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要求”的诠释作者:北京广播学院/陈善栘

 bq_zhao 2007-05-08

即将出台的广播电视行业标准《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以下简称《行标》)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一项用于全带宽数字电视播出通路的行业标准。制订这个标准的目的在于:及时地顺应各台迅速上马的全带宽数字播出系统建设所需和保证播出质量。也因为,目前正在制订中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数字电视标准尚需酝酿一些时日、暂缓审批。而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用于卫星传送节目的数字播出通路却早已工作三年有余,全国各省、直辖市电视台节目已都纷纷上星,并正在不断地扩展至数字转播车、数字播控系统 ……它们都是以未经压缩的、全带宽的基带数字信号为信源;以数字切换台(处理器)、数字信号用宽带矩阵、跳线器等设备为骨干。建成的数字通路,技术指标好坏直接关系着播出质量和安全。为此,面对数字电视测量、数字电视信号和数字传输系统指标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参数,急需掌握一些初步知识,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践了。通过贯彻标准,来认识运行规律,积累维护经验。同时,也是对数字理论知识和数字电视标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

. 标题
从《行标》的标题来看,电视中心一词是源于国家标准GB/T 14236-93中的术语解释,原文摘要如下:
电视中心TV Centre 系指能自制节目、自办节目、播出节目、并具有录播、直播、微波及卫星传送和接收等功能或部分功能的电视台。
由此可见,将电视中心冠于播控系统之前是有其传统含义的,特别是对数字播出通路而言。目前,正值模拟向数字过渡时期,各台仍有大量的模拟播出设备正在工作着,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凡处在播出线上的任何环节都要慎之又慎,不容忽视。

. 前言
也正因为如此,《行标》在前言中指出:数字电视播控中心是整个电视系统中的核心部门,关键部位。它的通路技术指标直接关系着播出质量。为规范数字电视播控系统的设计、验收、运行和维护,特制定本标准。

. 正文
(一)范围
《行标》在正文的范围中又明确指出:本标准规定了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的数字信号、视频、音频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
(二) 引用标准
《行标》正文引用了四个标准(三个国标,一个行标),这里后面所谈及的 ITU 标准均为参考资料,仅为诠释而引。
(三) 定义
《行标》在正文的定义中对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和串行数字电视信号等三个术语给出了解释。
1.“
播控系统 Master Control System”系指包括:信号源、信号分配、信号处理、信号切换、信号无压缩传输、信号压缩编码和复用的系统。
2.“
数字播出通路 Digital Transmit Channel” 解释为:数字播出通路是播控系统中的一个局部系统,即从数字信号源(录像机等)、数字分配矩阵、应急切换器、数字切换台(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分配放大器(含无压缩数字信号传输电缆)等的通路。见图1

1 数字播出通路示意图

3.“
串行数字电视信号 Serial Digital Video Signal ”应为 :符合国家标准GB/T14857-1993(编码参数)并与ITU-R BT.656-3建议书第三部分所描述的串行接口相吻合的数据流信号。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术语的含意,不得不先看一下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数字信号编码和接口等方面的一些文件及部分内容。
* Rec.ITU-R BT.601-5
《演播室数字编码参数》可以说是数字电视的最基本的标准。亦称数字电视的编码标准 核心内容是:编码信号由YCRCB三个分量信号组成;取样频率是4∶2∶2方式,即:Y13.5MHZ CR CB分别为6.75MHZ; 取样结构为正交;量化级是“8”,也可选用“10”和采用PCM编码方式等。

相应的我国国家标准为:GB/T 14857-93《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专门适合我国62550场、图像宽高比为4∶3的标准结构。它是按REC.ITU-R BT.601-3建议书(1992年版)等效采用的。

* ITU-R BT.656-3建议书系工作在ITU-R BT.601建议书〔A部分〕的4∶2∶2级别上的525行和625行电视系统中的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的接口标准。亦称“4∶2∶2接口标准”。

* ITU-R BT.656-5建议书比BT.656-3建议书增加了适用于图像宽高比为16∶9的部分。为保持与4∶3图像清晰度一样,16∶9的取样频率应为18MHZ。所以,在601-5建议书中,把4∶3部分称作13 MHz 簇成员,而16∶9部分称作18MHz簇成员。鉴于世界和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我国在16∶9图像宽高比的应用方面,准备留作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一起考虑。

