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马士基的日子

 wangwanjun 2007-04-02
我在马士基的日子

一个同事离任前的POST,希望对想加入马士基的同学有帮助。


-----------------------------------------

2007年2月28日,我将要离开在这里奋斗一年多的深圳马士基物流,很想写些文字记录下这一年多的经历,不知道从何下笔,尽管是短短一年多,但各种经历记录着自己的成长,也实在很想分享一下。
 
1,加入深圳马士基物流
 
还是从如何进入马士基开始吧,这是2005年底的事情了。在网上投了简历,马士基的ChinaHR网上投递简历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很多公司那种离奇古怪的英语论述题(比如箭牌和高露洁的就答得让人吐血了还没有笔试机会)。当时考虑到马士基的名气,其实心中也不抱太大希望能够最终应聘成功,很快笔试通知通过电话收到,在自己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中山大学逸夫楼,也曾经在这里经历过了不少著名外资企业的笔试,而马士基恐怕是宝洁以外让我最紧张的。
 
首先进行的是IQ测试,一共50道题目,包括逻辑推理,数列推理,图形推理,数学运算等等,其实本质上跟公务员的考题类似,但时间更加紧迫一些,12分钟就要完成。据说当时很多人是跳过所有计算题去做其他一眼就可以看到答案的题目,但作为中山大学数学统计专业出身的我不大可能放弃,也是为了节省频繁翻阅卷子来回作题的时间,我在任何企业的笔试都不会放弃那些要花时间的题目,毕竟有可能别人认为你并不强于逻辑运算而选择筛出。最后50道题我完成了40多道,算是发挥正常,自我感觉良好。据说如果这份试卷做的太好的话,马士基是不要这种人的,估计我不可能牛b到这种地步。
 
逻辑IQ测试以后马上进行的是不限时间的性格测试,主要是选择一些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全部用四字词语组成。对这个测试如何考察Candidate(应聘者),本人就不甚清楚了。但下文会说说马士基员工的性格特点。
 
笔试完后不到10多个小时我就收到了一面通知,可见马士基招聘效率之高实在吓人,很多名气更大的公司都望尘莫及。马士基广州分公司当时在体育东的金利来大厦(现在是天河北信源大厦)。一面是“群殴式”,一位面试官对几个Candidates,全英文,问的只是很简单普通的问题,近乎于闲聊,不像某些企业会有很专门的话题讨论,以及轮流发表意见,似乎HR只是想通过一面考查英语水平,并不涉及过分高难度的东西,最后只是淘汰了少数。然后让我们再做一次那个12分钟50道的题目,(我最后的两次成绩做对30和38,进入公司以后再做一次,那次37,但题目印刷略微模糊影响了发挥,正常应该有40以上),之后马上跟我们约定了下一轮面试的时间,就在两天后。
 
二面之前,我们几个Candidates坐在公司前台旁边的沙发上面等候,突然公司门口冲进来一位小姐,高声喊道:“我是来面试的!”前台指着我们答道:“到那边坐一下先等会吧。”“我是面试官!”之后是我们几个Candidates的笑声啦。
 
很快轮到我了,进入一个周围都是马士基标志颜色浅蓝色的会议室。见到是当时那位“我是面试官”,一对一单挑。我刚一坐下,她就说:“我姓刘。”接着就是噼里啪啦持续了接近1小时的英语对话了。
 
真个过程中,她亲切的笑容让我非常放松,很free地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谈到的都是比较General的问题,她并没有在宝洁的CMK(Consumer and Market Knowledge)那种咄咄逼人穷追猛问你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面试过程中倒是有一点点波澜,她问到:“Which place do you prefer to work?”“I prefer to work in GuangZhou , because my home is just near here.”当时她脸色似乎不太好看,也大致推测到她或许不是广州马士基的人,于是马上补救。“If the company want to arrange me to another place to work, of course I can accept for the company’s need.”之后还说了一大堆物流行业如何如何的新兴,所以很想进入这个行业担当领头羊的公司,气氛得以缓解,之后她还问到让你最自豪的是什么,最什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之后是问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我答了一大堆客户服务方面的无离头理论,她不断提示如何为公司直接贡献什么而不仅仅为客户。我实在想不出,只是答了一句:Cut cost,似乎她对这个答案非常欣赏,给与很大肯定。而后来我们知道了不断压低成本的确是马士基的一个重要Mission(当然包括人力成本)!
 
