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夏虎牢之战

 johnbobyray 2007-04-01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白居易<<七德舞>>
  
   
决战前夕郑夏唐实力对比
  
 
  (一)王世充。
  王世充,这个在所有话本小说中都难逃庸碌狡诈小人嘴脸的人物,因其人品低劣,其军事才能也每每被人有意无意的贬低。其实只要看看他能参与到最后的三国角逐之中,就知其绝非泛泛之辈。他是隋末最能扫荡群雄的将领之一,枭雄李密就败在他的手里,那一战,十分经典,王世充先假传神灵旨意打消将士对瓦岗军的惧意,且先准备好一个貌似李密的人在激战最酣的时候突然出现,称李密被擒令瓦岗军心大乱一败涂地。他是小人,却绝对不是庸人。
  
 
  唐郑几番交战,李世民是很花了些心思的,大名鼎鼎的玄甲天兵就是和王世充交战的过程中创建的。而唐郑决战的青城宫之战,也是李世民经历过的最为凶险的战斗之一。混乱之中李世民与唐军主力失散,爱马飒露紫中箭而死,敌军已认出他(可能一直都盯着他),一拥而上,陪随的邱行恭舍命相助才得以杀出重围。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大将段志玄,与主力失散被郑军俘虏,发力挣脱束缚才脱身,可见郑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劲的,其组成部分应该是隋守东都的部队和瓦岗降军,可能就是nono说的正规军到底不同吧
 
  两强相逢勇者胜,这场恶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郑军终于不敌,退回城内,洛阳从此被困。
  
 
  李世民肃清外围王世充的据点之后,强攻洛阳未果,改为长期围困,但洛阳为隋朝东都,防御甚严,足足困了8个月,洛阳依然未破。史载唐军此时已疲惫不堪,人心厌战,不断发生军士甚至大将逃亡之事,以李世民治军之严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见情况之严重。李世民不得已颁下强硬军令:“敢言班师者斩!”以稳定军心。
  
  据说高祖李渊闻知此事后,曾密诏秦王世民撤兵,翻案派史家李树桐认为此事不可信,因窦建德当时尚未起兵援郑,唐军压力不大。二来李世民刚刚颁下军令,岂非有意触犯?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如前所述,当时唐军人心散乱将卒纷纷逃往,事态之严峻是李世民领军以来从未有过的。李渊一向知道这个儿子心高气傲性情倔强,担心他是不是碍于颜面硬撑,于是派人到军中了解情况,如果真是李世民有心退兵却拉不下脸,则由高祖出面下诏回师。而以李世民的性格和当时李渊对他的爱宠信任,也完全做得出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让封伦回京解释继续围城的事情。合情合理,李树桐的意见略嫌轻率。日后李世民讨刘黑闼时就绝对不敢这样了,这是后话。
  
  李世民整顿军心围困洛阳日久,城中已严重缺粮,连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饿死的不计其数,3万户人口只剩下3千户。虽然不断的有人想开城出降,但王世充防卫甚严难以得手。
  
 
就在这个时候,窦建德的援军到了。

   (二)窦建德
 
  看史书很容易被窦建德的仁爱宽容所感动,他的确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但要说他出兵救郑是为了履行承诺,那倒是不尽然。李世民武德三年出兵攻郑的时候,他已经答应了王世充的救援,还写了封信给李世民要他归还侵占郑的土地(这个不好说他是天真还是强横),李世民把使者扣留下来,信也懒得回。(蔡东藩说李世民是快人快语,从不说废话,嘿嘿,赞一个!)但唐军步步紧逼,王世充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直至东都被围,期间以仁义闻名的窦建德却好像根本忘了这回事一样,收徐元朗,灭孟海公,赶着扩充自己的势力。直到洛阳人都快饿死完了,唐军也疲倦困顿之极,大侠窦建德才施施然出场,怎么看都是坐山观虎斗捡现成便宜的居多。
  