* ITU-R BT.799-2建议书系工作在ITU-R BT.601-5建议书[A部分的4∶4∶4级别上的525行和625行电视系统中的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的接口标准。亦称“4∶4∶4接口标准]。已被纳入国标GB/T 14857-93中。

至此,《行标》中“串行数字电视信号”定义所提到的:“数据流信号应符合656-3建议书第三部分中所描述的串行接口要求”,也正是上述的“4∶2∶2接口标准的第三部分”。

现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 第三部分 比特串行接口
接口是一个涉及两台设备或两个系统间相互连接规范的概念。这种规范包括互连电路的型式、数量和功能,以及这些电路交换信号的类型和形式。
并行接口是把数据字的各个比特通过分开的通道同时传送的接口。
串行接口是把数据字的各个比特以及相继的数据字通过单一通道顺序传送的接口。

〔摘一〕接口的一般描述:10比特字的复用数据流(包括视频信号、定时基准信号和内含嵌入音频信号的辅助信号)以比特串行形式通过单一通道传送。在传输之前,要进行附加编码以提供频谱成形、字节同步以及有利于时钟恢复。此外,逻辑约定为信号应采用NRZI形式传送,因此,比特极性对它已无意义。传送媒介可用同轴电缆或光纤作为载体。
〔摘二〕接口的电气特性。分三部分:信源输出(驱动器)、终端(接收器)和电缆(及其接插件)。
〔1〕信源。输出阻抗75Ω(反射损耗>15dB,条件是5-270MHz频率范围内);信号幅度800mV±10%;直流偏移±0.5V;上升时间0.75ns到1.50ns之间(条件是以幅度的20%至80%计)。抖动±UI×10%(PAL制情况下1UI=3.7ns)。
〔2〕终端。终接阻抗75Ω(反射损耗>15dB,条件是5-270MHz频率范围内)。
〔3〕电缆。特性阻抗75Ω。插接件应符合BNC型标准,且连接电缆后应能用于850MHz电路上。

(四)技术指标

1.数字视频通路技术指标
《行标》在拟订正文的“技术指标”时,主要参考了上述的内容。其中,对串行数字信号的“眼图波形”(如图2所示),还做了专门的描述:图2所示的波形为数字信号数据流的模拟波形。系在专用的示波器或监视器上观察所得。由于多次扫描加上示波管的余辉,使单次不规律的跳变(0、1数据码流)重叠成接近方波的波形。两个跳变间隔为一个UI,构成一个“眼”,称之为“眼图”。通过“眼图”的优劣,判断指标的好坏。按定义在各检测点上取值。然后,根据“抖动”、“幅度”等多个参数的技术要求,对比出通道质量合格与否。