最后她说了第二句也是最后一句中文,“我不送你啦。”持续一个接近一个小时的全英面试宣告结束,直觉也告诉我,应该可以进入马士基了吧。在半个多月以后,接到了深圳分公司HR的通知上班,工资是大约3分钟1块钱左右,比我第一份工作(Ipsos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要高,也考虑到物流行业是新兴行业,有钱途更有前途,离家广州也不算远,于是欣然答应马上上班。
 
总的来说,马士基的面试给人压力不会很大那种,能够让人比较轻松的自由发挥出水平,也没有P&G, HSBC等等工资超高的大公司那种臭名昭著的n大问题,如果英语还可以(其实小马对英语要求并没有想象当中高,面试也并非一定全英),并非蠢得出神入化(那12分钟50道题做对20多就可以了,马士基中国区平均25,26左右,全球22,23左右,HR居然说公司没有统计标准差,相信马士基也并非一个重视数据分析的公司),性格比较外向并且做事果断(反面就是急躁无耐性),进入马士基工作应该问题不大。马士基里面学各种专业出身的人都有,相对来说,英语专业的比较多一些,理工科学生比较少,而且英雄莫问出处,名牌大学毕业的并不多。
 
2,具体工作。
 
说到具体工作内容,其实我并不想谈太多,对马士基里面的同事来说,看了没有什么意思,对想进入马士基工作的来说,进来了自然知道,而且上文面试经历已经透露了不少应聘小马的技巧。
 
马士基集装箱业务主要分为Maersk Line (马士基航运,简称MSL),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简称MLOG,我所在的地方),马士基全球服务中心(Global Service Center简称GSC),MSL是船公司,MLOG是forwarder(货运代理)和NVOCC(无船承运人)。而GSC是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其实就是一天到晚作数据录入的,这些人是通过公司的性格测试认为适合做长期数据录入工作,专门为ML,MLOG服务(MLOG,ML的人的性格显然是另一种,比较善于交际外向,做事较为果断不拖拉)待遇也相对比ML和MLOG差一些。下面就详细说说我所在的MLOG的工作情况吧。
 
简单来说,vendor(卖方)收到consignee(买方)的订单Purchase order(简称PO)安排货物生产,确定货好日期后向马士基物流下booking,然后马士基物流安排运输到目的地,让consignee如期收到货物。一切按照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标准操作流程)去做就可以了,不许要太多创新的点子。不过如何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还是很欢迎各位员工提出建议。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为公司发展业务,比如卖拖车报关服务等等。而公司对客户服务意识,数据质量,以及员工英语水平的提高都非常重视。
 
总的来说,在马士基的工作只要熟练了就可以做的不那么累,而且熟练过程需要时间并非十分长。而且目前公司对各种流程越来越细化,每个人负责的范围越来越少,做的工作越来越具重复性(有时候会安排轮换),越来越类似于劳动密集型流水线的工作方式,这样的话很好的抵御了人员流动带来的冲击,也可以相应压低人力成本。
 
在马士基物流,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一种比较有挑战的工作就是project(一些用于帮助客户压低运输成本的特殊物流解决方案)。目前我所了解的有两种,一种叫做top up, 简单来说,就是把booking在小集装箱里面的货物装在大柜子里面,同时加入其他散货,可以减低运费(因为小箱和大箱的海运费相当);另外一种就是散货仓库的项目,举个简单的例子:卖方A,B,C各有一个集装箱的货物从出货港口Y(中国)要运到买方目的地R(发达国家分销中心),然后每个集装箱里面各有三分之一的货物分别到达买方店铺a,b, c,传统的做法是把分别把三个卖方的柜子(柜子里面同一个卖方货物)运到R,然后在R把这三个柜子的东西拆开,把每个柜子里面三分之一的货物分别运送到店铺a,b,c;但往往在目的地R的分销仓储成本远远高于出货港口Y,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在Y附近的仓库把三个卖方的柜子拆开,然后让每个柜子包含的货物就分别由三分之一的A,B,C的货物(完全和某个店铺的需求相符),然后再通过海运加陆路运输直接到达店铺a,b,c,这样的话就不用在目的地R进行分销工作。由于往往港口Y附近仓库的分销成本远远低于R(往往只有几分之一),所以可以节省很多物流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当然导致的后果就是发达国家R的仓库以及物流工作人员的失业,可见物流行业的各方面工作的只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发达国家的这个行业发展似乎不容乐观。这在下文谈到整个物流行业的时候还会详细说说。
 