  于是留范愿守卫曹州,调孟海公、徐圆朗的所有军队向西救援洛阳。到达滑州,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打门迎他们入城。继后,窦建德攻陷管州,杀了管州刺史郭士安;又攻陷了荥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用船运粮,向西溯黄河而上。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辩派遣手下将领郭士衡带几千兵马与窦建德会合,共十几万人,号称为三十万,在成皋东原扎营,在板渚修筑宫室,派人和王世充互通消息。
  
 
从士气上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气势正盛。从实力来看,自古以来河北多好汉,‘天下精兵尽在赵代’,夏军的战斗力远强于王世充的洛阳军,看后来刘黑闼的战斗力就可以知道了。事实上夏军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胜多负少,当然,没有和李世民指挥的唐军最精锐的主力交过手,但也不失为一方雄师,并不是没见过市面,没打过硬仗的。从河北赶到虎牢,夏军推进极快,唐军牵制夏军的主力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便被击溃。对于洛阳攻坚战中疲惫不堪的唐军来说,窦建德10万大军的到来的确让人震怖。
  
 由此已经可以知道,凌敬的大策略是否能奏效?我以为,所谓洛阳之围自解是不大可能的。如前所述,洛阳城缺粮已久,全仗着城池坚固死撑,窦建德的援军是他们唯一的指望(所以抓了窦建德王世充就立刻投降了),要是知道窦建德临门甩手一走,奔自己的前途去了,只怕那口气就撑不下去了,只怕一时三刻就会被唐军攻破。但对于窦建德来说,趁着乱世多占地盘,对夏军是有好处的,反正他也不是非救洛阳不可,说穿了还是想占便宜而已。
  
  另外一点,关于长孙安世是不是李世民派过去的间谍问题,长孙安世的确是长孙安业的弟弟,长孙皇后的异母兄弟,但却绝不会是间谍。史载李世民派长孙安世入城劝降王世充之后,杀了王世充一批大将,囚王世充,窦建德,长孙安世等入长安,如果是间谍,这时候使命已经完成了,没必要再委屈他了。
  
  此外,他们虽然和长孙皇后是异母兄弟,但素来不合,曾仗势欺人的把长孙无忌兄妹赶出家门,幸有舅父高士廉收养。贞观年间长孙安业犯法当死,一向不过问政事的长孙皇后破例向唐太宗求情,说如果你杀了长孙安业,天底下一定以为是我有心报复,可见之前彼此如陌路,李世民是不可能找长孙安世做间谍的。

   (三)李世民
  
  李世民平王窦之战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武德三年七月﹐东击王世充
  1. 肃清外围据点,合围洛阳
  2. 断洛阳粮(洛阳粮尽之前,王世充曾拼全力出成一战,即是前面提到的青城宫战役,但几年前他断粮前的拼死一战击败了李密,这次却被李世民击败)
  其间窦建德继续扩张,侵占唐境,破孟海公,徐元朗,势力与日俱增。
  
  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拨十万余众西上
  1. 留齐王元吉围洛阳,屈突通辅政。
  2. 自领3500精骑赶赴虎牢,断王窦联系
  3. 25日到虎牢,26日与尉迟敬德及4名随从直叩夏军大营,以身诱敌,小胜。算是给个下马威,鼓舞唐军士气。
  4. 不断派兵骚扰夏军,断其粮草
  5. 5月1日以牧马之计诱出夏军主力,2日两军对峙于汜水兩岸。中午趁夏军士兵吃饭将领议事军纪混乱之际,唐军飞涉汜水,骑兵冲锋,敌溃,擒窦建德,降王世充。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接到窦建德举兵10余万援洛的消息,李世民正在青城宫前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过程是大家所熟知的。包括屈突通等名将在类的大多数唐军将领认为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唐军腹背受敌,主张暂先退保新安以避敌锋。唯有郭孝恪、记室薛收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孤城,同时由唐军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窦军的西进,先消灭窦建德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自下。世民然之,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兵3500人,于三月二十四日先期出发,进据虎牢。
  