2.
数字音频通路技术指标

*此外,ITU-R BT.656-3建议书在“附件1”中的“辅助数据信号应用的概述”部分提及了:时间码、数字声音、监测与诊断、图像显示和其他(图文电视、节目制作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原则建议。
进而,便产生了“符合ITU-R BT.656、BT.799和BT.1120(高清)建议书的数字电视信号辅助数据空间内时间码和控制码的传输”建议书、“符合ITU-R BT.656及799建议书的接口中作为附属数据信号的数字音频及辅助数据”建议书、“数字分量演播室接口中运载的辅助数据信号程式”新建议书和“广播中声音和图像的相对定时”新建议书等。随着各国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也将逐步将其引入,并等效采用作为我们的标准。
* 现将“广播中声音和图像的相对定时”新建议书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尽管尚无定论,也未纳入我国的《行标》,但先接受下来,供实践参考也好。
〔摘一〕ITU-R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
电视信号的声音和图像分量之间可察觉的时间差会损伤观众接收到的节目;
[1] 广播系统中愈益广泛地处理分离的图像和声音;
[2] 数字制作和分配图像信号之间不同的延时;
[3] 节目制作中会包含串级连接的演播室;
[4] 演播室中,声音、图像相对定时的责任应该作为节目导演的职责
[5] 发射设备和接收机会引入附加的、可变的定时差;
[6] 主观评价表明,平均各国实验值为:可检知阈值约为+45ms至-125ms,可接受阈值约为+90ms至-185ms,正值表示声音超前于图像。见图3
〔摘二〕建议
〔1〕在声音和图像信号相对定时的后继测量方面作为基准的零定时,定义在最后的节目源选择单元所在点处,该点的定义可由各国广播组织根据运行需要来定。典型例子可以是:主控室、网络控制室、主切换台或室外广播控制台。
〔2〕从最后节目源选择单元的输出到发射机输入,其间的通路定时差应保持在+22.5ms至-30ms内,正值表明声音超前于图像。注意,通路多由一个或多个数字编、解码器组成,此时,根据ITU-R BT.1203建议书规定,每一单个数字编码器引入的延时误差不应超过±2ms范围。
〔摘三〕附录1 对声音/图像定时差选择建议值的说明
[1]ITU-R BT.265建议书指出,声音和影片画面定位的精度应在+/-半格之内。对于每秒24格影片来说,±22ms即为可接受的变动量。
[2] 对应到电视信号约为半场时间,即约20ms。
[3]测试表明,可检知阈值约为+45ms至-125ms,可接受阈值约为+90ms至-185ms。平均各国测试结果也表明,从“声音超前”经过0点到“声音滞后”有着广阔的可接受范围和可检知界限。分别是 A‘- A 和 B‘- B ,如图 3 所示。


[4]
由于不可检知范围(C-C‘的存在,可容许误差的界限最好限制在主观评价可检知阈值(B-B‘)之上的0.5级(图3上垂直轴为等级分差值)内。主观评价表明,一个等级分的损伤导致延时变化60msA-B);可容许延时应限制在0.5ms个等级损伤之内(B-C)约30ms和超前界限确定为B’-C’斜线约22.5ms

回顾前面述及的内容,不外乎引经据典地浏览了一通标准、枯燥乏味地罗列出一些条款。究竟数字播出通路本身特别是测量方面到底有哪些蹊跷之处呢?现归纳如下:

 

(一) 数字电视信号质量取决于整个通道质量

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似乎对通道质量不那么敏感,多层次、多级数、长距离传输后,经解码再变回视频信号,不仅幅度不变,信噪比还很高。要不就没有信号,有就是好的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数字优点。相比之下,模拟信号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不仅要注意传输距离、通道长度以及设备(或级数)的多少,而且还要注意通道质量(当然,也有好处,用检测过的通道再去传视频信号,能做到心中有数;再坏的画面,即使模摸糊糊了也能看出个模样来;相关的图像还能通过通道质量估计出画面好坏来)。

然而,数字信号看什么呢?

还是看通道质量,而且仍然用模拟的方法。

说起数字电视信号来,从原理上讲,都是 0 1码流,通过编码体现信号幅度等的变化。在传输(包括多代复制、数字处理等)过程中,只要没有误码出现,视频信号的质量似乎与码流幅度无关。但不等于没有联系。而且,正因为能够使幅度低到只要没有误码出现的极限(参见图56),就没有问题。所以,相对来说可传得较远。恢复成模拟信号后,其幅度(仍为 700 mV)以及可能影响信号质量的参数(如信噪比等)均不变。所谓仍然用模拟方式,其原委是:用观察模拟信号波形的方法看数字信号的眼图。如,以宽带示波器为基础(1000MHz以上),用数字时钟做外触发时基,观察数据流模拟波形就是一例。因为,作为数据流系列方波的升、降是随机的,是按信号编码规律排列的。所以,除非用单次记忆示波器。(其实也很难,因为频率太高了。理论上没问题。)否则,是看不到规律排列的数据流方波的。而眼图却能够模拟单次跳变的幅度、周期(跳变间隔),加上纯属模拟的观察方法,因此,可以坦然地称之为 模拟的方法了。缺点是:经过一定长度后,信号会出现有则好,劣则无的现象。这种极端情况给我们日常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见,数字测量的任务就在于寻找传输中的可视状态,在极端情况下找出渐变规律来。

 

