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来自何处?

 昵称7579 2007-05-11
  中国新闻网近日发起了“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毛泽东依然是多数网民心目中的英雄,在只有六个候选人的前提下,这一结果是必然的;笔者关注的是另一项数据:超过六成的人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英雄——在这个被称为“没有英雄的时代”,国民却有如此浓重的英雄情结,看似是悖论,其实是“事出有因”。

  英雄一词,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看,都是非常大的话题,因此很难有确定的涵义。这个大,包括了“大义”、“大志”、“大人”……总之,就是“人上人”。而在常人的概念中,英雄之大令人向往、崇拜。人们也许没有像对待神那样对英雄顶礼膜拜,但在现实中,英雄就是站在人的精神世界顶端的标志,他是存在的——这成为常人攀登英雄高峰的基本要素。既如此,人们寄望自己成为英雄的情怀也就可以理解了。

  近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有人曾惊呼:中国已迎来没有英雄的时代。当时,人们常常相信在离却信仰越来越远的今日国民,确实很难从精神世界里再造出一个英雄来。但是,事实却表明:不是没有英雄,而是有太多已经存在甚至是即将诞生的“英雄”。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那当然就没有英雄了。

  我们不禁要奇怪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成为英雄?这种让我们背负了数千年的情结究竟来自何处?确实需要深思一番。

  也许是教育惹的祸吧。在中国的教科书上,充斥着君王将相侯的英雄事迹,例如春秋大义、开疆辟土、救国救民等等,煌煌五千年,满眼尽是强者之间暴戾的历史。到了现代,应意识形态所需,新时代的英雄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丝毫没有瑕疵,这种完人成为老师口中激励学生产生“大志”的模板。十几年下来,“英雄”精神慢慢沉淀,赶也赶不走。

  如果说学生时代的英雄情结还是纯真的话,那么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英雄就有了另外一种符号:名利。英雄与名利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新闻网列举的六个英雄候选人(毛泽东、杨利伟、任长霞、李嘉诚、李素丽、刘德华)确实具有群体代表性,而人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英雄的名号是如何诞生的以及他们成为“英雄”后的社会地位——万民拥护、千古留名,这种诱惑无疑是巨大的。

  具备了成为英雄的潜在意识以及可能性,人们自然很难摆脱追崇英雄的心理。赫·斯宾塞曾说:“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反过来说,也许,当中国人不再崇拜英雄(包括对他人及自己的崇拜)的时候,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个性自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