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迷失自我的完美面具 李英 文章来源:《求学》2007年第2期理科 有一个人,他从不满意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对上帝说:“上帝啊!求求你了,我不满足自己的命运,请你改变我的命运吧!”上帝笑了笑说:“如果你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满意的人你的厄运将从此结束。”于是他开始了搜寻的旅程。一天,他来到皇宫,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丝毫的缺撼,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不少人给自己定的标准或目标是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从而导致烦恼、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亦称“神经质完美主义”或“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探索一: “拥有一切或一切全没有”? 首
先,完美主义者比较害怕失败和犯错误。如果他做事时出现了一个很小的错误,或者做得不如别人好,会夸张地认为整个事情都完全错了,或者失败了。其次,完美
主义者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犹豫不决,拖延惰怠;做完一件事之后,又会反复检查,生怕还有什么疏漏和错误没有改正。再次,完美主义者做事特别关注细
节,要求精确,因而特别谨小慎微,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完美主义者总是期望事事顺遂,不出意外,过分遵从程序和计划,行为有程式化的倾向,不
敢进行新的尝试,变通能力差。 ◆姜度丰 江苏(逻辑学老师) 有位高三的女孩曾这样问我说:“我总想坚持每天早晨起床读英语,可每天早晨我都起不来。偶尔起床几次,可没过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真恨自己,恨自己这么没有毅力。您说我该怎么办?!”
其
实,我也曾是一个很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在小时候做作业写错字的时候,如果用的是铅笔,那么我要用铅笔把错处擦得干干净净,以至于此处像没有经过擦
写一样;如果用的是圆珠笔或钢笔,那么我会把错处涂改得尽善尽美(比如将错处描成一朵“花”)。如果实在不能满意的话,我愿意花出十倍的时间去换一个新的
作业本,把以前所写的作业都小心地誊抄一遍——目的就是为了作业的整洁。做完这些以后,我会很满意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而且对于我
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成就感。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那么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
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 探索二: “假如为维纳斯接上双臂”? 相对于教师,学生是弱势群体,当教师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学生往往缺乏抗争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生就可能采取过度追求完美的方式赢得老师的赞许或避免被批评。再者,中
国有科举制传统,它鼓励人在考场上胜过别人,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迎合教师、学校和考试体制的喜好。因而学生往往表现出怕犯错误,过度循规
蹈矩和顺从权威的心态。再如,高考竞争过于激烈,往往能在一分半分上决定人的命运,这也诱导了学生追求细枝末节、一丝不苟的心理。 ◆肖英丽 重庆(心理辅导师) 有这样一位患者:女,16岁,某中学高三学生,自诉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颇高,凡事都要求做得最好,考试也务必要拿最高分,但因常常无法如愿故总是自责,近来感到对平常驾轻就熟的数学考试都缺乏信心了,睡眠也不好,感到心中惶恐,前来咨询,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医生:您知道著名的《维纳斯》雕像吗? 患者:知道,很有名。 医生:您知道她除了美,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吗? 患者:(想了一想)她的手臂是断的。 医生:请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帮她接上两只手臂,是不是会更美? 患者:(略作沉思)医生,您真会说笑,如果那样的话,她还叫维纳斯吗?