下面说说我在马士基物流时期公司发生的几件值得分享的大事吧:
 
*香港马士基的船务操作相当大部分(据说超过上百个)的职位转移过来深圳
地球人都知道,马士基为了节省成本用了这一招,目前我们看来,这是马士基及其成功的一个决策,整个过程进展得比较顺利(轻微的波折很快解决了)。当然对某些香港同事来说不太公平,但当老板的都想省钱,员工和其他固定支出对老板来说只是一个性价比问题,哪里的性价比高,资本自然会转移。深圳有很优秀很年轻有冲劲的人才,也有相对香港较低的支出,值得马士基的大力投资。个人觉得,这件事的发生很清楚地说明:物流行业在中国大陆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不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物流操作人员真得太容易被取代,整个Migration过程不到两个月已经基本顺利完成(除了某部分愿意来深圳工作的香港同事以外,其他香港人结果如何无需详细论述)。
 
*FACT(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C for Transportation)的实行
马士基为了增加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度而花大价钱开发了这个系统,由集团CFO首先提出,据说很多世界500强公司都有着类似的财务系统,因为公司规模过分庞大,资金流动状况要通过这种系统来让高层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这个系统的正式使用,马士基内部估计会使produtivity下降25%(就是原来3个人的事情要4个人做),结果公司疯狂招了很多人。据说香港马士基正式使用了该系统以后亏损了上亿港元,这个系统的繁琐也引发了香港不少同事的辞职。到底这个系统是否适合马士基,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正如一个以打架为生的人,为了了解清楚自己每天的饮食以及排便状况,而让自己肌肉减少了25%,到底会不会让自己更牛一些,天知道了。
 
*全球马士基集装箱业务在2006年上半年亏损6亿美元
据说整个行业都在亏钱,亏了这点点东西可能对马士基不算什么(算在每个员工头上估计几千美元左右),不过老大也就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如何如何了,比如06年农历新年发过的800元茂业百货购物卡今年就没有啦。
 
*马士基物流在2008年将会失去厦门以北港口沃尔马的船务操作业务
谁都知道Walmart是马士基多么重要的客户,这无疑是对马士基的一个不小的打击。官方解释说这是因为沃尔马想降低风险,使用更多的Forwarder(货运代理公司),并不是马士基的问题"The change in scope is thus driven by factors outside MLOG‘s influence."(从投资统计学上面有一定道理,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很少的篮子里,马士基物流的确占了Walmart的太大份额)。当然沃尔马在厦门以北的港口还会使用马士基Line的船,船公司比物流货代相对稳定一些。

马士基物流的高层对这件事情似乎非常轻描淡写,目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么大的业务流失,只是某位大老板级人物随随便便出了一个E-mail说明大致情况,极其低调。
 




全球每4个集装箱就有1个系由马士基承运。
顶部
西关穷少爷

青铜超级会员
性别:男-离线 Rank: 6Rank: 6
精华: 0
积分: 17606
帖子: 6770
经验: 17606 点
威望: 1 点
金钱: 23453 ¥
魅力: 10739
点券: -2 ¥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3-23
发表于 2007-3-13 18: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3,福利待遇
 