  查诸史籍,其实世民占据虎牢围洛打援之计已决,召开会议听取大家意见,也只是等待一个人说出来罢了,也借机观察各将领对此的反映吧。在对薛收计策称善之后,屈突通等人即提出反对意见:
  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这时候,不是薛收,反而是世民亲自出来解释了:
  世民曰:“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
  “通等又请解围据险以观其变,世民不许。”可见其态度的坚决。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有咂舌于他勇气的:“3500vs10余万,想想刘黑闼率领的夏军的战斗力,李世民哪儿来的自信?”故此一般都觉得他这样决定是年少气盛,好勇斗狠,但李世民虽然战斗上喜欢冒险,但战略层面还真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当时唐军面临的战场局势很明朗,洛阳只要围困住就是成功,窦方面则要力战拿下。3500骑兵,应是唐军的精锐,史书上有的做“东趣虎牢”,有的做“先趣虎牢”,李世民白日调兵,当着王世充的面绝尘而去,毫不把郑军放在眼里,固然是出于对郑军的轻蔑,更可能是因为军情紧急,不及从容布置。事实上,唐军24日出发,25日抵达虎牢,26日李世民便主动出击骚扰窦建德大军,证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跟唐军抵达虎牢也就是前后脚的区别。
  
  推测李世民当初的想法,应是率这3500骑兵为先头部队,赶在窦建德前面抢据虎牢,再随后增兵,但由于郑兵出城,齐王李元吉迎击失利,行军总管卢君谔战死,王世充更联络突厥进犯唐境,虽然这些战斗都是以唐军获胜告终,但无疑对增兵虎牢造成压力,在此情况下,
  即使有所增兵,也不可能很多,3500骑兵,加上虎牢原有守军,推测唐军总数当在1万以下。

二、傲如骄阳——李世民的抉择
  
  如上一节所述,窦建德所率夏军固然兵力强大,士气高昂,但也有不少弱点:
  1. 窦建德军事能力不如李世民远甚。(可以用远甚吧?)
  2. 夏军缺乏玄甲天兵那样的精锐骑兵和尉迟敬德那样骁勇的将领。
  3. 刚刚收编孟海公、徐元朗军队,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如唐军。
  在今后的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弱点,从而取得最后胜利的。
  
  对照而言,夏军的短处正好就是唐军的长处:骑兵精锐,猛将如云,李世民足智多谋,治军严谨。唐军的战斗力在隋末唐初未必是最强的,比如薛仁果统率的西秦军就比当时的唐军彪悍,但耐力和韧劲却是当世无双,如收复河东之战,李世民坚壁清野,迫使宋金刚粮尽退兵,但宋金刚也是名将,当李世民发觉时已经跑出好远。世民率军急追,一昼夜行二百馀里,因长时间的急行军,步兵后勤全跟不上,身边就剩几千骑兵。宋金刚没想到他来得那么快,猝不及防之下一连组织了八道防线,全被他击破,“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当时他已两天没吃饭,三天没解甲,找了半天找到只羊,命熬成汤与全军分享,睡了一觉接下去又追!这次追到介休,宋金刚组织了两万人马,一场大战,再败之,斩首三千级。金刚轻骑走,李世民仍然穷追不舍!狠吧^_^
  
  不过宋金刚也是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屡败屡战竟然还想组织人马再打,但手下却已经吓破了胆,根本不愿意再回去面对李世民,于是只好一路这么逃下去,从此一蹶不振。李世民追了几十里追到张难堡,因为又累又饿已经说不出话来,“左右告以王不食,献浊酒、脱粟饭。”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军如果组织性纪律性不好的话,恐怕这一轮急行军下来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个光杆司令也说不定。耐力和韧劲不足的话,也不可能仍能保持体能大杀四方。汜水之战,李世民趁着夏军吃饭的时间发起攻击,是不是因为唐军已经给他训练得忍饥挨饿的本领高人一筹呢?一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唐军的坚韧并不全是李世民铁腕治军的缘故,他本人在军中的崇高威望,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个人崇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战胜的时间很多,当时他在唐军心中,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于是我们在史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描述“见秦王帅旗,王师大奋”——他一定不会失算,一定会带他们走向胜利,正是这种对主帅近乎盲目的信心,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唐军对于庞大敌军的畏惧。
  
  当然,反过来说,李世民的善战之名,也给夏军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首次遭遇战小挫之后,窦建德一直无所作为,也是对他太过忌惮了吧!
  