医生:是的,也就是说,凡事不可能完美,换言之,既然凡事不可能完美,那就说明残缺也自有一种美,那么您又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学习上的完美无缺呢?这和为
维纳斯接上双臂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正是这些学习上小小缺陷的存在,才使您更加努力地念书,力争去避免失误,争取做得更好,那么您为什么不能容忍它们的存在
而要感到焦虑不安呢? 患者:哦……是的,我好像有些明白了,让我回去想一想,好吗? 医生:好的,送给您一句话:“人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但永远无法完美自己。” 其
实,对许多学生来说,追求学习上的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完美主义者却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学习态度,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常有这
种倾向的人,对待一件无足轻重的事,都会象对待维纳斯的断臂一样,结果往往画蛇添足。而在他们所面对的学习上,这种倾向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强烈。可以想
象,这些人比起那些不太追求完美结局的人来说,他们所承受的高考压力要大得多,甚至长年累月处于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中,这样自然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探索三: “都是“恐惧”惹的祸“? 根
据格式塔心理学,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么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通过其它途径来加以补偿。
无需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每干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得完完美美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恰恰相反,这些追求完美者企望毫无瑕疵的结局,只是想把自己保护起
来,免受他人的指责和讥讽。 ◆白少容 北京(中学教师) 艾
贝哈德大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我们无从知晓。或许这句格言指的是,无论他做任何事,都尽其所能,倾尽所有。这么看来,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
假如他对自己不能马上做得尽善尽美的事物根本就不去尝试,那么他的行为就很接近完美主义了。完美主义者力求事事做得尽善尽美,甚至过于完美,而没有优先权
的选择。这是一种“专断”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权衡,去做不同的事情花费多少时间是“值得”的。我曾经要求一个高三的学生作答一张数学的考卷,他应该在我给
他限定的时间内把题全答完整,可是到了最后,考卷只作答了一半。其余的时间那位同学都用来殚精竭虑在一道算术方程式上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完美主义,而它
背后隐藏的则是巨大的恐惧。我们努力去迎合他人,凡事都以不招致他人的非议为前提。而付出的代价则来自我们自己的口袋: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时间。但多数时
候付出和期望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但是假如我们减少努力,就会产生负疚感、恐惧感和耻辱感,这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完
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花费时间去尝试、去体验和学习,事实上,他必须对一切都已成竹在胸。如果他不能胜任,就会感到无地自容。正如我们所说,一个工作投入、
干好自己职责的人并不是完美主义。所谓的完美主义这是指出于恐惧而力求做事完美的人,对每一件事都如此。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倾向。 探索四: “不求完美,只求完全”? 在生命的每一件事情里面,这都应该是一个金科玉律:永远保持一种平衡和完全,而不需要到达极端和完美。一个完美的人无法在生命中存在;生命不允许完美。你越不完美,生命给你的也越多;你力求越完美──你就自动变成一个乞丐。生命无法给予你。 ◆奥修 印度(神秘学家)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一张弓拉得太满,就要及时停止。因为那张弓会折断。所以,永远不要把弓拉满。因为“满”总是死亡。生命里不希望任何东西完美,有了完美,生命的进化就停止了。不完美才是生命。保持不完美,你就是活的,生命将从每一个地方支持你。所以完美不是我的目标——完全才是。 最 伟大的人从来不是完美的,他们一直是完全的。完全意味着在他们的里面有每一样东西,但他们并不只是每一样东西的总和。他们比那个总和更大。他们的里面有每 一样东西,然后出现一种超越的和谐,超越他们所具有的每一样东西。这不只是一个数学的总和,而是一个艺术的总和。就好比一首诗大于它里面的所有文字——否 则它就只是文字而已。一幅画大于它里面的所有色彩——否则它算什么画呢? 当一个人是完全的,他才具有一切──左、右、中──以及它们之间所有的位置。他具有一切——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具有整个系列。他是一道彩虹。整个色彩的系列都在他的里面,然而他是大于那个系列的──他是它们的一个和谐。而那正是它的美,因为这样一来,它就永远不会停顿、永远不会乏味、永远不会平淡、永远不会陈腐。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从不完善中兴起,正因为不完美,所以它生长,它每一时刻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新鲜,它永远是生气勃发的。 探索五: “完美”卸载补丁—— 完美主义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针对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同时,完美主义者也可以通过自我干预的方式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闻志国 广州(大学学生) 对于改正完美主义的缺点,我个人总结的具体措施有: (1)有选择地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容许自己在一、两件于他而言比较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不是泛泛地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完美。这会大大降低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负担。例如,一个想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完美成绩的人,就不必要求自己在门门科目上也成为高手。(2)
为自己设定理智的、可达到的目标。许多完美主义者认为给自己制定极高的目标就会迫使自己充分发挥潜力,但是实际上却是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由于目标太高,完
美主义者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反而是不断拖延和犹豫,在目标面前止步不前。制定理智的目标,甚至是略低于自己能力的目标,是治疗完美主义的一剂良药。(3)培养一、两个无需追求完美的爱好。对这种爱好抱着游戏的心态,放弃对自己做得“好”还是“坏”的评判,不去担心结果、进度、质量、效果等等功利性的东西。“为游戏而游戏”是完美主义者最好的放松。(4)
学会欣赏错误。完美主义者通常把错误都当成不完美而深恶痛绝,却不知道许多错误是可爱的、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科学家由于错误的操作发现了新物质,艺术
家在错误中发现了新的艺术方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错误出现,自责和悔恨是最没有用处的,应该想到,这个错误说不定能把你带到更好的结果上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