外界某些人认为马士基的员工收入很高,实际上并非如此。大部分人入职之时都是拿着3分钟不到一块钱的工资,而且每年的加薪幅度都是百分之几左右(曾经在一次value session(让大家发发牢骚,让公司灌输类似“八荣八耻”之类的思想的会议)之中某老大公布的数字是百分之八点五,实际上更低一些,年底只有双薪,过节费只有3位数,跟一些年底起码5位数的公司有明显差别。工资水平一直是马士基众多员工纷纷向老大公开抱怨的,但事实如此,据说即使是Chief(管理10人左右的主管,估计要起码4,5年左右可以达到的职位)工资也没有比刚入职翻一倍。相比而言,被马士基在地王上下夹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起薪5K而且每年涨幅30%左右,当然马士基的工作强度、技术含量以及员工素质也不可能跟他们比。

HR老大曾经说过,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人走了,可以很轻易从应届毕业生当中招回来,换句话说,马士基里面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被取代。马士基高层也口口声声说马士基的工资水平是根据专业调查公司(比如Mercer这个所谓世界最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来制定的,但从来没有share任何调查的数据结果,要知道收入本质上就是数字游戏,肯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这一点显然马士基高层过分掩饰(当然或许也涉及到咨询公司商业秘密的原因)。曾经有一次我在上海接受培训,Trainer提到,马士基已经由重视人向重视流程慢慢改变(很有道理,事实如此)。

另一方面,其实经理级以上的职位来说,马士基是明显高于同行业市场平均水平的,但在这里如果不是MISE的话要当上经理就要慢慢熬了,而且还不知道有没有熬出头的一天。
 
另一方面小马很喜欢发一些小恩小惠(例如水果,日历,曲奇饼,电影票,甚至是足浴按摩优惠券这些资本主义式腐朽糜烂的东西)等等,公司也经常让大家在深圳最高级的酒店里面奢侈浪费,也算是福利的一种。每年还有一些team building budget每人2k多,让大家可以经常一起吃喝玩乐增进感情。当然马士基对员工培训也算比较重视,每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上司共同制定自己的培训内容,网络培训也不少。但这种培训用处有多大的话就见仁见智了,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不如把更多的钱用来发工资,钱可以让自己自由支配感觉更加爽一些。
 
总的来说,马士基的福利待遇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种。但无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大部分马士基员工最骄傲的一刻是踏进深圳最高档的写字楼地王大厦的时候,马上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中午去哪里吃足够便宜干净的快餐,然后还要担心一下自己租的房子会不会失窃,年底便发愁怎么把自己打包塞入回家的车上。
 
4,企业文化
 
开放,有活力是马士基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平均年龄不到27也说明了这里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上司和下属之间也可以随便开玩笑。公司有很多team building budget可以供大家一起狂欢,让员工之间关系比较融洽。
 
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是马士基留住人才的最大砝码。有一次公司大老板开心请大家吃蛋糕,其中一位资深员工捧着蛋糕说:“要感谢AP Moller老爷爷啊!!”那种神态,比某些基督教徒进餐前闭目静默感谢上帝赏饭还要虔诚一些。上文也曾经提到,很多人公开向老大抱怨工资低,这估计在很多公司都是很忌讳的做法,在马士基没有问题,当然无论怎么抱怨,月底银行卡增加的那个四位数字还是蚂蚁爬山一般的增长速度。
 
5,MISE(Maersk International Shipping Education)
 
如果参加过马士基的校园招聘宣讲会的话,对这个MISE应该不会陌生了(校园宣讲会往往就只提到这个)。这是马士基里面的一个2年的培训计划,两年内有几次机会去丹麦哥本哈根总部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培训,接触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而且工资补贴不是一般的高(具体多少就不太清楚了)。培训完两年以后可以出国工作担当中层管理职位。
 
其实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管理培训生计划,马士基这个算是比较出名,而且有着比较严格的筛选标准,开始年龄是24岁或以下,性格测试一定要完全符合,英语水平要怎么怎么样,面试如何如何,平时工作要如何突出。
 
能够进入这个培训计划的都是比较优秀的人才,但同时也要付出一些代价,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以外,还有大量的学习考试负担,某些人说自己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也有2,3小时。另一方面,还有一年时间是任由公司调遣去某个地方工作(不过补贴不少)。
 
