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后裔今何在

 草原河 2007-04-09
1600年“鸡冠”生生不息 契丹后裔今何在
内蒙古新闻网 2007-03-30 10:09 

小图片浏览

  开辟新家园

  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帝国,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居住在赤峰地区的契丹部族被迁徙到全国各地。公元939年和940年,辽太宗将南北两院三个石烈(相当于县级)的契丹部族迁到大兴安岭北段的湿地、草原地区从事农耕,成为达斡尔族的祖先。

  进而辽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岭北地区民族群的控制,还将皇帝四季捺钵其中冬、春两季捺钵的行宫设在这里,成为辽朝实际上的冬都和春都,升格为辽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每年的冬末春初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云集此地,凿冰钩鱼、放鹰捕鹅,召集各民族首领商议军国大事。契丹移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当地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1125年金灭辽,契丹由过去的主体民族沦为亡国奴、阶下囚。遂引发了契丹大规模的逃难潮,耶律大石率领的契丹王族不远万里来到中亚两河流域建立了西辽。另一部分是以库烈尔部族为主体的契丹人逃往大兴安岭北段,以射狐捕鼠的狩猎生活为生,卧薪尝胆,发誓不吃金朝的粮食,以谋复仇。留在赤峰地区的留哥部族在元朝灭亡时随蒙古人北迁到大兴安岭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契丹人汇合,共同形成了达斡尔族的祖先民族主体。

  而原来留在故地的一百多万契丹人在历经了金元明三代的民族大融合中,其主体有的融入了汉族,有的融入了女真族,有的融入了蒙古族,到明朝初叶契丹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只有留在大兴安岭北段东西两麓的契丹人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组织和生活习俗,成为传承契丹族血脉最多的达斡尔族。

  而被蒙古人派往南征的契丹军队留下的契丹后裔则出人意料地生存在云南省西部的保山一带。

  本人之根

  在云南省西部热带山地丛林密布的保山地区,交通闭塞,荒蛮落后,这里生活的十几个少数民族均是操高棉语族的亚热带族群。1986年民族学者桑耀华和杨毓骧等人在对保山地区布朗族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时惊奇地发现,布朗族在施甸县分布的族群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称为本人。他们认为祖先来自于北方辽东,姓耶律氏,祖先叫阿保机。经过调查发现保山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本人,总数超过10万。他们之所以叫本人,是认为他们与周边所有民族都没有族源关系,自己又没有成立民族的资格,只好叫本人,以示特立独行,即使是加入布朗、汉、彝等民族的本人,也保持本人的独立身份和对祖先民族的认同。

  那么这些契丹遗民是怎么来到西南边陲的呢?本人自己的传说认为辽代末帝天祚的八弟阿育在辽朝覆亡之后率四员大将转战四川和云贵高原,并改姓取阿保机的首字,改姓阿。到了阿育第三代阿谦时投降了元朝,被元朝册封为副元帅,后因随蒙元军队平定云南,升都元帅,三个儿子被分封到云南西部戍边。阿谦长子阿律芽的儿子阿鲁苏戍守今天的施甸县,元朝灭亡之后投降了明朝,被封为万户,后甸长官司正长官,管辖十八土司,后来阿鲁苏被施甸县的本人追封为一世祖。到了阿鲁苏第三代阿龙执政时叛明,被处死,契丹人纷纷逃亡。逃到深山里的族众逃入到各少数民族村寨的,后来成为该民族的成员,但保持着阿姓。留在山间平坝区的改称莽。后来在明万历年间以后莽姓改姓蒋,成为本人第一大姓。

  尽管本人关于祖先传说难免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但是蒙古军队在平定西南的战争中有契丹人参战确是事实。《元史》曾记载一个叫耶律秃花的契丹王族归顺了成吉思汗,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儿子朱哥继承濮国公爵位,统领七万兵马与都元帅塔海绀十征四川,他的后代不断随元军平定云贵地区,并镇压了多次少数民族的叛乱,并世守云南。朱哥的孙子忙古带因战功卓著被授予为进骠骑卫上将军,遥授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左丞,行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之帅。朱哥子孙三代协助蒙古军队平定西南的史实与本人的历史传说互相印证,揭示了契丹人进入云南的历史过程,也为本人追根寻源找到了历史依据。

