卫生安全、无异味。 8 2.3 普洱茶包装要清晰标明“普洱茶(生茶)”或“普洱茶(熟茶)”,可使用不同的颜色包装,以示区别生茶或熟茶。 8 .3 运输 8.3 .2 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曝晒。 8.3 .3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 贮存 8.4.1 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放置, 不得混放。 8.4.2 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8.4.3 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8.5保存期 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