(二)串行数字信号的眼图是监视数字通道质量的最好眼睛

《行标》 4.1中提到,数字视频通路技术指标是由:信号特性、信号波形和通路指标三部分组成。上节图 2 所示的眼图即为数字信号数据流的模拟波形,系在专用的示波器或波形监视器上观察所得。由于多次扫描,加上示波管的余辉,使单次不规律的跳变(数据码流的01状态)重叠成接近方波的形状。利用眼图可实现对信号进行随时监测的设想,进而又可实时地对通道进行测量。因为,眼图是个 270 Mb/s周期信号(准确地说应该是跳变间隔,用UI 表示),它对应的是 ITU-R RT.601“编码标准即, 国标GB/T 14857-93所规定的10 比特串行数据流。眼图参数对通道的质量很敏感(因为是模拟量),产生的失真很明显。但,不直接影响载传信号的质量。可以说,只要数据流还有过零点不管幅度有多低,杂波有多大,“0”“1”状态未被破坏,经过解码后的信号总会和原来的一样。这就正是数字信号的优点。然而,通道若是有问题了,如,距离过长、失真过大,信噪比过低等。眼图便会闭上眼睛。因此,根据每个中心部分信号所剩余的空间大小(称为眼高)和外部总幅度电平的高、低,来检测串行数据流的可用程度是十分有效的。任何使闭合的因素都将导致信号变劣。也就是说,除控制衰耗、保证眼高外,对眼宽(跳变沿抖动大小)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观察术语称之为眼开度,它是描述通道质量的一个非数据的参考量(眼开度越大越好)。因此可以说,眼图观测方法的妙处就在于:用视频的眼光看数字信号。

由于眼图参量的优劣是有渐变过程和可控的。所以,能有效地弥补极端情况突然出现给维护工作带来的不便。

 

(三)电缆特性不容忽视,数字、模拟界限难分

提起建立、设计数字电视系统,往往离不开谈论数字电缆。这是一个极易让人进入误区的话题。一般,在模拟系统工作过的技术人员都有这样一些体验:从复合系统转入模拟分量时,电缆数量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为防止三个分量间出现增益差和延时差,在系统施工时特别强调电缆长度要一样,极端时甚至有人要求误差不能超过一厘米。经过了一段实践后,发现:分量系统(包括分量录像机等)的优势越来越减退了多代复制的能力 10 版降至了5 版。究其原因倒很简单,系统设备(主要是录像机)年久失修(准确些说应该是失调),原来,色亮延时差、增益差的增加并非电缆长度不等所至。关键在于各路放大器、板卡的参数偏离了原始值。通过大修维护或全面调整后再看系统指标就会发现,即使将某根电缆有意加长或减少几米都无所谓,色亮差也并不如想像的那么严重。因为,通常的视频电缆延时量只有 10 ns/m,而一个像素就占 166ns6 MHz带宽),即使经过十几米也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增益不等或彩色镶边等现象。这个例子说明;对电缆的特性不了解,难免在使用中陷入盲目状态。

再看数字系统。 经历了分量小岛、分量转播车等三倍电缆、接插件使维护量大增的工程师们,一旦用起 SDI “一线通来,立即会如获至宝。因为,它太省事了,连音频线全可取消。于是,三倍价格的电缆也好、五倍价格的镀金接插件也好,便成为了建设数字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开支。有如上述模拟分量的例子,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有必要那么绝对化吗?工程中是否可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且听如下分解。

不可否认,传输 270Mb/s 的信号要求应该是相当高的(当然,与传1.5 Gb/s高清信号相比又略觉逊色了)。表1列出了某些型号电缆的参数,供参考。

电缆型号

3Mbps
(米)

177Mbps
(米)

270Mbps
(米)

360Mbps
(米)

15Gbps
(米)

8279

249

221

175

150

47

 

1855A

279

249

201

174

59

 

1865A

 

 

 

 

46

 

9209

284

254

206

179

55

 

9209A

284

254

206

179

54

 

1505A

392

360

305

265

83

1354近似此参数

1506A

374

329

257

223

73

 

9231

392

347

274

234

71

 

9241

392

347

274

234

71

 