其实进入Mise基本意味着可以在马士基平步青云,顺利进入中层管理职位,但风险也是有的,假如某一天想离开马士基的话甚至是航运物流行业,这个培训不知道用处有多大。
 
当然不是Mise的员工要爬上去要一定耐心,能够真正爬到公司高层的也有,但那仍然只能够叫做小概率事件。
  
6,物流行业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物流行业在21世纪是怎么样的新兴,而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其实我也是受了这些信息的影响,认为物流行业的确有很好发展前景从而进入马士基工作。
 
在马士基工作一年以后,才逐渐发觉,物流行业在中国其实是一个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行业,并非众多媒体所认为的那样“新兴”(正如前文所说,马士基敢于把如此多的重要职位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并且仍然在迅速增长当中。(与之相比,生物技术尽管在10年前我的广雅中学师兄高考状元曾卫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始已经是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但事实上至今中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仍然没有真正起步,学生物技术的大多数学生不是出国就是转行。热门专业和热门行业毕竟是两回事)
 
具体来说,物流行业有着以下一些比较重要的特点:
 
*技术含量不算高:进入这个行业并不需要接受过完备的专业教育的人才,马士基里面学物流专业出身的人非常少(当然这也和中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开设时间有关),据说在西方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很多只是高中毕业(因为他们母语是英语,所以很容易上手)大部分人都比较容易被取代,员工流失率也比较高(马士基2006年是21%,比2005年高出4%左右,而且永远在招人);
 
*对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客户,老板都有很多鬼,公司日常书面文件都是英语,而且英语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升职空间的大小,公司很重视员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行业对人才有其他什么要求从上文第一部分已经可以看到;
 
*依赖着国际贸易而发展,不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家明确提出减低出口增长对国际贸易从而对物流行业有着何等影响至今难说。要知道国际贸易的发生是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所决定,而这种差异本质的原因在于世界贫富(劳动力成本)差距(比如中国生产的很多商品主要通过航海运输大量出口到西方国家,而珠三角长三角很多靠出口为生工厂里面的工人生活水准之低下,相信很多有责任心媒体的论述让我无需在这里重复)以及技术垄断(发达国家谋取暴利的手段,往往是高技术高价值产品如核心电子元件,空运较多)。

至于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上文所提到的直达store的项目以及香港职位转移到深圳已经充分说明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向发展中地区转移,在发达地区物流行业可以走多远的确要打上问号了。
 
还想说说我毕业前在一家猎头公司实习一个多月的经历,那时候我看到其中一种极其抢手的职位就是某些生产型企业的采购职位(年薪数十万不是少数),往往要求要应聘者有相关产品专业背景(比如电子机械生物化学,宝洁的product supply部门一般就是招生化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联合利华的供应链也明确要求理工科背景),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足够专业的物流知识。专门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大部分是学文科出身,工科出身的极少,而学工科的人往往从事了过分专业技术上的工作,外语和物流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所以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其实如果是学工科出身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在马士基这些大型物流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去自己相关专业的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采购,相信前景不是一般的好。不知道不少媒体认为物流行业如何的新兴是不是看在了这个情况而得出的结论。
 
7, 在马士基学到的

上文已经提过,马士基里面很少学理工科的学生,而我这种学数学统计专业的更加是另类。尽管我的专业优势在这里几乎完全不能发挥,但我必须承认,正因为如此,我学到了很多一个理科学生最最需要缺乏的知识。比如,从一个呆板的数学系环境转移到一个活泼开放的环境当中,学会了如何跟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客户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还有一些很基本的立足商界的bussiness sense和处事方式,相信这些都将使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受益匪浅。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还有英语水平的迅速提高,尤其对我们这些在大学压根儿几乎没有学过英语的人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

8,离开马士基的原因
 
我之所以在短短一年多以后就决定离开马士基,主要原因我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行业,做物流这一行我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会被大大浪费(恰恰不少企业是极其重视这种能力),而且我做事更喜欢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如何做的更好,而在物流行业这种空间并不算很大,一切按照标准流程就可以了。当然囊中羞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上文提到的香港职位转移到深圳以及马士基物流将在2008年失去沃尔马很大一部分业务让人觉得物流这个行业的人太容易被取代了,可能没有一个足够稳定的发展空间,部分香港同事的处境就是一个前车之鉴,这也是促使我最后下定决心辞职的导火索。
 