  纸上谈兵了这许多,但要把的这些优势全部应用到实战中去,并不是件容易事。在数千对十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下,这些优势就好像美丽的肥皂泡泡,可以想想安慰,却不可以视为倚仗。事实上过去唐夏的多次交锋,唐军都是败多胜少,故此畏敌情绪颇浓。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了,如果士气再不振作,那就只有等死了。
  
  故此,李世民到达虎牢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怎么鼓舞起唐军的斗志和战意。

武德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亲率步骑3500人达到虎牢。
  
  虎牢,北濒黄河,南依嵩山,当东西交通要冲,扼古代中原腹地,系中州之安危,古有九州咽喉之称和“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的说法,历来为兵家争战之地。春秋鲁隐公五年,燕助卫伐郑,郑凭虎牢之险战败燕国。汉高帝二至四年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汉军凭虎牢之险,与楚军抗衡,最后迫使楚军议和,划鸿沟为界。历经百余年修葺扩建,虎牢已经成为雄奇险峻的赫赫关城,整个中原的西大门。建在大伾山的中央山腰,居高临下的控制着东西两面的要道,南有汜水,北有济水萦绕,城高四十多丈,依山势开合,险峻异常。
  
  武德四年二月,王世充部沈悦向李世绩投降。沈悦为内应,王君廓趁夜袭取虎牢,取得制权。这里我要纠正一下我以前的看法,唐夏两军的确是先后脚到,但,抢先一步的却是夏军。但由于虎牢关是这样几乎无法绕过又极难攻打的堡垒,窦建德没有马上开始攻击,而是屯兵成皋之东原(成皋即是虎牢,但虎牢关却是由唐军控制),一面遣使和王世充取得联系。所以,当李世民于3月26日6骑轻出挑战夏军时,看到的是整齐严谨密如蚁巢的夏军大营。
  
  为什么我认为夏军只比李世民刚来不久呢?窦建德不是菜鸟,从他以往的履历来看,他也是一位颇有智谋的名将,不可能不知道虎牢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援军的话,安营扎寨以后怎么说也要攻打一下的。当然,这个理由并不充分,重要的是第二点。窦建德扎下大营之后遣使与王世充取得联系。与此同时,唐军的探报也到了。李世民经过简短的阵前会议之后,立即中分麾下,命屈突通等和李元吉围守洛阳,自率步骑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王世充登楼望见,不知道唐军在干什么,竟不敢出城偷袭。这说明,王世充当时尚没有和窦建德取得联系,所以才会对唐军的动向感到迷惘。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李世民为何敢以区区6骑挑战夏军大营的原因,而窦建德的反应,又为何如此奇怪。因为,3月26日那一天,窦建德根本不知道李世民已经来到了虎牢!
  
  所以,在李世民自报家门射杀夏军斥候的消息传入营中的时候,窦建德的确有理由感到震惊和疑惑,才会不多不少的就派那么些人去追击,领头的也不是什么名将,稀里糊涂的给引进了包围圈。
  
  李世民固然勇武过人,胆略超凡,但也要看到轻骑挑战的背后,是夏军缺乏猛将,骑兵薄弱的事实。没有猛将,那么至少魏宣武陵事发生的几率不大,追得近了尉迟敬德可以收拾。骑兵没那么精锐,那么见势不对逃起命来大概也没问题。毕竟昭陵六骏都是千中选一的好马,撒开来跑估计没几个追得上的说^_^
  

在下面的征战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窦建德对于唐军的行动一直不甚了解,频频出错,直接影响了夏军的决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决定虎牢之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虎牢天险,和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就算夏军有10万之重,只要闭关不出,自保坚持几个月可也没问题。但洛阳却是经不起拖的,几个月下来洛阳一破,双方合兵气势如虹,再来收拾窦建德那就容易多了。
  