  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始了“分子考古学”课题的研究,首先确定契丹人和本人、达斡尔人遗传学的DNA测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先生的主持下,首先提取了乌兰察布盟契丹女尸的DNA样本,然后又在云南保山阿、莽、蒋三姓本人的血样提取了DNA样本。又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的达斡尔人中提取了DNA样本,又参照了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人群的DNA,经过DNA测序排列,终于得出结论,本人阿、莽、蒋三姓与契丹和达斡尔人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而本人的母系起源则与契丹较远。也就是说当时平定西南的契丹军队没有携带家眷,后来他们与当地的女子结婚生子,后代也只能保留一半的契丹血统。

  世代生活在云南的本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契丹民族的传统习惯。他们的语言至今保留着一百多个契丹和达斡尔语的词汇,语言也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他们的族谱中也把阿保机共同作为本人的始祖而加以供奉崇拜。在明清两代的本人墓碑上还令人惊奇地发现了大量契丹小字的碑文,证明就连辽朝时期尚不普及的契丹小字竟然在云南的契丹后裔中间流行过。

  本人在经过DNA测定为契丹后裔之后,在云南的本人中间迅速掀起了一股认祖寻根热潮,要求回归到祖先民族的名称中去,但是由于中国民族甄别工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完成,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框架不能改变。本人万般无奈只好成批地改为达斡尔族,这个与他们血缘最近同祖同宗的民族,使云南这个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又增加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山的本人们正在期盼着能够有一天回到赤峰契丹发祥地认祖归宗。

  认祖寻宗

  2007年3月17日,由黑龙江省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杨优臣先生率领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考察团来到赤峰,开始了他们考察研究辽文化和红山文化的溯源寻根活动。

  考察受到赤峰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接待,赤峰地区生活和工作的达斡尔族也纷纷前来欢聚,使考察团一行感受到了亲如一家的温暖和热情。考察团先后参观了赤峰市博物馆、红山文化遗址和南山生态园辽文化艺术综合体,并和赤峰文博、史学界专家学者座谈。就契丹和达斡尔族的渊流、契丹和达斡尔族文化异同、契丹与达斡尔族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杨优臣先生介绍,目前全国达斡尔族人口13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和新疆的塔城市,其他较为零散地分布在海拉尔市和鄂温克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黑河市。

  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是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达斡尔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思想,17世纪沙俄向中国领土扩张国难当头的环境下,居住在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人用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对抗沙俄哥萨克骑兵的侵略,以血肉之躯,谱写出一首爱国主义颂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映的电影《傲蕾·一兰》,就是歌颂达斡尔族抗击沙俄的悲壮史诗,曾经感动整整一代人。

  达斡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许许多多古代契丹人的习俗。例如契丹盛行的马球运动现在演变成为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达斡尔族为主的国家曲棍球队曾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夺冠,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契丹的角抵、用牛羊肩胛骨占卜、天旱时求雨相互泼水,冬季凿冰钩鱼、秋季用鹿哨吸引母鹿,驯鹰、射猎等习俗几乎都在达斡尔族中间得到了保留和传承。从体质人类学方面达斡尔族人的形象和契丹人极为相近,市博物馆陈列的两尊契丹人木雕像

  几乎与达斡尔人一模一样,使考察团的成员感慨万千。从语言学角度,契丹和达斡尔语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至今达斡尔语中保留了大量契丹语的语汇。就是契丹人使用的典型器皿鸡冠壶也被达斡尔人传承至今,成为当今惟一使用契丹鸡冠壶的民族。特别通过DNA鉴定,达斡尔人的父系和母系都和契丹人最为接近,是和契丹亲缘关系最近的现代民族,古老的契丹族的血脉历1600年而生生不息,在达斡尔族身上得到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