其实马士基仍然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良好的培训(尤其MISE),融洽的工作气氛,开放的企业文化,如果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觉得适合的话,完全可以考虑长期留下来,毕竟其实比马士基好的公司也不是真的很多,又或者说天下乌鸦一样黑。应届毕业生如果不愿意做物流这一行,在马士基干那么1,2年也很值得,原因正如上文“在马士基学到的”,当然愿意干这一行的话,不妨好好呆3,5年再作决定。




全球每4个集装箱就有1个系由马士基承运。
顶部
西关穷少爷

青铜超级会员
性别:男-离线 Rank: 6Rank: 6
精华: 0
积分: 17606
帖子: 6770
经验: 17606 点
威望: 1 点
金钱: 23453 ¥
魅力: 10739
点券: -2 ¥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3-23
发表于 2007-3-13 18: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9,深圳
 
深圳这个只有不到30岁城市,很有个性,讨厌的人很多,喜欢的人也很多。年轻化是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整个城市人口平均年龄也是不到30,非常有活力,走在大街上很难看到白发人。另外,良好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便利的生活也是深圳这个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当然高昂的消费(尤其是吃饭和房价)也是一个大问题啦。
 
深圳最遭人争议当然是这个城市如何的缺乏历史文化。缺乏历史这一点恐怕深圳无论如何也补偿不了,但深圳政府重视文化的投入却是引人刮目相看。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剧院等等文化设施都是深圳市政府投入巨资建造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交响乐团这个政府唯一重点扶持的文化团体,每年超过2000万的政府投入使得该乐团在中国大陆的交响乐团之中财政状况估计最为理想,加上艺术总监俞峰和助理指挥杨洋师徒二人的出众艺术修养,以及大量招聘外援和体制改革导致团内乐手竞争加剧,深交毫不逊色于隔壁亚洲一流的香港管弦乐团。低廉的票价让深圳乐迷在大部分周末都可以享受到精神的洗礼,深交的大部分音乐会我都会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写的一些关于深交的音乐评论。

深圳已经成功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算是可喜可贺的一桩好事,当然也创下了一个估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的城市当中大学最少的一个,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急功近利,只是希望深圳市政府能够因此而整顿一下整个城市让人担心的治安环境(现在情况如何糟糕大家心知肚明在这里也无须重复啦)。
 
深圳生活节奏的紧张也是很明显,每人在这里都异常的忙碌,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深圳一道令人遗憾的风景线便是密密麻麻布满大街的药店,以及铺天盖地的医疗广告(比广州还要离谱一些),尽管深圳人很年轻,但无疑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用身体换钱,然后用换来的钱治病是一个超级怪圈,或许深圳人实在太崇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道理了,但是否更加应该想想:被延后的幸福不但没有利息,有时候连本金都保不住!人生当中有着很多比工作更重要的东西,深圳人不单应该学会努力工作,更加应该学会如何享受生活和注重身体健康,毕竟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相辅相成。
 
10,尾声
 
无论怎么说,其实马士基还是很值得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在里面工作最少一年的时间,学到的东西非常珍贵。而且马士基在深圳名气很大(单单是地王大厦里面就占了6,7层楼,几百号人,周边的餐馆见到马士基员工不打折的话估计都会门庭冷落),其他公司信得过马士基的用人标准,在马士基跳槽出去的很多同事都混得非一般的不错。

我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如何,但我已经基本决定从事金融业或者是咨询行业,能够同时发挥自己数学和英语方面的特长,还要考虑在什么时候弄一个硕士学位头衔或者是MBA,本科生实在太普遍了,如果还是在校的朋友有机会还是继续深造吧,趁早把这辈子要修的学历都要够,不然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比如现在彷徨的我),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并非轻易就可以被取代的职位其实都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当然物流管理是不需要的)。当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或许还会做物流管理(这应该跟在葛优头上找到一条毛的机会差不多)。
 
最后祝愿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之余都能够好好享受生活!
 
作为一个出生在1983年的小猪,也祝愿大家:
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