  李世民开始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
  
  所以,分兵虎牢拒敌看似凶险,细细分析起来却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而放松对洛阳的包围退保新安,弊病却是显而易见的:“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
  
  用李世民让房玄龄劝说高祖的三个比喻来解释:一个人已经卡住了另一个人的脖子,而且让对方喘不过气来了,是不是松开手,让对方休息一下再卡;一锅米饭,快煮熟了,是不是把火撤了,停会儿再升火造饭;一张网已经将鸟网住,但那网上有一处绳也已经不结实了,是否先把鸟抓了再补网,还是回家去拿绳子来,等补好网再抓网里的鸟?
  
  由此可见,李世民不愿解围东都并不是什么近乎狂妄的自信,而是不甘心放弃这么一年多来的攻郑成果而已,而王世充之强悍与善于忍耐,也可以从他数败于李密之下却最终获胜看得出来。朝仓隆景在《东都繁华梦》中总结李密的失败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他的不善胜,“遇事不尽;李密困东都不肯力克,讨宇文化及而不尽灭,终使王世充、窦建德等坐大”,前车之鉴,李世民当然不肯重蹈覆辙。
  
  固守虎牢,以逸待劳,成为李世民最初的选择。当然,那时他还没有跟窦建德率领的夏军正式接触。

中原逐鹿,虎牢屯兵,唐夏对垒,谁主沉浮?
  
  在李世民扫平天下的群雄之中,窦建德是最让人惋惜的一个。仁义可风,不嗜滥杀,比之后世的农民起义军如李闯王之类的流寇作为,更令人景仰。他不是没有军事才能,事实上虎牢之战以前窦建德的表现,完全可以称为名将,河间七里井之战,以二千对三万,大破隋将薛世雄,直接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一跃成为河北最强大的起义军。也不是没有政治才能,剿灭宇文化及之后表演的那场政治秀就很高明,窦自己因为逃避徭役而起义,此刻却完全是为隋朝报仇的模样,参拜萧皇后,隆重为炀帝发丧,当然也顺便接收了隋的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一批隋朝旧臣,其中包括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裴矩更为他制定朝仪,修订法律。窦建德的夏王从此不再是自封的,从旧隋臣眼中的“盗匪”摇身一变成了正式政府官员,甚至是可以投效的主公,也就是说,窦建德的政治地位,也得以确立。
  
  还不止如此。窦建德更斩宇文化及人头传送远嫁突厥的隋义城公主,并护送萧后入突厥,由此跟突厥搭上关系,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至此,窦建德兵锋之盛,已完全具备逐鹿天下的实力。
  
  之后,窦建德趁唐军主力对付刘武周的时候频频攻唐,所获颇丰。下面总结一下虎牢之战以前唐夏历次交锋的胜负情况,主要取材于通鉴:
  1. 武德二年初四,陷邢州,执总管陈君宾。
  2. 同年六月,陷沧州
  3. 八月,陷陷州、相州、赵州。
  4. 十月,李艺破窦建德于衡水。
  5. 击败名将李世绩,攻陷黎阳,俘虏淮安王李神通,同安公主,魏征等,李世绩以父亲被掳的缘故,投向窦建德。滑州及附近州县等部望风而降。已经降唐的徐元朗也叛唐归夏。窦建德的势力,至此达到极盛。
  6. 武德三年五月,窦建德再败于李艺手上,并听谗言杀大将王伏宝。此时唐军已平定河东,并接收了刘武周的全部地盘。
  