8281

392

347

274

236

73

应用典型

8281B

392

347

274

234

69

 

8281F

336

296

232

199

65

 

88281

358

316

249

210

55

 

1694A

484

440

366

320

102

紫色缆皮

1695A

457

414

343

297

86

 

7731A

755

681

560

484

151

 

这里,包含了低自普通视频电缆(如,8279等)、高至数字高清使用的(1694A7731A等)电缆在不同传输速率下所能传输的最远距离。

4 几种同轴电缆衰减特性

由表1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以 8281做视频系统应用典型的话(VM700 T 在显示被测电缆长度时,都是以 8281 为参照物的),到数字系统时就应选用 1354(兰色缆皮)了,根据是:电缆的频率衰减特性。图4 示出了几种同轴电缆衰减特性。显然,1505A优于 8281 ,而表中的 13541505接近。紫皮电缆则是目前数字高清系统的首选之缆(1694A)。同轴电缆的衰耗值以dB/m计,并与频率的平方根值成正比。随着电缆的长度增加,模拟视频信号的高频衰耗问题同样也会带到数字串行信号中来。甚至会更严重。

5

5 显示了两种波形的比较。其中,左面一排为眼图波形,右面一排为瞬间数据波形(实际上同是一个信号,只不过是用了两种观察方法,即:示波器扫描方式分别用外同步连续扫描眼图;用外触发单次扫描看数据) 。对应结果表明:(1)经过短电缆后的眼图基本上保持了原样,数据波形脉冲幅度未变,并具有良好的过零交叉点,前沿虽有一些过冲,但不成问题。(2)经过100 米电缆后,眼图眼开度变小,但尚存。数据波形失真,单个窄脉冲在改变方向之前不能达到最终的峰值幅度,脉冲宽度和定时已经改变,抖动产生。但,过零点尚存。(3)经过300 米电缆后,眼图荡然无存,看起来有如杂波,数据波形脉冲失真严重,个别脉冲已不能在中线过零。数据丢失,误码产生。

6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来看使用什么样的电缆为最合适,什么地方用数字?什么地方用模拟?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了。简单说来:机房内2030米的短距离连接,100米内带均衡器设计的系统,可放心地使用模拟电缆,图6示出了用极普通的模拟电缆,传输图像(含眼图)效果的一组实验照片(无均衡)。从130米来看,眼图尚完整,图像中间开始有滚道出现;197米时,眼图已难辨眼开度,图像上出现拉道210米时,眼图荡然无存,图像因误码濒临散乱,开始进入崩溃点;百米以上传输时,可采用“8281之类的电缆,图7为电缆长度与误码的函数关系曲线。其间条件的描述是:用8281电缆,在177Mb/s情况下,以误码个数/秒来衡量,找出崩溃点的位置。所谓崩溃点也并非绝对的一个点,准确些说应该是一个区段,如,8281电缆从 1个误码/ 1个误码/ 经过了 10 ,而到 1个误码/帧时,要再经过 8米,此时图像丢失。这18米,无疑已不是一个点,更何况从180米来说也要占掉十分之一呢。由此可见,突变中也有渐变,是合乎哲理的。图6的实验说明,从130米到210米足足经过了80米的渐变。这还是普通视频电缆。

7 误码率与电缆长度的函数曲线

再从中央电视台的实际情况来看。曾经用于直播的第15演播室(数字制作机房)地处300米外的圆楼,播出机房在方楼。原铺设有用于270Mb/s 数字系统的电缆,传输质量很好。为了摸清情况,特意另取同型电缆三百多米做了增强实验。1354(蓝皮)电缆,性能与1505一样,略比8281优越。先截取282米传黑场信号,后加长至295米时偶尔有杂波点;再加至298米时,出现1个误码/分;然后,依次加至300米时,出现10个误码/分;305米时,24个误码/分;307米时,27个误码/分;陆续加到315米时,全屏都是杂波点,图像开始跳动,渐趋崩溃。显然,1354型电缆的所谓崩溃点,较之8281型电缆优越了25米。可见,若用了8281便到达不了机房,又无法在中途加均衡,所以说,200米以上时则应毫不犹豫地选用1505A1695A型电缆,再远就应考虑加均衡或选1694A等型号了。

