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海根說在傳統的階層系統中,每個人均有雙重地位,即他本身是一「在上者」(superior),亦同時是一「在下者」(inferior),而隨歲月之變,「在下者」總逐漸成為「在上者」;此猶媳婦之可成為婆婆,子女之可成為父母,下僚之可成為上官。而一個中國人在社會或政府上做事,首先在腦海裏考慮的不是「什麼是什麼」(what is what)的問題,而是「誰是誰」(who is who)的問題。因為決定對錯是非的是階層的身份而不是事情的本身。「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說法雖可從父母之慈愛心上說明之,但亦末始不可從權威性上說明之。這種情形可見之於師生、夫婦,亦可見之於君臣、官民,在一般人的心理上,老師總是對的,君子總是不可挑戰的,官老爺總是沒錯的,在中國先秦儒家的原典中,雖然有相對主義的精神,但此只限於理論層,而在行為層上則總為絕對的片面精神所籠制。毫無疑間,這種權威性人格具有安定傳統社會的功能,但權威人格與權威性社會結構交互影響之餘,便使社會的創造力大大地斲(1)喪了,據著名心理學者麥克蘭德(D. C. McCelland)的研究,凡是在「父權控制」下長大的人,均普遍地缺少「成就」(achievement)動機,中國人在父權家庭下長大,故在人格心理上較傾向於權力,但郤不缺少成就取向,只是把「成就」都放在功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