  由此可见,唐夏交兵窦建德胜多败少,难怪有轻敌之心。但一直不能战胜李艺,当他尽发倾国之兵援郑的时候,李艺一直象一把高悬的利剑,威胁着他的后方,令他作决定时不能不瞻前顾后,有所顾忌。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只是一些极偶然的因素。现在再来审视令窦建德开创霸业的河间七里井之战,充满了神秘。薛世雄带领三万大军,王世充、张镇周等并受其节制,而窦建德只有两千人,且军中缺粮,将士惶惧,纷纷弃城而走。薛世雄以为他们都怕了自己,得意万分,毫不设防。窦建德于是率领一千人去劫营,自率敢死队280人先行,因为所在之处离薛世雄的大营还有140里,天亮之前未必能赶到,窦建德于是与众人约定:如果天亮之前赶到就劫营,如果已经天亮就投降算了: “夜至,则击其营;已明,则降之。”
  
  这实在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关系全军生死存亡的大事竟然如此儿戏!如果是要决心劫营,早一点出发不就可以,何必要等到下午?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说为薛世雄大军压境发愁的窦建德经人推荐去咨询一个据说很有法力的女巫,窦问前途吉凶,女巫回答逃走和投降都大凶,只有在日出前进攻才大吉。而占卜时已经是下午,于是窦集合手下,命令立即出发,但纵然如此,离薛世雄部还不到一里的时候,天开始亮了。窦建德沮丧地准备投降,这时候,上天伸出了它不可抗拒的手,突然间天降大雾,咫尺之间不见人影,窦建德的心情,大概只能用狂喜来形容,一声天助我也,杀将进去,薛世雄本来自恃强大,不加设防,此时尚在睡梦之中,猝不及防之下,三万大军就这么当场溃败。
  
  我个人是不大相信女巫这回事的,推测起来,大概是窦建德为了鼓舞士气进行这么一次近乎自杀性的攻击假托女巫传话吧,王世充后来为了振作军心迎击屡败他们的李密,也同样找了个人来跳大神。看来隋唐之际,女巫神棍之类真是很好混饭吃^_^ 但那场天降大雾真是没法解释,只能说天佑窦建德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后来李世民对阵刘黑闼,罗士信自告奋勇去守洺州城,李世民于是让手下用旗语告知罗士信五日后将提兵来援。谁知这旗语竟然被刘黑闼军所破解(厉害,那时候就有谍报术!),于是在必经之路上安排下1万名弓箭手,只待李世民前来送死。谁知突然天降大雪,大军不得进,遂逃过这一劫,刘黑闼安排的伏兵却给冻死冻伤一大半。这么说来,是不是窦建德的运气比薛世雄好,而李世民的运气比他们都好?一笑。
  
  不过,审视河间七里井一战,倒是和虎牢之战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的自恃强大,不加设防,首脑人物猝不及防,因而被兵力上居于绝对劣势的敌人所败。不同的是,李世民是察觉到夏军士卒纪律松懈而推断出的,算是比较主动吧,但当时窦建德的首领人物都在开会,搞得现场混乱不堪,局面不可收拾,恐怕却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算是捡了个便宜。而在大战之初,为了打消军中对强敌的畏惧情绪,李世民也同样采取了一些方法,不过,和王窦二人不同,他借助的道具不是神灵,而是他自己。

罗艺本为隋末割据势力之一,降唐后一直率领旧部镇守幽州抵御突厥,不能算是李唐嫡系人马。这样说来窦建德对唐战争中未曾败过也是说得过去的,只是窦建德主力攻唐之时,正是李唐王朝最危急的关头。当时由于刘文静事件,李渊对李世民存有心结,不愿意由一个儿子独掌军权,另一方面也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人人都给机会,于是由李元吉守太原,裴寂及永安王李孝基双赴河东道,李孝恭李靖征江淮萧铣,河北交给淮安王李神通,北方有突厥梁师都作乱,河南还要防御王世充,不曾想刘武周大举进攻之下,齐王元吉弃守太原,裴寂连战皆败,永安王李孝基殉职,顿时搞得手忙脚乱遍地开花,河东全面告急,更没办法兼顾河南河北。王世充乘机吞并河南全境,而窦建德的运气也不赖,遇上的正是李神通这位常败将军,李世绩在他手下也算倒了霉,要一直跟着这位主子混,别说是名将,恐怕连头颅都保不住。但若以李神通的水准来衡量,无疑会令窦建德对唐军的真实实力产生误判,从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定。
  