走进数字高清机房,可以见到的信号连线,基本上都是蓝皮或紫皮的电缆。因为从数据上也能明显看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其中,牵扯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高频的衰减和电缆特性问题了,这里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还应注意终接电阻和连接电缆的接插件等反射损耗问题。

编者按:本文上篇向您诠释了《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要求》(简称《行标》)的标题、前言以及正文中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和技术指标;中篇则具体介绍了测量时应注意的方面;本期将继续介绍测量时应注意的方面和诠释《行标》正文中的测量方法。

 

一、同是75欧姆终接电阻,反射损耗迥异

为了研究终接电阻和接插件的高频特性特别是对反射损耗的影响,特做了如下实验。

1)四种终接电阻,分别测得它们的反射损耗值。暂且用红、绿、蓝、灰四色作为区别标志。

终接电阻

10MHz

270MHz

条件

75Ω视频系统通用终接电阻

33 dB

10 dB

直通

视频仪器专用精度±0.01%

36 dB

16 dB

直通

绿 系统通用

36 dB

39 dB

直通

数字仪器专用

40 dB

44 dB

直通

测量结果如下:显然,红、灰两种只适用于10MHz以内的视频系统,精度再高也没用。

绿、蓝比较,似乎蓝的较好,但,随后图1c)与图1d)比较就会发现,绿的更平坦些。

2)任取10BNC 直通接头,连接20BNC插头,其间用5cm电缆相接(尽量减少电缆的影响),构成10对(20个点)接插件链。测量其总反射损耗值。

1c)是以绿阻终接的;图1d)是以蓝阻终接的。

3)一半(5对),再测其总反射损耗,进行比较。图1a)是绿阻终接的;图1b)是蓝阻终接的。将(a)与(c)、(b)与(d)比,除了衰耗减少了之外,频率特性也好多了。

结论:以图1c)与图1a)中的200MHz检测点“3”为例,10BNC接头及10个直通头的总衰耗大了4dB,也就是说,播出系统中,即使设备无衰耗,只看端接口的话,每对的平均衰耗量要占掉0.8 dB

频率特性方面,图1d)中的160MHz附近有下陷,随着插头的减少而减少,如图1b)所示。

总之,订购批量的终接电阻时,也要像订购电缆那样重视型号,必要时还应抽测几只,再下决心。否则,电缆再好也将毁于终接。

 

、测量方法诠释

1.数字视频通路的测量

由于数字电视系统与模拟系统运行方式极不相同,所引入的图像损伤也就截然不同。例如,损伤可能发生在A/DD/A变换之中(包括滤波、取样和量化)或产生在因数字传输而引起的劣化(包括误码、定时抖动和同步丢失)等。为了衡量这些失真,不能再用模拟测试信号和传统的失真概念,定义也都变了。为此,国际电联在19921995年间提出并研究了两个课题。即,ITU-R 25/11课题和ITU-R 65/11课题。 它们分别是:符合ITU-R BT.601A部分)和ITU-R BT.656建议书的数字编码彩色电视信号的测试信号即(ITU-R 25/11课题)与符合ITU-R BT.656BT.799BT.1120建议书的串行信号测量中使用的抖动技术规范及抖动测量方法即(ITU-R 65/11课题)。

这两个课题研究解决了两个方面的大问题。

其一,测试信号方面

〔摘一〕为了测量符合ITU-R BT.601A部分)建议书、使用8b量化数字信号转换过程中的模拟和数字有效行之间的量化误差、定时误差;也为了检验复用格式与ITU-R BT.656建议书的一致性以及检查相关接口的正确运行,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小斜波(共14个)测试信号。

〔摘二〕为了验证电缆均衡器和锁相环(PLL)电路,设计了检验场信号。原理是:用于均衡器测试的信号是一个连续20b“0”(具体是19“0”1“1”)的具有很大直流分量的测试信号。它通过较长时间(一般为上半场)的考验来检验均衡器的适应能力。当均衡器有问题时,会在切换过程中、在跳变点上产生误码。用于锁相环测试的信号是由20b“0”20b“1”构成的对称形测试信号。显然,它是一个具有最大低频成分和最少零交变的串行数字序列。而且持续时间也较长(一般为后半场),当时钟的锁相功能不够好时,便会经不起考验,直至以失锁而告终。图像画面将立刻变乱或丢失。无需再用仪器验证。