  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击破孟海公,个人的声望及夏军的士气,均已达到了顶峰。此时唐军久攻洛阳未下,士卒疲惫,洛阳城内的郑军,更是饿得啃吃树皮。谋士刘彬遂向窦建德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现在唐郑主力决战,正是夏渔人得利之机。刘建议窦发兵援助王世充,联手击败唐军后,趁郑的力量严重削弱,一举灭了王世充,合并郑军后夏一定势力大增,而唐则因主力被击败元气大伤,再趁机一鼓作气灭掉唐,则天下大业可成,实为天赐良机。
  
  窦建德分析局势,认为此计可行,于是不顾尚有罗艺芒刺在背的威胁,尽发倾国之兵援郑,统大军,挟胜势,救危难,实则所谋乃大,欲一举歼灭两国,一统天下!
  
  正因为窦建德心怀夺取天下之志,日后用兵才会如此踌躇,如此犹豫再三,只因以他的才智,要一举灭掉两国,实在是不大容易,需要思量思量再思量^_^
  
  不过在他发兵之初,情况看起来还是很乐观的。由于唐军主力尚在洛阳城下,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夏军穿州过县,直入无人之境,转眼就从河北打到了虎牢,窦建德的心中,想必踌躇满志到了极点,原来唐军如此不堪一击,一举两克统一天下的恢宏梦想,似乎正一点点地变成现实。李世民纵然名满天下,但对于从未和他交过手的窦建德来说,仍然是不足畏惧的,正如当初听闻秦王攻洛时的王世充,也曾轻蔑地称他为唐童一样。
  
 
  “贼起山东,未见大敌,有轻我心。”窦建德很快就会尝到轻敌的代价,武德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对唐战争中罕逢一败的窦建德,终于与秦王李世民转战天下未遇敌手的大唐最精锐的雄师,正面遭遇!

窦建德的情况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他的后方不稳,还存在着罗艺的威胁。部队中有不少原孟海公、徐元朗部的降将,凝聚力不强。然而总的说来,夏军的形势还是一片大好的。挟新胜之威,士气高昂,以救危难为名,师出堂皇。拥绝对优势兵力,兵强马壮。而过去多次大胜唐军的骄人战绩,亦令得窦建德的自信心,达到巅峰。
    
  按谋士刘彬的筹划,夏军的战略当时先陈兵迫唐军撤围洛阳,然后合兵一处击败唐军,尽量保全自我,而趁王世充的力量严重削弱时吞并郑军,再一鼓作气灭掉唐军,一举而灭两国,实现其统一中原的大计划。然而李世民拒不解围反而驰赴虎牢的应变方式,显然出乎了他的预料。
    
  李世民的初衷,自然是不甘心一年多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然强硬姿态的背后,却是率久战之师,统弱势兵力,且士气低迷的事实。由于过去对夏战绩不佳,唐军普遍存在着浓厚的畏敌情绪,从大将屈突通也主张撤围即可知一二。李世民几乎是独自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当然也就需要他独自去承担所有的责任。而当时唐军唯一的倚仗,就是由他过去平西秦战河东完胜的骄人战绩而建立起来的个人威望,大唐军中对他有着近乎盲目的崇拜和信赖。(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另一位王级人马李道玄轻生犯险身先士卒却没有达到同样的效果,只因他没有那些奇迹般的胜利作底子,士兵和同僚对他缺乏信任)故此,当务之急,李世民必须强化自己战无不胜算无遗策的形象,加深唐军对他的依赖和信任,振作士气,以此来对抗抵消他们对于强敌的畏惧。
    
  以此角度来审视3月26日他仅率轻骑直叩敌营的冒险之举,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固然对敌需要知己知彼,但也没有必要采取这种近乎疯狂的玩命方式。在他那些简直可以用狂妄来形容的宣言背后,是事出有因的无奈,亦可令我们约略感知到,当时唐军那位年仅24岁年轻统帅身上所肩负的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