《行标》在本次制订中并未采用上述各项。因为,在播出机房内多是短距离基带传输,没有那么多环节,加之作为日常播出检测,不宜将节目停下来,换用测试信号进行检验。

〔摘三〕为了监测4:2:2解码后分量之间的电平和信号,利用模拟电视中习惯使用的彩条信号,取其方便(在数字同步机里或切换台中都有)。实际上,测眼图指标时,只需有码流即可,与信号内容无关。

其二,抖动方面

《行标》在本次制订中参考了以下一些定义、原理和方法。

包括:符合ITU-R BT.656 BT.799 BT.1120建议书的串行信号测量中使用的抖动技术规范及抖动测量方法中的技术规范”[ 附件1 ] 测量方法”[ 附录1 ]共两个文件。

先看 [附件1] 中的技术规范抖动的规范摘要如下:

〔摘一〕范围 :说明时钟定时、比特串行数字系统中所允许抖动的技术规范,可用于信源、接收机及再生装置的抖动量测量

〔摘二〕定义:共有9个定义,现分列于后:

(1) 抖动(Jitter):泛指数字信号跳变沿在时间上对其理想位置的短时间偏离。

(2) 校准抖动(Alignment):信号的跳变沿位置相对于由该信号自身用时钟提取器提取的时钟基准跳变沿在位置上的变动,称之为校准抖动。可以理解为相对抖动。

(3) 定时抖动(Timing):信号的跳变沿位置相对于无抖动的时间基准跳变沿的变动称为定时抖动。测量时需要一个外加的基准或经时钟提取器提取的基准时钟去触发示波器,一般以10Hz为界,低于它的变动称为漂移.

(4) 输入抖动容限: 当把强加到设备输入端上的正弦抖动,使输出端出现误码差错时的正弦变动值(达到规定的劣化程度的容限),称之为输入抖动容限。以所加正弦的峰峰值表示。

(5) 固有抖动:不存在输入抖动时设备输出端上的抖动,属于单个设备规范。

(6) 抖动传递:因所加的输入抖动在设备输出端上形成的抖动。

(7) 抖动传递函数:输出抖动与所加输入抖动之比的频率函数。

(8) 输出抖动:系统或网络中的设备输出端上的抖动。输出抖动包括:固有抖动、设备输入端上的抖动及抖动传递。但并非单个设备参数,属于系统网络规范。

(9)单位时间间隔(Unit Interval)缩写为UI,数字串行信号数据信号跳变沿之间的时间间隔。对应于时钟信号的一个时钟周期。

从以上9个定义的摘要可以看出: 抖动定义是最基本的概念。如:(1)“抖动是泛指,《行标》中就是取此术语作为指标定义的。而(8)“输出抖动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它不仅能反映实际情况,便于在播出线上操作,而且还涵盖了单个设备等较多方面的抖动,是衡量系统网络质量较为理想的一种参数。所以,《行标》中选用了它,以符号(J)标注。而单位,因测量手段不同、仪器功能各异。所以,同时选用了两种单位并列,即:ps(皮秒 = 10-12秒)或 UI(单位时间间隔)的百分数标记。两者换算关系为:在传输速率为 270 Mb/s的情况下,1 UI = 3.7 ns (3700 ps)

再看 [附录 1] 中的测量方法比特串行数字接口中抖动的测量方法摘要如下:

[摘一] 范围:描述在比特串行数字接口中测量抖动性能的方法

抖动是串行数字传送系统性能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抖动在数字数据的传送和恢复中可能引起差错,如果抖动通过 D/A 变换传送出去,就可能降低模拟信号的性能。

[摘二] 定义:共有 17个定义,除去与 [附件 1] 中相同的 9个外,将结合[测量方法]中提及的 8个术语摘要如下:

(1)时钟提取器(也称时钟再生器):一种能够从串行数据流中提取串行数据时钟并输出与时钟有关的触发脉冲的装置。它是用于减少抖动测量误差的重要手段。

(2)DOS: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缩写。

(3)DUT:被测设备或系统的缩写。

(4)抖动发生器:一种产生串行数字信号的装置,信号中包含可调节幅度及频率的正弦抖动。

(5)抖动接收器:一种能解调并容忍串行数字信号中存在抖动的装置,它可提供解调后的抖动输出。

(6)鉴相器:一种可提供与两个输入信号之间相位差成比例输出的装置。多用于抖动接收器。

(7)SDI :串行数字接口的缩写。一般用于涉及ITU-R BT.656建议书的系统。

(8)误码率测试器:一种对串行数字信号的误码给出量值的装置。SMPTE RP165中叙述了两个例子,泰克公司则以EDH概念生产了仪器。

[摘三] 抖动测量方法的规范 有四种方法可供选择:

1)利用可以得到的基准时钟来触发示波器的测量方法,用于定时抖动(Timing)的测量。基准时钟可以是高稳定度的串行数字信号,例如,27MHz的并行时钟、270MHz的串行时钟或者是ITU-R BT.656串行信号。接到示波器的外触发上,被测数据流信号接至示波器的垂直通道上,可测量定时抖动,无带宽限制。这种测量方法对SDI信号中的抖动只能提供粗略概观。因为测量结果取决于基准信号的稳定

度、示波器类型及测量的时间(DSO余辉)等。当这些条件改变时,测量结果也就随之而变,因其不够准确,所以不建议使用。

(2)利用时钟提取器的测量方法 用再生时钟信号的方法,隔离信号源的不稳定因素。可用于三个方面的测量,即:定时抖动(设定带宽)、校准抖动和相位噪声。三者区别是:

a.测量定时抖动时的时钟提取。时钟信号取自测试信号发生器(含串行数据流本身)及要在被测设备(网络)之前(输入端)提取。这样测得的抖动较之(1)的方法为准确

b.测量校准抖动时的时钟提取。时钟信号取自被测设备(网络)的输出端。这样测得的抖动值属于相对抖动。大多数指标基于这种测量。

c.相位噪声的测量。这是一种利用频谱分析仪,对提取的时钟进行相位噪声测量的简单方法。这一技术容许检查时钟信号的边带,它对应于SDI信号中的抖动频率。

三者对频带的要求各不相同。

3)利用鉴相器方法。如果把相位调制的边带外差值降到直流,就能方便地观察和测量抖动。比较普及的方法是,从信号中恢复出两个时钟,一个是宽带,一个是窄带。把它们同时加到鉴相器上,然后将输出信号加到峰值电压表、频谱分析仪或带有FFT(快速富里叶变换)选件的示波器上,观察抖动的频谱。

显示时应该把测试信号、测量时间、测得的抖动电平及测量通频带注明。加上对测量设备的描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件(包括打印文件)。一般,具有SDI接口、有自动测试功能的视频分析仪都能做到,如:Tek VM 700/ T等。.

4)利用可以得到的基准信号进行鉴相器测量。方法有几种,要借助于滤波器。但由于它对解调器、相位检波器引入的依赖于任何图形的抖动敏感。还需要校准鉴相器等,十分不便。也只能测量小于1UI的值,分辨极限也极小。

5)抖动容限测量。条件必须要有一个抖动发生器和误码检出器(如EDH装置等)。步骤是:

a.先将抖动发生器的抖动幅度设定为0 UI,核实是否为无误码运行。

b.根据需要设定抖动频率,并逐渐增加抖动幅度,直至达到发生差错的门限。记下抖动幅度及频率。

c. 更换若干个抖动频率,得出 抖动容限曲线。最后,核实是否顺应抖动容限模板。

6 抖动传递测量方法。在抖动容限测量的基础上,要用再校准过的抖动发生器和已校准的抖动接收器进行。具体步骤从略。

 

《行标》没有采纳上述的那么多内容,主要原因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播出第一线上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尤其是在在线状态下,需要实时、简捷、快速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行标》中强调眼图观测,对其幅度、过冲、上升时间和抖动(主要是输出抖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